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tin linnaeus,又名杨干隐喙象,属鞘翅目、象虫科,是吉林省杨树人工林的毁灭性柱干害虫,分布于吉林省各地。虫害近年来在吉林省一些地区时有发生。本文介绍了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为控制和减少该害虫的危害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杨树害虫;杨干象;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识码:a
杨干象为我国森林植物病虫害的检疫对象。该虫是杨树的柱干害虫,以幼虫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环绕枝干穿蛀及以成虫将喙伸入寄主树干或嫩枝的形成层组织中为害杨树。由于被咬树木的输导组织被害虫切断,不能进行营养输送,因此树木的枝梢会逐渐干枯,直至整株树木死亡。该虫的天敌仅发现蟾蜍取食成虫和棕腹啄木鸟取食幼虫。
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0mm左右,雄虫体长8mm,成虫体壁呈黑色,虫体被覆瓦状圆形黑色鳞片,高凸,长椭圆形,其间散生黄褐色鳞片。成虫的前胸两侧和腹面、鞘翅肩部的一个斜带和端部1/3处被覆白或黄色鳞片。前胸背板前方着生2个、后方着生3个黑色直立鳞片束,鞘翅行间3、5、7各具一行同样的鳞片束。成虫腿节黑色,中间具白色环,跗节红褐色,触角暗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9mm左右,乳白色,全体疏生黄色短毛;胸、腹弯曲,略呈马蹄形。蛹:体长8~9mm,乳白色。卵:乳白色,长1.3mm,宽 0.8mm,椭圆形。
2 生活习性
杨干象害虫1a发生1代。该虫越冬是虫卵及初龄幼虫在杨树枝干的虫孔内,在第2年4月中下旬,经过越冬的杨干象幼虫开始活动,越冬的虫卵也相继孵化为幼虫。幼虫于原处取食杨树的木栓层,咬食痕呈片状,随着咬食过程的不断深入,会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行成圆形虫道(大部分向下)环绕树干。杨干象害虫蛀食杨树后,会在虫道的孔中会排出红褐色丝状排泄物。杨树也常有树液由孔中渗出,杨树的树皮颜色由于受到伤害也会变深。虫道表面呈油渍状,微凹陷,虫道长度37mm,宽3.3mm。随着杨干象咬食的加深,导致受害树木大量失水而干枯至死亡。通常杨干象幼虫经过充分取食后于5月下旬于近虫道末端处向上钻入木质部,咬成约5.6mm长圆形孔道。杨干象害虫在孔道末端做蛹室,2端用丝状蛀屑封闭,整个羽化孔道充满杨干象幼虫嚼剩的碎屑,杨干象蛹期平均10d。杨干象成虫在6月中下旬开始羽化,大都在早晚进行。羽化后经6~12d爬出羽化孔,成虫出现盛期为7月上旬,7月末羽化结束。雌雄比例较接近。成虫出孔后,爬嫩枝或叶上取食,补充营养。常见被害嫩枝上留有无数针刺状取食小孔,被害叶片则食痕成网眼状,仅残留表皮。杨干象成虫善于爬行,以15~20℃、湿度60%~90%时活动最盛,一般多在早晚天气凉爽时活动。杨干象成虫会假死,如受惊扰后长时间装死不动。杨干象产卵多在早晨进行,卵多产在3a生以上的幼树或枝条的痕或树皮裂缝的木栓层中。每一产卵孔中产卵1粒,并排泄黑色分泌物将孔口堵好,然后离去。每一雌虫平均可产卵44粒,1d最多可产卵4粒。
3 防治方法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虫害随苗木蔓延传播。对发现有虫害的或怀疑带有杨干象害虫的苗木,要集中进行药物喷洒。通过药剂的渗透和定植后树液流动对药剂的疏导作用,将树干内的初龄幼虫杀死,杀虫率为95%~100%。药物一般采用40%氧化乐果1:50~1:100或50%久效磷乳油1:100。
对有虫害的幼龄树,要在秋季树液停止流动后或春季流动前,剪去虫害枝条或全部进行平茬更新,也可用50%辛硫磷乳剂、50%杀螟松乳剂或40%氧化乐果乳油1:20~1:40涂抹幼虫孔道,以杀死幼龄幼虫。
对于发现有虫孔蛀道的杨树,要在每年4~5月,用毒泥堵住虫孔。毒泥可使用亚胺硫磷、敌敌畏、氧化乐果等药剂与粘土1:10配成。
药剂注射。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用15%氧化乐果、敌敌畏、等杀虫剂10~20倍液,使用兽用注射器往虫口注射。
在杨干象成虫羽化前伐除受害严重的树木或砍去被害枝条,并及时进行处理。也可利用杨干象成虫的假死性,在早上人工振落捕杀。
要加强对杨树幼龄林的营林抚育,做好林分的中耕除草、修枝工作,增加林分的水肥管理,以促进杨树幼林健康生长,可减轻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 小结
在林业生产中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全面经常地掌握虫情,为虫害防治提供情报,以做好防治准备。对外来杨树应加强检疫措施,尽最
大努力把害虫控制在产地以内,防止此虫的传播和蔓延。对重度危害的幼龄林,要拔除虫源,以保证临近林地不受危害,也可以采取全面更新的办法或平茬的方法进行防治。对被害较轻的林分,要结合营林抚育管理,在秋末春初进行强度修枝。在采用化学防治虫害的同时,要考虑到利用和保护好该虫的天敌,给该虫的天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来增加天敌的数量,以减少化学防治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作者简介:吴香(1979-),女,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