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也是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本文从平面设计中的海报设计入手,分析其差异性与统一性,说明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并且无法避免的;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也是无处不在。在海报设计这一领域,设计师们既要考虑到最广泛范围内受众的接受程度,又要保证作品的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更要适度把握文化差异性与同一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设计艺术;海报设计;艺术作品;文化;差异性;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很难用一个非常严格而精准的定义来涵盖。文化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很多中国人的固有观念里面,文化是“文治教化”的缩写,是德行、智慧、绝地通天的总称。共同的文化是中国这个多民族融合国家境内各族之间的黏合剂,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在西方,其定义则更倾向于文化是不可观察的行为,是共享的理想、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人们用它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因此它也在人们的行为之中有所反映。按照放诸四海皆准的评判标准,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一方面,纵观历史,古今之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各个层次大相径庭;再者,不同的种族乃至民族之间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背景,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使用语言、运用各类工具进行生产劳作并且组成社会等等又是人的普遍性;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自然物的根本所在,这是不分种族、民族、国别的客观存在,也是各个文化共同具备的特征。因此,文化也是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一、文化的差异性与同一性
说起文化的差异,从横向来看,身处于同一时代的东方人与西方人、欧洲人与亚洲人、中国人与印度人,不仅仅很明显在体质人类学上存在差异,在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行事风格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区别;纵向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人生价值观、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区别以及这一系列变化引起的其他各种文化变异,甚至语言文字的传承也发生着改变。
文化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文化的形态繁复多变,各民族的文化也各具特色,并且随着内外因的作用不断产生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化形态人手,把握各民族、各时代文化间的联系点和共同性。
文化是共享的,是某个特定群体成员共享的理想、价值以及行为准则。然而文化也是可以习得的,人们与文化一起成长,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也可以形成交集。我们总是强调现在处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伴随着这一转变也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文化的交流最终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是,尽管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存在差别,大部分中国人不懂得基督教的教义,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圣诞节的名义过一次节日;尽管西方人很可能不太清楚公历与农历的区别,这也不影响他们与遍布全球的华人华侨一起,享受春节的喜庆气氛。
二、海报设计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性与同一性
海报也叫做“招贴”、“宣传画”,英文名为“poster”,意指张贴于纸板、墙、大木板或车辆上的印刷广告,或以其他方式展示的印刷广告,它是户外广告的主要形式,广告的最古老形式之一。也有人根据poster的词根结构及掌故来剖释招贴的词义,认为poster是从“post”转用而来,“post”词义为柱子,故poster是指所有张贴于柱子上的告示。没有一本中文词典对“海报”一词作过专门解释,但据传说我国清朝时期有洋人以海船载洋货于我国沿海码头停泊,并将poster张贴于码头沿街各醒目处,以促销其船货,沿海市民称这种poster为海报。依此而发展,以后凡是类似海报目的及其他有传递消息作用的张贴物都称之为“海报”。
(一)海报中的文化同一现象
文化的传递是以符号为基础的,比如语言文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符号,借助语言文字,文化得以代代传递,也能够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中去。符号按照感官不同可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与触觉符号,语言属于听觉符号,而文字则属于视觉符号,图形图像也是重要的视觉符号。海报具有画面大、宣传内容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以及远距离视觉效果强烈等特点,是极好的文化传播载体,也是平面设
计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内容丰富、主题表达明确、传播途径多样、展示简便、对于环境道具并没有过多限制,所以广为流传。我们熟知的许多国际平面设计师都在这一领域都有突出的代表作品。众多国际性的平面设计比赛也是通过这一表现形式来进行的。
连续举办了七届的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海报设计大赛,要求参赛者需要用原创海报作品引导消费者思考皮草服装的道德问题。欣赏最终获奖的优秀设计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国家的海报作品中往往会运用到相似的构想或者相似的图形元素,也就是说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们,在立意和素材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例如,2007年的第五届比赛,大赛主题为:“fashion victims”时尚的牺牲品。中国赛区获奖作品中有三件出现了衣架这一元素(图1),美国和加拿大的获奖作品中各有一件是以衣架为创意元素的(图2、图3)。这一现象说明,在设计之初,中外学生选择海报创作元素时,都不约而同地从时尚联想到了衣架,并采用了或实物拍摄或手绘勾勒或异图形构成等表现形式运用在自己的海报设计作品中。
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历史进程中,各国人民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作为一名设计师,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广泛范围地传播,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会采用大部分人可以接受并理解的图形元素。第二届“东+西”大学生国际海报双年展中的金奖作品是一幅名为“暖”的反战海报(图4),背景中央写着战争的英文单词“war”,旁边是一颗破碎的心,看起来犹如一对小小的翅膀,翅膀上顶着一个光环,如同血色天使一般。画面下方有一排主题语:请不要让这对翅膀飞走。整幅画面色彩斑驳,让人联想到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而在这一片萧索之中,这颗小小的红心温暖了观者的心灵,让人在沉重之中悟出些别样的味道。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却是国际通用语言;大部分中国人并不笃信基督教,但是大多能够识别天使的典型特征。因此,这幅作品能被国内外大部分观者解读。 由此可见,尽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背景下成长,国际间的交流却日益密切,如今东西方的年青一代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甚至思维方式上有着逐渐趋同的态势。这既是设计师们的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元素创作作品可以提高作品传播的广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数观者的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仅仅利用文化同一性设计海报,难免存在太多创意“撞车”的风险。因此,两者间“度”的把握相当重要。
(二)海报中包含的文化差异使其各具特色
纵观海报设计发展历程,国际知名平面设计师们的海报作品大多含有和本国背景文化相关的、独特而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视觉语言,并逐渐将其发展转化为强烈的个人风格,让观者一看到海报画面就能够明白是设计者是谁。
老一辈日本著名设计师田中一光为日本传统戏剧——能剧所创作的一系列海报流传甚广。能剧是日本民族戏剧的第一个剧种,它是由从寺院神社节目助兴表演中脱胎出来的“猿乐能”演变而来,在日本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能剧出场人物较少,以剧情的表演为中心,是一种象征剧。扮演剧中人物的演员都戴假面具,这是能剧区别于其它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剧就是从选择面具开始的。田中一光的能剧海报大部分都采用了面具作为主体图形,在表现手法上,他用大面积的几何色块将原本复杂具象的面具与头饰进行归纳,概括其主要特征,并采用高纯度补色,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除了利用几何色块塑造能剧面具来创作海报之外,还有一部分能剧海报则是将文字甚至笔画作为主要创作元素。这些文字往往是戏剧中某章回的内容,通过阵列的方式排布在画面上;或者是将剧名的笔画在不影响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拆分,分布在画面中;有时还会用相应的色彩区分不同的剧目。田中一光在海报设计中采用了大量日本传统形象和民族元素,而这些元素却是通过相对较为现代的几何形态表现出来;海报中补色的应用营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华丽能剧世界,又通过巧妙地划分与间隔体现了层次地交叠,使得海报画面形成了类似西方透视效果的空间感。这是传统与现代、文化差异与同一性的极好体现。
也许有人会说,现如今距离田中一光的全盛时期已经相隔甚远,而能剧本身就是较为传统的文化领域,难免在海报中会
出现一些独有的民族文化符号。那么,新锐伊朗设计师mehdi saeedi则是另外一个鲜活的例子。mehdi saeedi的作品中总是包含着波斯文字和传统人物形象等民族元素。比如他为三位伊朗女性艺术家油画展所作的海报《三种伊朗人的面貌》,利用波斯文的大小以及书写角度的变化组成三张相互联系的女性侧脸,完美契合了主题。他认为,波斯文与拉丁文字在结构上非常不同,拉丁文字处于两条平行线之间,方块字的结构更容易处理好平衡的问题。而波斯文字则比较机动,字母的组合更为随意,设计师们可以用更加创新的方式进行设计,图形化效果较拉丁文字更为明显。他另一幅海报作品《伊朗印象》是为伊朗摄影师作品展而作的:画面主体图形是一名缠头的伊朗传统男子的形象,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作为一名曾留学英、法两地的设计师,mehdi saeedi明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波斯文的识别性有限,所以,他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以英文标注的主题,并与原有的波斯文字有机结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努力将这两种文字的特点结合起来”。mehdi saeedi通过他成功的海报设计作品告诉我们,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往往能够擦出意料之外的火花。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化学效应”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并且无法避免的;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也是无处不在。不同文化转换为视觉语言,在海报这一小小的载体上交融、碰撞,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奇妙效果,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效应”。
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的海报设计作品,有许多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元素,而这种中国味儿,又通过简洁易懂的现代设计手法表现出来。他本人对此谦虚地回应:“基本上我的东西都是很表面的。但是为什么我弄得这么好,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文化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好让中国人和老外都觉得有味道。但并不代表我对中国文化了解多深,你只要多问我一句,我未必可给你一个更深入的答案。”而采用这样不同文化融汇的设计理念来完成作品就是希望通过国际性活动“表达中国文化与品位,通过这种展现,将中国人的尊严在国际舞台上拿回来”。
观其1990年在东京举办的“east meets west(东方汇合西方)”个展海报设计,画面主体为一个书写于沙地上的篆体“东”字,细看可以发现,这个充满传统味道的东方文字笔画结构却被拆分为四个英文字母“east”,这正是英文中“东方”的意思。如果换一个角度,将海报倒置,文字笔画则又组成了“west”,变成“西方”的意思。他将英文单词中的“东方”与“西方”巧妙融合在同一个古老的中国文字中,既将此次个展“east meets west(东方汇合西方)”的主题涵盖在内,又体现了东西方的交融汇聚。画面整体为暖黄色调,砂砾中的字体刻画体现了古老东方文化历史的神秘与沧桑。
陈幼坚为“香港东西”之香港设计师七人展所设计的海报,也同样充满了不同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灵感火花。浅色的画面中心位置放着一杯热茶,那是一只由寥寥几笔毛笔笔触勾勒出的典型中式瓷制茶杯,杯中却泡着袋泡红茶。红黄两色组成的标签让人联想到有着“世界红茶之王”美名的英国经典品牌——“立顿”,只不过标签上的文字已经替换为此次展览的主题内容。杯中的茶水冒着热气,这升腾的气体由彩色线条组成,似乎意味着在东西方文化共同熏陶渗透下成长起来的香港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必将通过此次展览的呈现,在设计界大放异彩。海报色彩素净,画面主体突出,简洁而不简单,蕴含内容丰富而隽永。
糅合东方文化传统和西方设计美学并不只是香港设计师的“专利”,大陆设计师们同样有感于东西合璧的独特设计韵味,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海报设计作品。
深圳平面设计师刘永清设计的一组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海报设计中,他巧妙地将中西方文字融合在了一起。画面中“百花齐放”与传统花卉图形结合,“百家争鸣”四个字与孔子像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这八个字的字面含义。两幅海报乍一看平平无奇,仔细回味时则发现主题文字另有乾坤——汉字的笔画是由英文字母组成的,不同英文字体也使得中文字体呈现出类似宋体和黑体般不一样的字体效果。东西方文字通过设计师的处理,巧妙结合在一起,在画面中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和谐视觉效果。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宽泛而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而又难以将其精准定义。在海报设计这一领域,设计师们将其浓缩为视觉元素集中体现在画面中,在设计创意与设计表现时既要考虑到最广泛范围内受众的接受程度,又要保证作品的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适度把握文化差异性与同一性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国设计作品致力于走向国际化的同时又保有中国特色所需要长期研究课题之一。
(责任编辑:武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