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高校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合与创新
摘要:当下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培养理念、方法等系统观念上还未能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思想基本停留在将职业教育模式嫁接在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的阶段。本文通过理念思路的整合与创新、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创新、培养模式的整合与创新等三大方面对当前我国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设计;艺理;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批判;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应用型本科人才相比较职业教育,其知识结构更为合理、理论素养以及应用能力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今后的发展空间会更具有潜力。但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理论和制度构建赶不上规模的扩张,最直接的表象就是还没有能够建立完整、完善的培养体系,现有的教学体系还是在原有结构下的修修补补,尤其是在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平衡上还找不出恰当的切合点。因此,对现有的培养体系进行创新性的整合和改革非常必要。
  一、理念思路的整合与创新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指出:“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的教化和科学研究。”因此,现代大学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培养技术专才,还是先培养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全人,这是所有大学共同面对的问题,真正理想的大学,是能让个人思想得到自由开启,而这种开启很难。让知识流于空泛,限制个体的发展,是几乎所有大学都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在进行相应的改革。例如北京大学已有“元培计划”,“厚基础、淡专业、宽口径、因材施教”;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更强调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中国美术学院则更为强调专业通识教育……这些措施都在探讨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道路。
  当代的大学设计教育,一方面应当重视人文学科的基础教学,从整体上强化学校作为人文思想传播的学术氛围和精神铸造;另一方面,应该从经济发展与建设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培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实用人才。当然我们也必须重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尤其从具有人文精神的创造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构建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的理念应该是:“厚基础、通艺理、重实践、深学养、宽视域、有才情”,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可以衍生出以下的应人才培养思路:
  1.创新基础教育理念
  设计基础是设计教育的基石,如果把设计教育比作金字塔,它就是金字塔的塔基。坚实的造型基础是日后充实艺术创作的根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没有创作的源动力,古人说“渊本无珠,山本无玉,虽竭渊夷山求之,无益也”。但重视基础并非是片面的进行基础课程的罗列,而是要研究基础与专业的因果关系和衔接关系,在国家规定的学时内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有效的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要改变以往以绘画基础教育为中心的“画设计”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设计基础的能力,通过形体结构、肌理表现、形态构成、色彩抽象等基础模块的训练,以设想、创想、联想为思维形态,以直觉、体验为感悟形式,以发现、创造为最终目标,以造型表现为课程语言的综合训练模式,在设计中提高基础,从基础衍生设计。
  2.创新实践教育理念
  以应用型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群,强调教学内容的理论高度和技能应用,学以致用,构建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这个课程群中应该包括以计算机绘图能力为核心的技能实践模块、以施工工艺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工程实践模块和以项目设计能力为核心的设计实践模块等实践教学内容。其中,创业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核心内容之一,从“择业”到“创业”转换就业观念,能够极大增强直接将“智本”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高校教育实际上就是在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产品”,而衡量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市场的检验,当前的社会正在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其后果之一就是直接冲击人们的就业观念,传统被动的就业观念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创新、创业则是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3.创新设计思维教育理念
  设计教育要以创造型设计思维教育为主线,以想象力培养为具体目标,强调设计的

批判意识和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培养想象力的阶段是最弥足珍贵的,忽视它将永远得不到补偿,一旦步入职场,将可能错失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绝对不能为了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而剥夺他们想象的自由。
  要使设计者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和爆炸性的想象力,首先必须转变其陈旧的思维模式,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加强设计思维、设计批评等课程的比重,改革教学方法,提倡自由、批判性的学习方式,培养独立自由、求新求变的创新性思维,如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非理性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等。
  4.创新综合素养教育理念
  以人文精神教育成就实践教学的品味,践行“科技、人文、审美”协调发展的现代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有学养和才情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当前的大学设计教育过于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的双向失衡,致使培养的人成为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单向度的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单纯的“绘画机器”和“设计机器”,而是培养能够掌握艺术技能、融会贯通艺理的创作者和思想者,培养兼备宽厚专业基础、宽阔知识视域和创新意识、具备扎实的应用技能、兼备求知激情和反省精神的完整的“设计人”,培养那些经受过大学望境的陶养,在心中拓展出一片人文望境的精神守望者。因此,应该加强人文、审美、心理学等内容教育,通过“设计美学”、“设计原理”、“设计心理学”、“经典设计理论选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研究学术的理论深度。   二、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创新
  学科中学生的总体知识结构状况,是衡量教育机构教育目标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实现培养理念和目标的直接途径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效率和“人才产品”的质量,可以降低教育成本。
  当下的设计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审美和功能的问题,而是融入了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经济学因素等诸多的复杂因素,这种条件下的设计形式极不稳定,它开始需要和多种专业交叉以寻找解决如此多复杂问题的办法。这一切的设计现象都透露着设计教育的困境,所以必须以极大的勇气突破老的设计教育思想,建立新的课程秩序。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前瞻性:新观念、新知识、新课程、新方法;宽广性:视域开阔、外延广阔、基础厚实;精炼性:课程精炼、内容丰富、观念深邃;灵活性:课程内容有弹性,理论与市场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实践性:了解市场和行业信息,项目立教,实践中教学、教学中实践;有序性: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严谨,课程的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有序、融合。为此,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构建两个结构体系:
  1.构建“1+2+1”模式的整体教学结构体系
  “1+2+1”模式即:一年通识教育、两年专业教育、一年实践实训。其核心目的是在保证通识教育和专业设计教育的基础上整合实践课程群,将以前分散的实践环节集中一年进行分类分项的强化实训与实践,分设技能实践、工程实践和设计实践三大类。通过这种集训式的强化综合实践,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各种实践资源,彻底改变以往学生散乱无序、蜻蜓点水式的实践方法,极大地提高实践效率,在综合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同时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要求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自主实习实践的学分,增强学生主动应对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构建应用与理论相融的课程支撑结构体系
  (1)造型、材料、形式、设计、实践五位一体,形成课程群的“要素组合”,这种“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模块关系既具有明确性又具有模糊的关联性。要理清各课程群之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以及课程群内部要素组合的合理性。
  (2)“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专业实践”这一纵向关系要清楚,并且要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进行递进式的组织,而不是按照学生或老师的生活经验和设计经验甚至行业表象中转瞬即逝的所谓“市场要求”来组织设计。
  (3)围绕这一纵向逻辑关系的是选修课、实践课、专业拓展课以及第二课堂等横向与纵向交叉结合的支节作为支撑,这是对线性逻辑关系的补充,从而形成发散型的知识结构树。使学

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由“单向度”向“多维度”的方向转化,把学生塑造成为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合理、在未来具有知识爆发力的人才。
  三、培养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1.完善“导师制”的个性化教育模式
  设计专业是一个个性化非常强的专业,他要求设计者具有与众不同的设计个性和气质,有人说,艺术家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区别别人也区别自己,设计亦然。因此,设计教育更注重的是人才个性的培养而非千品一律的通才教育。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教”的状态大大优于“学”的状态,教育制度、教育习惯以及教师的潜意识中都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生硬地为多种多样的学生灌输同样的知识,这严重违背了设计教育的规律。因此,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对学生“对症下药”是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科院校的“导师制”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尝试。
  在导师制度下,导师们可以对遴选出来的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指导。设计没有正确与否,只有适合与更好,每个学生的思路和角度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设计方向进行设计导引,便能迸发出不同的设计火花,产生出人意料的设计结果,这是导师制更适用于设计专业的有力佐证。
  2.探索“设计工作室”等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实践性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实训要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对社会生产实践的综合能力,是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大学设计教育的主要矛盾在于,日益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的饱和,与教学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相比较社会生产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建立“设计工作室”就成为设计实践教育的良好途径。
  实际上早在1923年的包豪斯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之上,包豪斯创造出独特的教学形式——“工作坊”,即通过“双师体系”和“工场实习”把技术引入到设计艺术教育。这种将设计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方式至今都有其现实意义。“设计工作室”就是当代化了的设计教育“工作坊”,他所赋予的新的意义在于可以与相关的企业联合共建,通过资金、场所、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整合,构建一个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它可以为社会提供设计理论指导和设计咨询服务,可以为学校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并接纳学生的教学实习,也可以与学校教师进行“1+1”的实践教学,即:学校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和归纳总结,企业教师负责实践操作示范。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和学校的双向调节和协调作用,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效率。
  3.网络教学与课内教学的并轨建设
  设计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教学方式上的不同,即:设计教育更多的是通过项目和案例的设计实践来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但现行的教育制度对专业教育有统一规定的课时量,没有考虑到设计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在有限的课内教学时限中,教师疲于解决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无暇进行设计辨析、答疑和实践。将网络教学与课内教学并轨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实施网络教学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要首先通过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和练习,并通过网络建立师生答疑的交流平台。课内学习的内容则是对设计内容答疑、讨论、实践以及因材施教的辅导。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有效的整合时间资源、提高课内教学效率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内教学的时间进行设计实践与师生互动。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更新时间:
    设计模式在系统设计及管理中的应用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研究
    大学系部门户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
    Linux环境下即时通信软件设计与实现
    基于Struts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J2EE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系统研…
    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研究探析
    小学数学导学课堂中的练习设计策略
    关于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
    网络协同办公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ITIL的高校IT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