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财务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能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内控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政策,四年时间过去了,大部分单位已经完成了行政体制、人员编制的转换工作,但是如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文化产业单位的综合实力,使其为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又符合现代文化传播规律,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务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岗位设置上未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分离是财务内控的一个基本要求。一般说来需要不相容职务分离主要有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复核、执行与记录、保管与记录。但是多数转企改制后的文化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没有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依然延续着以前的机关事业单位的通行做法。但是从财务内控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手段,再加上职工缺乏道德和法律意识,就有可能出现舞弊行为。
2、“一支笔”审批制度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风险控制。
现代财务内控的核心要求就是权力的互相控制、互相制约,但是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财务管理模式上还延续“一支笔”审批的制度。这种方式表面看来似乎能够对各项业务实施严格控制,但实际上这样并不符合现代财务内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要求。同时,一支笔的控制方式会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如果现有制度对行使该权力的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那就可能导致腐败情况的发生。
3、现有财务内控流程与企业运作的所有环节联系不紧密。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内部目标、计划、指标体系设置上出现脱节现象,预算指标设定成为企业内部上下级、各部门利益的博弈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分析和控制力度不足、预算准确度较低。而且在绩效考核上缺乏成熟的战略规划,战略发展目标量化、分解、推导关键业绩指标的过程不清晰,导致关键业绩指标对价值驱动要素的衡量不全面,弱化了考核的力度。财务内控的最终结果也不能及时反馈到各级管理者以帮助决策。
4、现有财务机构缺少独立性,使得财务内控缺乏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虽然进行了转企改制,但实际上现有的组织结构依然以劳动分工、科层结构和职能主导为特征,呈现出金字塔形状的集权模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下行政体制色彩。财务内控的层级看似很多,但是实质上没有人真正对财务内控的问题负责,推诿扯皮、效率底下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财务机构缺少相对的独立性,使得财务内控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5、财务内控制度均为描述性的文字,缺乏清晰的工作流程图,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财务内控制度依然采用了文字描述性的文件,缺少清晰流程图,并制定规范的表单样式。这种单一的表述模式不利于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和发现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多数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颁布出台基本都是发现管理中出现了某种问题,于是相应地出台一个办法来规范。因此,企业需要对现在所有的与财务内控有关的文件、规范、通知进行梳理,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一次系统的、彻底的“立、改、废”,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6、全面预算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认识上的问题,虽然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但是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认为全面预算只不过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岗位的人员无关。而企业现有的“全面预算”不够“全面”,从总体上看,预算编制主要集中在管理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上,而几乎不涉及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而且由于未将企业内部的各种责任中心划分清楚,责、权、利相结合不紧密,导致部门间协调不够,职工积极性不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不高,收益率较低。使得全面预算的管理“晴雨表”、“指南针”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
7、内审部门监督缺位。
内部审计是财务内控
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督、评价财务内控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更没有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相应的职责。在实际管理中内审部门的“缺位”使得企业财务内控机制缺乏有效监督,也不能及时发现差错和舞弊,更无法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二、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的建议
1、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许多管理者的思想深处,还认为自己还是事业单位,把自身还定位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缺乏风险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过度集权,内部各部门都对纵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比较重视,而对横向的同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不太在意,致使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互动性不够,协调性较差,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明确财务管理权责
由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原单位划转过来的,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财务内控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财务内控就是些制度、文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管理层关系不大,更与企业全体职工没有关系。管理层对财务内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财务管理权责不清,对于有利的事情往往争先恐后,而一旦出现问题或是需要承担责任时,则大都互相扯皮、推卸责任。因此管理层必须提高对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保持信息沟通顺畅,避免财务管理中出现“真空”区域,造成资源浪费、决策失误和负面影响。 3、规范预算管理,实行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管理是有效地规范出资者、经营者与各部门及职工之间关系的有力制约手段。财务内控的目标是为企业寻找有效的减支增效之源,一个缺乏预算或预算管理松懈的企业注定要在低效率和低效益中走向失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与完善,减小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通过制订和执行全面预算,不断用量化的工具将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全面预算管理所提供的绩效考核理念与方法,使企业在许多方面的计划有了数量化和货币化的指标,便于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各部门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
4、营造重视财务内控的环境氛围
财务内控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控制环境,只有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氛围基础上建立的财务内控体系,才能成为企业职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体系过程中必须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和企业文化,使忠于职守、勤奋尽责、遵守制度、照章办事成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经营中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使财务内控体系发挥其效能,有效的解决制度失灵的问题。
5、改进财务内控流程,与业务环节紧密衔接。
如同现代企业的产品制造过程一样,一条流程清晰、操作规范、结构完整的流水线可以保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财务内控也同样如此,必须要有清晰、规范完整的控制流程与现有业务实行紧密对接,才能保证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效果。按财务管理的业务内容进行设计和规范,系统性的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逐一的风险评测与排查,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提示,使财务内控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执行力,实现控制目标。
6、建立内审部门,保证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效果
内审部门的建立是强化内审制度,保证财务内控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措施,也是有效评价财务内控体系效果的主要手段。该部门要独立于被审部门,才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更加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及时地发现内控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企业不断完善财务内控体系,使财务内控制度落到实处。
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财务内控水平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财务内控人员队伍是提高企业财务内控水平的必然之路。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按照《会计法》和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要求,选配财务人员,把好“入口关”。制定财务人员考核任用管理制度,在重点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制度。通过加强人才队伍
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内控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章显中.企业预算控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coso委员会:”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coso.
[4]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李心合.企业财务控制实务前沿[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刘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m] 北京:商业出版社,2004.
[7]张文贤. 21世纪100个会计学难题[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8]许国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手册[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9]安文婧.新华网络甘肃分公司财务内控研究[硕士论文] 兰州:兰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