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从而发挥学生创造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潜能,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通常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功能或能量。这种能量、功能包括多方面,既有智慧的、有生理的,也有人格的、情感的。加德纳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潜能组合,而通过教育,运用不同组合,可以拼出不同形状的魔方来。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主要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命的展开过程。“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建立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的一种活动,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然而纵观当今语文课堂:教师上课总觉得时间不够,课后总批评学生不肯花时间在语文,考后总指责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这一切主要是由于课堂效率低,学生潜能流失所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激发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率入手,笔者在这里略谈一二。
一、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让课堂师生关系融洽
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有着它的特殊性,既没有数理化的公式步骤,也没有英语那样不读就不懂,似乎听与不听区别不大,因此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如何让学生关注这门课,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如此的师生关系,学生的自主意识难以实现,智力、潜能自然难以得到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得不到关注;如此的师生关系,也就很难培养出挑战传统、挑战未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融洽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通常用“三多”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一是“多一点笑容”。以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用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二是“多一分尊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轻易伤害学生。三是“多一句赞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与鼓励,“你真棒”、“你的回答很有思考”、“你今天表达很流畅”等,这样自然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让课堂教学节奏有序
一节课45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语文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5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他的潜力,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一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解答、讨论、朗读、口手表达训练)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或记)互补。二要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或放手让学生自学,或以读代讲,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老师必须细致讲解。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三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 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那么,在学习中只能是听众或观众,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将流于形式
,潜能自然得不到挖掘。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才有可能,也只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实现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精讲、少讲,必须给学生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是高质量的交流。
三、巧妙创设生态课堂教学情境,让课堂绽放生成之花
课堂教学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天,走进课堂前,我们是否会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上课过程中,我们是否会观察:学生是否都在积极参与?下课后,我们是否会想:学生都听明白了吗?面对时间有限的课堂,我们是否让“教”与“学”和谐匹配?成功的课堂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我们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那么,这个课堂就是成功的。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老师要通过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儿童在日常学习中,不管看到了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人知道,以获得评析、赞赏,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表现欲望是儿童的一种情感因素,儿童越是高兴,表现欲望就越是强烈。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表现欲望了呢。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同样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望。只不过比小学时候含蓄一点罢了。他们同样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用这种表现欲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解读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三)引入课堂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是一个好的方法。通过竞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形式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例如高中的文言篇幅普遍偏长,如《过秦论》、《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如果按传统授课方式——教师串讲,一篇课文往往得花4到5节课,教师唇焦口燥呼不得,学生却昏昏欲睡收获甚少。那么改用竞争的方式:把整篇文章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翻译、课文解读等用幻灯片设置好题目,每一种题型赋上不同的分数,分抢答、必答等形式,如果有可能,教师可准备些小礼物,对于那些回答积极且又有思考的同学以资鼓励。这样学生参与课堂,自主深入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记得在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对“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情节,我当时设置一个问题:秦王为什么不杀相如?结果有一个平时非常内向的男生在全班热烈的抢答氛围中终于勇敢起来回答,他说,那是秦王细腻,因为他知道天下迟早是秦国的,和氏璧最终就是秦国的,所以没必要因杀相如而遭天下人唾骂。我当场就表扬了这位同学有思考,同时指出如果把“细腻”换成“有远见”会更妥当,结果这位男孩在这以后的语文课堂中,再也不腼腆了,而是积极思考,积极发言。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教师要牢固树立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营造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益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曾经随同本市“赴江苏教育考察团”,在人称“最中国的学校”江苏第十中学,有幸聆听十中校长——教育家、诗人柳袁照的教育讲座,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有印象:在语文的课堂里,我希望能听到最美的朗读声,能看到最灿烂的幸福笑容,还有浓浓的书香,以及青石板、油纸伞、丁香花的味道
……
只有拥有着思维开放、鼓励独立思考、激发课堂潜能的元素,才能让语文课堂展示如此无穷的魅力,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深层,走向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