摘 要:评价传统物质性规划的功效不能仅限于用地布局细节的实现和规模预测的准确,重要的是考量对城市的生长方向和整体格局, 以及各主要功能区的框架,交通系统网络的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统筹与民生质量的改善等方面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反规划”是一逆向的思维,是对“正规划”的一种校正,虽不是综合性、系统性方法论的思路,但可作为规划研究手段应用于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形态、用地评价和选择方面。
关键字:正规划;反规划;思想基础;理性规划;协同整合
1、“正规划”的意义与缺陷
“正规划”是北京大学俞孔坚先生对现行
相协调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才是必由之路。我国还有近3 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因此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走上共同富裕道路仍是我们压倒一切的任务。世界是多元的,把任何一种主张当成绝对真理都会导致谬误。但不可否认,人类的生存和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人类的正常思维也离不开理性,理性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正规划”的一切思维理论基础是理性主义。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规划从19世纪后期兴起至今,所高举的思想旗帜—直是维护公众利益与社会公平,这也是现代规划编制体制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综观我国二十多年的规划实践,成绩有目共睹,如城市规划地位得到确认,城市规划内容体系、技术方法也得到法律规范等。重新回到原始起点,探讨建立“反规划”抽象理想和价值是不现实的,因为使其碰壁和破碎的是
3、“正”“反”规划的整合思路
3.1“正”“反”规划一体性
正反两依依——以正为主,正反和谐,反正—体。“反规划”是—种思维途径,但不是惟一的,更不是改善城市环境和解决城市问题的灵丹妙药。看看
上最壮观的人口迁移,我国城市人口将在10年和20年内分别翻一番到两番。⑤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且解决“三农”根本问题;⑥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培养。利用“反规划”底图关系概念(这个底应该以中华版图为“底”,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底”,而不仅仅是一小片区域的“底”)来确定科学的发展。在湿地、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搞破坏性建设当然有问题,这不是“正”“反”规划的共同原则。
“正规划”具有思路清晰、普适研究方法的特征,是可操控的技术过程。规划编制体系调整是对城市规划问题一个或者多个切中要害的解决路径。笔者不认为对策的选择要迎合时下热点课题,或非要给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做结构性的大手术,而关键是针对确实存在的问题,从规划编制视角改变和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较为严密的基础上把握规划的精确性,解决规划的深刻性、可行性。
3.4“正”“反”规划的整合思路
概念的厘定是一切研究的前提,思路的分野源于概念的歧义。当今社会、经济、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应进一步深入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向,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给规划编制体制带来新理念和修正思路——功能、规划、建筑、交通、地景、生态五位—体,全面协同,从而酝酿出整体性方法。现在学界在城市生态问题上的研究缺陷是:规划与绿化景观、建筑、生态相互脱节,个体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分离。对于城市生态效益,不仅需要定性分析,更需要定量测定城市成长不同期的规划目标,重点、区位差异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路径。另外,过去我们预测规模不准,是因为分析方法与预测手段不科学,例如,传统教科书上人口估算方法,面对高速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