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主导价值观缺失、传统道德滑坡、价值理想趋于功利虚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等价值观偏差,需要马克思主义引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教育功能,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策略,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深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68-02
一、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复杂纷扰的社会环境,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东方与西方等意识形态的碰撞,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骨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如何系统地、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建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思想的成熟,顺利进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了当前高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它既有精神精髓,又有信仰目标,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和信仰追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接受程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还将推动整个社会理解、发扬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想和理论层面的主导作用。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偏差表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价值取向扭曲,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大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随着社会的深刻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扩大,多元理念和思潮不断涌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导致一定程度的危机甚至扭曲。
1.价值观呈多元态势,主导价值观缺失。社会生活方式正发生深刻变革,多元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盛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大。面对杂乱的信息,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在对待某些问题上常常举棋不定,自相矛盾: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同在,认同与失落交错。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盲目地跟风和崇拜,甚至产生虚荣感。这些可能会把他们引到错误的人生方向上,危害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价值体系的多元无序,致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话语权、主动权和主导地位受到了不断地冲击。
2.传统道德滑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的结构和社会形态正急剧地向“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产生更多的碰撞,传统的道德文明在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中似乎显得曲高和寡。部分高校大学生群体在这种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与艰难抉择中产生困惑、迷失。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考试作弊、学术造假、就业贷款违约等等,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在传媒的推波助澜下不断煽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正逐步操控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时时讲享受,事事讲实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迷失。
3.价值理想功利、虚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社会主义价值的评价主体是人民大众,评价的最高标准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主体正由80后向90后过渡。受西方利己主义价值评价标准影响,他们更关注自我和独立,价值取向强调“为我所用”,往往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和需求。“以往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退出主导地位,被注重个人的、现实的存在和追求金钱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比较注重理想和追求到比较注重现实和功利;二是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三是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四是务实进取,他们努力使自己的目标选择不与社会规范发生正面冲突,选择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目标,但基础在个人发展。”[1]
4.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源
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种教育重书本,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并付诸实践,预期教学效果没有达到,反而造成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感甚至对立,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
另外,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入侵和渗透,使得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苦于学习和就业双重压力而去寻求精神寄托的需求得到了迎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话语霸权和‘普世价值’渗透的侵害,一些人故意混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同语境下的价值观表现,蓄意夸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问题,制造亲‘资’反‘社’的言论,使得现代大学生的辨别真理能力和价值观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2]对12所高校6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入党的大学生比例偏低,仅有18.4%和16.4%的大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不少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倾向明显,入党是为了提高身份地位,更好地找工作。”[3]在对上海十所普通高校的调研中,“仅有10%的同学选择‘共产主义’作为自己信仰的答案。相当一部分团员大学生同时选择信任某一种宗教,不少学生都表示相信鬼神的存在。”[4]
三、新形势下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举措
1.理论联系实际,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智慧。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实现理论、观念、心理、活动等全方位的教育,坚持和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启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要重视理论学习,熟练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内化成为自己的观点和基本道理,自觉地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实践工作中,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教学实习实践,提升素质修养,加深学生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社会政治问题关系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来认真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实现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过渡。 2.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多样化,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领大学生辩证地认识各种价值观念,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观必须一元,因而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地位,深入践行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关注的领域更为广泛,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更为多样,实践活动更为丰富,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环境和背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鉴别和吸收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兼容并包,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进步,满足大学生的教育需求,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既符合民族性又具备世界性。
3.发挥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教育功能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主要包括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如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理想等。以及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现实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在思想上和党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培养,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理想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学生成长规律,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和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明确自己的政治信念,促进价值认同。
4.揭开宗教神秘面纱,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动力。信仰产生于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源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了解。因此,大学仅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还不够,同时也应该加强教材资料建设,增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修课程,真实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其人其事,摒弃僵硬教条的教学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使命和价值追求——人和人的解放。这是重树正确思想价值观、深化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一步。
此外,除了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开设相应的宗教文化课程也是必要的,这可以为宗教“祛魅”。大学生可以通过宗教文化课程的学习,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规
律,从理性的高度和视角来认识宗教,同时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在当今的西方社会,宗教信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笼罩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但这种信仰不仅早已个人化,而且也日益形式化。宗教已经由一个自古以来西方人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的真诚的信念演化成符合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文化习惯了。
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有坚实有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支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新发现、新问题,重视和强化思想政治课在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把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水平,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根植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张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13-15.
[2]宋丽娜,王志贤.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4-17.
[3]张果,李家富,孙楚航.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88-91.
[4]游昀之,胡涵锦.大学生群体政治信仰“边缘化”问题的调研与对策[j].前沿,2010,(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