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95-02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当今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面对和探究的课题。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他们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不断减少,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就更少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让他们学习完初中的全部数学课程,并且一部分成绩较好的要送入重点高中,继续学习新的文化科学知识,另一部分要送入中职学校,学习走入社会做工的本领。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理念,以人为本,寻求和探究高效课堂教学。
1 “两先两后”的教学模式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来开展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是如何操作?这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工作中需要寻找的答案!有一天,某校管教学的副校长,在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宣读了某省某校的教学经验,他们的经验是:一节课,教师讲课不超过5分钟,完全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整个学校学生成绩得到了飙升,大家听完后觉得不太现实。后来,笔者尝试着:把一个教学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将这节课的内容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一上课教师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自我感觉效果有些。但没有坚持,也很不完善。直到2011年的一天,学校请到谢仲卿教授为我们作了关于“两先两后”与高效课堂教学的报告,这才使我感觉真正找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良方。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忽视了这一点,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与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更缺乏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谢仲卿教授介绍的“两先两后”的教学模式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对学生,相信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交流合作并取得成功。对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以学定教,提高教的效率,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学生先学先练先探究反馈的信息来讲课。新《课标》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来的,而是靠“做”来的,即实践出真知。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先听后做;“两先两后”的教学模式,则是先做后听。具体的就是:先做后教,先练后导。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是高效课堂教学必备的氛围
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有效研究数学,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全体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部分参与;并发挥其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作用。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老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一个宽松、活跃的良好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大脑皮层会产生极度兴奋,自觉忘记疲劳和辛苦,思维与记忆将进入最佳状态,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数学科长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上课是不管纪律的,管纪律太杀“风景”,管纪律是班主任的事。笔者认为这句话不全对,但也有他的道理:保证了课堂气氛的宽松、与活跃,师生平等,人心舒畅,学生群体自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得以发挥,主体地位、主体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所以我们数学科长所教的班级,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全年级前茅。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作为基础。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的点点滴滴,一道解答题的分析,一个证明题的书写与指导,学习方法的交流,知识点的归纳与小结,数学易错题的收集,以及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使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忘记疲劳与辛苦而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有所谓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
3 兴趣是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阶梯
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密切配合的一个双边活动的创造性、科学性的劳动过程。充分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完成这一劳动过程的必备条件。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新教材在每个章节都安排有探究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它又服务于实践;它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不完,研究不尽;同时它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将会使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聪明。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节中的探究1,“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
(上接95页)
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ab=a′b′、ac=
a′c′、bc=b′c′、∠a=∠a′、∠b=∠b′、∠c=∠c′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发现: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画出的三角形与原△abc是不一定全等的,至少要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才有可能全等;其中如果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于是,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及另外几种判定方法。通过这种探究而获取到的知识,既记得牢,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真正理解新教材,并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有人说: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探究”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又例如:“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3页的探究活动: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面对这个问题,肯定会立马做出反应,并动手演练.若涨价,则有:设每件涨价x元,最大利润为y1元,对于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可以联想,利润=售价-成本;每星期的利润=每件的利润×每星期销售的件数,用式子表示可得:每件利润为60+x-40,每星期销售件数为300-10x,用函数关系表示为y1=(60+x-10)(300-10x),整理可得y1=(20+x)(300-10x)=-10(x-5)2+6250;若降价,则有:设每件降价a元,最大利润为y2元,同样有每件利润为60-a-40,每星期销售件数为300+20a,整理可得:y2=(20-a)(300+20a)=-20(a-■)2+6125。由此可见,涨价5元,即售价定为65元时可获最大利润为6250元。对于九年级学生,在当前这样的经济社会里,面对这类问题,也具有极大的兴趣性和爱好性,他们是有理想、有希望的。他们之间定有部分同学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理财高手。
总而言之, 课堂上我们能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一定会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