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我国银行信贷余额、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长短期方程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我国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也发现经济增长不是货币供应的原因,但是反向却存在因果关系。并据此对我国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信贷;货币供应;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20-05
一、引言
货币政策是国家的金融机关利用货币量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制度,货币政策从实质上是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处理。银行贷款、货币供应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对我国经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货币对经济的作用在理论界还存在争议,一方面是“货币中性论”,另一方面是货币会影响经济的观点。因此,在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上,以我国实际发生的经济数据为核心,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对把握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了解货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综述
lixin sun,j.l. ford,和david g. dickinson(2010)利用var和vecm模型对中国的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检验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货币政策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而揭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确定了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同时探索了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分布与成长的影响[1]。ulrike rondorf(2012)利用欧元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银行贷款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对贷款发生变化时测试了产量的变化,并表明美国信贷波动影响了欧元区的产量,支撑了信贷的观点。jagjit s. chadha,luisa corrado和qi sun(2010)分析了供需分离的货币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规范化货币政策模型的剖析,作者将货币分为原始的需求和供给冲击的广义货币,并发现供给冲击在美国、英国和欧元区短期和中期发挥着重要作用。frank browne和david cronin(2010)对商品价格、货币与通货膨胀进行了研究,认为无论是长远的还是动态的,商品价格、消费价格和货币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关系,文章利用美国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并且货币供应量和商品或居民消费价格成正比。可以说,货币成为中介,用来联系并分析商品价格和消费价格。
(二)中文文献综述
唐娟娟(2008)以青海地区为例,分析了西部地区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并存在促进作用[2]。李莉(2012)从微观角度对房地产信贷、房产价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说明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收入弹性小于东、中部,中西部的银行信贷会促进下期经济发展。
马方方和沈骥(2011)对我国金融结构以及m2与gdp比值偏高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找出了金融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3]。李厚刚(2012)对中国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双方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是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并且中国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一方面是与货币供给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结构性因素有关[4]。
从前人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是较为单一的分析某一指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或者是通过其他指标传导到经济中来。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特点,从研究实际出发,探讨信贷、货币发行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找出宏观经济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理论模型
正如曾令华和王朝军(2004)所说的“分析经济增长与贷款的关系就是分析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这种分析是弄清货币是否真正中性所必需的[5]。”在理论中,货币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存在争议,即“货币中性论”与“货币非中性论”。
(一)货币中性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
对于持有货币中性论观点的理论,如古典经济学和传统货币数量论来说,货币仅是一种中介,并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古典货币中性论的基础是萨伊定律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本文通过货币数量论中的剑桥方程和费雪方程说明货币中性理论。
(1)剑桥方程。
剑桥方程是表示为应付交易需要而保留一部分现金余额的模型,通过等式表示为:
m = kpy
其中,k表示现金余额占比,
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m表示货币数量。剑桥方程表示货币供给相对于货币需求增加或减少时,为取得均衡,需要提高或降低物价水平。因为只有物价水平在变动,因此货币与实际产出没有关系。
(2)费雪方程。
费雪方程是由经济规模总量计算而来的,即:gdp=py(经济总量等于物价水平与实际gdp的乘积)。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价格与货币非中性,工资与货币非中性,实际利率与货币非中性,汇率与货币非中性问题。
事实上,相比“货币中性论”,“货币非中性论”更接近事实,正是“货币非中性论”构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前提之一,为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实证检验
(一)现状描述
1.银行信贷。
我国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国家,投融资模式主要是靠银行信贷,所以信贷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起着关键性作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年均达到19%的增速,超过gdp增长速度。1984~1997年,我国信贷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我国信贷已发展成个人消费信贷、出口信贷、助学贷款等类型,在信贷的刺激下,我国的投资、消费、出口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信贷对于经济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当前信贷主要投放的领域是科技、农业和中小企业,通过融资渠道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 但由于银行存在逐利心态,偏好于效益高、信誉好、风险小的客户提供营销和信贷支持,导致过度集中于大企业与行业。在当前宏观调控下,出现了风险过大的问题。
2.货币供应。
货币供应受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合理的货币供应应该和国民经济形成稳定的关系。但是我国在2011年的货币供应量是2000年的6倍,2011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是2002年的8倍,货币超发较为严重,已经超过欧洲央行1万亿美元,超过美国1.5万亿美元。由于超发出来的货币没有相应的实物表达,于是可以用货币代表的资产价格会吸收未表达的货币,我国主要的资产价格表现在房地产和股市上,导致整个社会通货膨胀。同时,货币供应量会影响股票市场、汇率等等。由于政府会用“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调控,于是可以看到货币供应量会随政策出现周期性波动。
通货膨胀一般用cpi表示,因为通货膨胀一般都会表现在社会产品价格高涨,指数是按照固定商品基期和当期比值算出来的。自1990年以后,我国通货膨胀平均值在4.7%左右,按照通货膨胀加速程度测算,我国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但在1993~1995年期间cpi在19%左右,属于飞奔的通货膨胀,容易造成资产泡沫。从图2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年份之外,我国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图3用货币供应量与gdp进行对比,能够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可以看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快速发展,2011年达到1.81,远超过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水平,蕴藏着通货膨胀风险。
(二)数据处理
在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权威性,从各年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选择符合研究内容的指标,分别是银行贷款、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经济规模,指标用bl、m2和gdp表示。时间跨度从1990~2011年。借鉴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增长关系,分别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处理后指标用lnbl、lnm2、lngdp表示。
1.数据平稳性检验。
数据关系的描述都是通过回归关系处理的,但是经典回归分析暗含着数据平稳性。因此,首先就是应该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若平稳就可进行回归,若不平稳则需要找到序列之间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变量属于同阶平稳序列,均为二阶平稳,i(2)。经过二阶差分过的数据去掉了趋势项,序列平稳。根据理论规定,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协整检验。
由于非平稳序列可能出现的伪回归,协整就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关系。虽然变量本身不属于平稳序列,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组合后会呈现出平稳性,这就是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双方均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不是贷款的原因,但是贷款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货币供应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是经济增长不是货币供应的原因,这个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单项因果关系较好的说明了现实,我国是投资拉动型国家,投资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而投资的重要来源就是信贷,所以说信贷是通过投资传导到经济增长中的。货币供应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一方面随经济总量供应,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却超出了经济规模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经济规模高于实际产品规模,导致经济规模扩张。
五、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找出了我国1990~2011年间银行信贷、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三者存在较为稳定的长短期关系。长短期对经济的反应程度不同,可能与货币中性化有关。从因果关系检验中发现双方存在单项因果关系,符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说明研究结果较为可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信贷投向,保持信贷投资的可持续性。在现阶段应该坚持信贷规模,保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需要克服银行信贷过于集中,风险大的问题。以政策为导向,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扶持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与重点产品。培育世界品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加强金融创新,探讨基于国家层面的金融创新系统,完善我国银行信贷环节的不完善领域。
2.调节货币供应量,加强流动性管理。我国目前货币发行量超出了经济发展实际,货币年均增长速度超出了经济发展速度,存在流动性过剩,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正如吴敬琏所说,降低通货膨胀率根本在于减少货币供应量。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加强流动性管理是必须的,要坚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综合利用多种货币工具,积极应对宏观形势的变化。
参考文献:
[1]lixin sun,j.l. ford,david g. dickinson. bank loans and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var/vecm approach[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0,21(1): 65-97.
[2]唐娟娟. 西部地区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42-47.
[3]马方方,沈骥. 中国金融结构问题与m2/gdp偏高现象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91-95.
[4]李厚刚. 中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性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73-77.
[5]曾令华,王朝军. 经济增长与贷款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3):1-5.
[6]张卫平,李天栋. 中国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吗?[j]. 经济研究,2012,(4):89-100.
(责任编辑:王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