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园亚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低俗的网络信息、拜金主义及个人享乐主义思潮等另类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校园亚文化中不良倾向的产生,来源于很多因素,比如传统文化的变迁、现代人价值形态的转变等,但更突出地暴露了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要求学校要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同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发挥合力作用,有效控制不良亚文化的产生。
关键词:校园亚文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73-02
一、中学校园亚文化的含义
社会中文化的主流我们称之为主文化,它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文化标准,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儒家文化,虽经无数岁月的洗刷,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社会公认的文化意识,这是一种占统治地位和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它是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级次群体的成员共同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成为其大部分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而在校园中某一部分群体特有的文化,也就是校园一族的另类文化,我们称之为校园亚文化。
二、中学校园亚文化现象
(一)教室文化
教室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整洁优雅的教室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而现今的中学教室墙壁上的涂鸦、脚印,桌面上的各类“墨宝”随处可见,同时教室还充当着一些情侣约会的场所,上课纸条交流,下课卿卿我我,这些不良亚文化的萦绕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腐蚀性的作用。
(二)语言服饰文化
现今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使学生接触到外界各类新鲜事物,中学生总是很有创造力的,他们充满活力的思维将新事物通过别的角度展现出来,创出同龄人都认可的流行歌、流行诗,一些正语反说的省略语在他们很快成为一致认可的暗语,这些无不体现出学生消极负面的心理。受潮流时尚新观念的影响,不少学生盲目追求时髦,以此吸引别人眼球。因此,涂鸦文字、夸张图案在她们的衣裤上随处可见,绚丽首饰、奇异发型在他们的身上屡见不鲜,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时尚、个性的展现。
(三)宿舍娱乐文化
由于升学压力,很多中学生都选择在学校寄宿,除了在教室,他们所在最多的地方就是宿舍,宿舍原本是供大家休息的地方,可不良的宿舍文化却把它变成了一个娱乐场所。女生宿舍通常是讨论言情小说,美容化妆,许多女生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去织一条围巾或者绣一个十字绣,男生宿舍更多的则是三五成群围着下象棋,共同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或者几个围成一圈开始打牌,无拘无束,边打边调侃,屋子里通常乌烟瘴气,整条楼道不得安宁。这样的宿舍娱乐文化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低级趣味的影响。
(四)校园暴力文化
随着中学生身心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受社会环境影响,帮派江湖意识、贪图享乐意识等不良思想不断增强,他们讲究江湖道义,为朋友“两肋插刀、肝胆相照”,以“大哥”为荣,在校园里耀武扬威、飞扬跋扈,为所谓的江湖义气发生暴力冲突,还有一些中学生他们讲究“金钱至上,享受至上”“有钱就有一切”,当家庭、朋友提供的钱财不够挥霍时,他们往往通过偷盗抢劫、敲诈勒索等暴力方式满足需求,从而造成中学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提升,犯罪不断低龄化发展。
(五)网络低俗文化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让各类资源得到极大的共享,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中各类游戏、网上交友、色情网站等一些低俗文化盛行,运营商利用青少年对一切充满好奇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其在游戏等级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体验所谓的“成就感使”,在虚拟的自由天地满足其对异性充满的好奇,其结果是使青少年的心灵发生扭曲。
除此之外,留言文化、厕所文化、小说文化、短信文化大多都呈现出消极颓废的情绪,这对
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校园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变迁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它强调教育训导功能,加之统治阶级对文化的控制,使得人们意识形态单一,在相对落后封闭的社会中,亚文化并没有滋生的土壤,而当今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产业日新月异,为中学校园亚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顺应而生的文娱结合、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恶性膨胀,贫富差距不断分化,旧的社会规范开始弱化,新的社会规范还不完善,在面对新旧交错的社会规范时,辨别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无所适从,这为亚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价值形态的转变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不仅缺乏理性思考的头脑,而且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然而社会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铺天盖地地将学生包围起来,这些因素给学生纯洁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使他们渐渐丧失了对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同时,他们一方面在学校接受奉献、乐业、诚实、守信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和家长身上受到金钱、逐利、欺诈、贪欲的“活教育”,这种交织的矛盾中使得一些青少年在价值观的塑造上出现迷茫、困惑、思想混乱。
(三)中学德育的失效
网络时代为中学生的选择提供了自由狂欢的舞台,他们对新兴传媒的热衷和对传统识读教育的排斥,阻碍了传统教育的实施。同时,现今中学教育制度存在弊端,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重视升学考试,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致使现在大多数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严重偏斜。另外,吞噬个性的教育方式与现在中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德育教育不能适应当今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新变化。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致使我们的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亚文化的引导和控制
面对亚文化的存在以及不良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和观望,只有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完善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利用健康的亚文化引导不良亚文化,创建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改善环境,完善校园主流文化的营造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弘扬主旋律,用主流文化占领学校文化阵地。首先,建立制度,科学管理。制度是文化的保障,学校要弘扬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等主流文化中积极精神必须靠健全的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其次,改善学校物质环境,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温馨自由的教室氛围,充分发挥图书馆、报刊亭等的育人作用,提升校园主流文化的品位和层次,进一步增强主流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最后,加强校园文化人文环境建设,如营造民主平等、团结互信的师生关系,协调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弘扬主流文化,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参与热情,提升中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使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
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良亚文化也是必然存在的事物,我们对于校园亚文化不能压制或者排斥,而应该改善传统的德育方式,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首先,要充实和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突出本校的文化特色,努力发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其次,要优化德育形式,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各类活动,将学校主流文化贯穿到社团文化、宿舍文化等亚文化中去,如开展宿舍文化节、文明和谐宿舍创建活动、社团文明共建活动等。最后,努力改造、合理疏导不良亚文化。针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现象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简单粗暴,可以采取“个案化引导”,润物于无声之中,将不良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引导发展,如对不良的网络文化,可采取学生座谈、讨论等方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对个别情节严重的,可采取约见家长、帮助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自觉接受教育。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合力
控制不良亚文化
青少年的成长关乎个人及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优势,学校可以成立社区教育工会、家长教育委员会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中学生到当地文化宫、科技馆、博物馆、德育基地、人文古迹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德育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中学生的文化辨别鉴赏能力,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社会化建设。针对受到不良亚文化影响的中学生,学校和家长可以配合形成德育网络,对他们的德育思想进行监督指导,发挥德育教育的合力作用,避免其受不良亚文化更大程度的影响。
总之,校园亚文化的营造要以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学生组织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阵地,将教育思想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寓教于主流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特色,调整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形式,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配合,努力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亚文化,从而有效地克服校园不良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小武.试论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4,(6).
[2]张玉茹.校园亚文化与青年社会化[j].青年探索,2004,(1).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欧红梅.校园亚文化现状剖析及应对措施[c].全国教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
[5]李萍,钟明华,著.伦理的嬗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林滨,贺希荣,著.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程红兵,著.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