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的认识需求引起的心理活动。在物理教学中需使学生产生学习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要创设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设计相关问题,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结构与新知识、新方法之间形成差异性冲突,从而造成认知的冲突。这种冲突可引起学生新奇的感觉,诱发学生关注和探索意向,在课堂上形成浓厚的探究热情。本人就课堂情境创设浅谈几点 ,以供参考和建议。
1 巧设悬念,诱导学生学习意向和动机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地创设情境,学生易进入教学情境中特殊而客观的现实之中,使“师导生学”构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势,从而使整个教学有效展开。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理,如巧把这一特征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把其注意力引入到“剧情”中去。比如:在《什么是声音》一节中,在进入新课前设问:“在地球上,人们可听见各种声音,而在月球上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响?”学生就会充满好奇心。这样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设置疑点,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疑问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在《认识运动》中,关于机械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时,恰当设置这样一些问题:“太阳是恒星,为何看到的太阳是东升西落呢?”“坐在夜行的火车中为何感知不到火车远行的方向呢?”等,使学生展开想象空间,并使之充满好奇心,求知欲。
3 直观演示,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和影响学生去观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学习兴趣,爱好物理学科是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过程之一。在学习大气压强中,组织学生做一些集体性有趣的实验。如师生共同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当实验成功时,必为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新的活力,在他们自己动手试验中获得信心;成功时得到喜悦和满足。
4 展示思维过程,拓展思维空间
在每堂教学中,如简单地介绍物理知识,就会掩盖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一是向学生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二是设置不同问题障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发讨论。如:在探究力与物体运动关系时,以刷子为例,用力推则动,放手则停,那么“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吗?”学生必然会得出两种不同答案,不说便知。又问:“火车进站前,为何关闭发动机后还运动一段路程,且越来越慢,直到停止呢?”等问题展开大讨论,这样通过思维情境创设,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5 联系实际,在情境之中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物理教材中有些简单的教学知识不需教师多讲,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即自学能力或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在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时,教师提出有“不烫的开水”一题,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找到开水不烫的原因是“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再提问:“高山上的鸡蛋煮不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学生就会想到高山气压低、水的沸点低造成的,可用高压锅解决这一问题。设置这样一些情境,立即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种教学方法的选取,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6 以实验为例,激发学习热情
在沪科版“光现象”一章中的引言“正因为有了光,世界才会绚丽多彩。但是你知道光是怎样传播的吗?为什么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水面的倒影是怎样形成的?现代科技怎样利用光来为人类服务?”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触,但要解释它都比较困难,以此促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在 教学中多以实例为引言,非常贴近日常生活,这样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进一步端正学习物理的目的性。且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7 开放物理课堂,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是在更大的空间,更弹性化的教学氛围中发挥学生自主性。这是并非完全意义的无序开放,强调对学生的潜能开发,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感受,达到教学的生活性、未来性;教学方式要不拘一格。教师应强调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有什么新问题、新见解随时提出供大家讨论交流,不一定要求太好的课堂纪律,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自主性
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环境中自由发展。所以,设计一个松而不乱的情境课堂,使学生的思维、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