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们不能完全确定将事物归入某一类别的情境称为类别不确定情境。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对归类不确定条件下的特征推理情况进行了研究。本文对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本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理性模型 单类说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推理是指对未知特征进行推测。一般推理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现实中还存在类别不确定的情况,即人们不能完全确定将事物归入某一确定类别的情境。
国内学者莫雷等对此项专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对原有理论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而国外则在原有理论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与创新,使得问题更加明确,提出了新的更具意义的研究方向,更好的揭示了归类不确定条件下特征推理的实质。本文主要对新的研究进行综述。
1主要理论
1.1 理性模型
anderson最先提出了归类不确定情况下,人们通过联合使用每一类别的可能性来做出总体预测的理论。该模型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条件下,人们会综合考虑靶类别与非靶类别的信息。靶类别是指目标物最可能归属的类别其余则为非靶类别。其公式描述为:
1.2单类说
murphy等提出了归类不确定条件下的单类说。单类说认为人们在进行特征推理时只考虑最可能的类别而不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
2新理论的提出
2.1对理性模型的修正
此阶段进行的研究是围绕在什么条件下人们会考虑单一类别,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考虑多个类别。
早期对单类说的解释有两种:①为人们不能理解不确定问题的性质,不能在早期阶段意识到不确定性,这会在问题的后续阶段对预测或选择产生影响。忽略不确定性使得他们选择靶类别进行推理。②为两阶段理论:阶段1,当一个物体呈现并需要归类时,人们会考虑一系列它可能归属的类别,并且在类别判断时是明确已知的。阶段2,只有关于靶类别的典型信息作为特征预测的因素进行计算。单类说可能是预测准确性与认知努力的适当折中。
国外文献通过增加非靶类别的突显度,证实这种条件下人们会使用多类别。针对于第二种解释发现在实验前预先归类会使得人们在第一阶段做出明确的类别决定,将人们的注意引向目标类别,这种情况下人们主要依据靶类别进行预测符合单类说。反之人们则采用多类别进行推理。
过去的研究都建立在非靶类别对靶类别不产生影响的基础上,以此来支持单类说。新的方法将人们的回答分为单类别和多类别。同时也能够对个体进行区分。这使得我们能够得出多类别使用的数量并且了解人们是否全过程采用同一种策略。
国内,莫雷等考察了结合-分离及结合比例对特征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靶类别中的结合影响了预测特征的推理,靶类别中结合程度对预测概率产生影响。因此他们提出归类不确定条件下特征预测不仅受预测特征的基本概率因素的影响,且受目标与预测特征受维度的结合与分离的程度影响,将公式修订为:
随后刘志雅检查莫雷等人的实验结果发现,其数据不符合修订的公式。因为ak小于1,应该小于原有规则得出的数据而实验数据却远高于理论上应该得到的值。因此刘志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新的公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内与国外方向不同,国内侧重于什么样的模型是最科学的在不断完善模型,也在提出新的模型。而国外的大方向是研究什么样的情境下会采用什么样的模型。
2.2国内的新模型
综合条件概率模型与单类条件概率模型。
所谓单类条件概率指基于目标所属靶类别内的条件概率。综合条件概率模型是由王墨耘等提出的。其认为特征推理不需要以类别为中介,而是通过特征间的关系直接推出。这是对原有理论的创新与挑战。他通过考察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内预测特征的代表性还是基于特征关联的条件概率以及特征推理是综合考虑所有类别的情况还是只考虑靶类别的情况,证实了综合条件概率。
但由上可知刘志雅的实验结果否定了这一模型。由于王墨耘的实验早于刘志雅的实验,可能未考虑到某些条件。因此刘志雅的实验结果可能更接近理论数据模型拟合度更好。但是二者出发角度不同,从特征联结直接推理出发而不是依据归类。因此还需要对特征联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不能仅仅依据刘志雅的数据就否定这一新理论。
2.3国外对特征联结的发展
研究者首先总结了前期研
究中特征联结这一结论出现少的原因,之后研究者的方向又转向什么情况下人们会使用基于特征联结的推理方式。研究发现即使类别内存在高度一致性,人们仍倾向使用基于特征联结的推理。但是当特征推理前进行分类训练,推理策略转为基于类别进行推理。
促使人们使用特征联结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不确定性推理导致人们将类别关系看做进行特征预测的一种不可靠的基础,因此他们倾向于基于特征联结的推理。二是在归类不确定情况下,人们青睐在任务中采用不同的推理策略。而内部缺少一致性的任务,推理前相似类别的经验的缺失以及推理过程中样本信息的可用性这三个方面会对人们使用特征推理产生影响。
3未来方向
由上述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类别不确定条件下特征推理的研究结论仍不完善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人的推理策略是灵活多样的,不应只单纯考虑一种条件或一种情境需要综合多种情境考虑。同时可以借助眼动和erp等对这一认知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便于更好的发现认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