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秦皇岛沿海捕获的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并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①经过14 d饲养,9尾松江鲈亲鱼(5♂/4♀)中,4尾雄鱼腹部可挤出精液,4尾雌鱼全部产卵,2尾在白天,2尾在夜间,且其中1尾分两次产卵。2尾雌鱼产卵于牡蛎壳中,另2尾则产卵于水族箱底壁上;②从雌鱼性腺解剖结果来看,其性腺成熟度均达到ⅲ期以上,成熟系数在24.5%~34.0%之间;绝对繁殖力为1 274~5 439粒/尾,且与体重正相关;相对繁殖力为98~122粒/g;③松江鲈产粘性块状卵,橘黄色或淡黄色,卵径为1.45~1.60 mm。在人工充氧并保持水体流动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4~27 d相继出膜,孵化率达到74%;④松江鲈幼鱼的最佳淡化速度为0.005 g/(ml·d)。
关键词: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人工繁殖;人工育苗;胚胎发育
中图分类号:s96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12-0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松江鲈亲鱼(体长7.0~14.2 cm,体重13.0~82.0 g)由秦皇岛市海港区沿海渔民捕获。
1.2 育苗设备和孵化用水
育苗箱为0.60 m×0.45 m×0.40 m的水族箱,采用功率45 w、风压0.03 mpa的空气压缩泵进行连续充气。亲鱼养殖和胚胎孵化为阴暗环境,无直射光源,光照强度约200 lx;仔稚鱼培育光源为60 w日光灯,时控开关。
孵化用水为渤海海水,先经过沉淀除去大颗粒杂质和泥沙,然后经砂滤池过滤后备用,使用时以5×10-6 mg/l edta除去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从幼苗淡化开始时逐渐更换为曝气恒温后的自来水。
1.3 松江鲈亲鱼的暂养
对亲鱼进行雌雄鉴别[2],检查其性腺发育成熟度,成熟雌鱼的腹部向两侧膨大,轻轻挤压有卵子流出;轻挤压成熟雄鱼的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在亲鱼繁殖期间,随机剖检了4尾雌鱼的性腺,计数怀卵量,并对性腺进行称重,计算成熟系数和相对繁殖力。
将雌雄各半亲鱼放养于育苗箱,待其自然产卵。水族箱内放置海水养殖扇贝用的塑料浮子为亲鱼提供掩蔽场所,并投入消毒洗净的牡蛎壳用做亲鱼的产卵基质。育苗箱放于阴暗处,光照强度200 lx,亲鱼产卵期间对其投喂冻鱼或活虾,但基本不摄食。每天用虹吸法换水30%左右,吸污一次。定时检查亲鱼性腺发育情况,如发现产卵立即将卵转入新的育苗箱,记录产卵数,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卵发育状况。对受精卵所在育苗箱的水质进行监测控制,受精卵培育理想的水温、海水密度、ph、do及氨氮等[3]见表1。统计孵化出苗数,计算孵化率。
初孵仔稚鱼活动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较弱,所以仔鱼培育一周内不换水,只添加适量小球藻使水体呈绿色。松江鲈仔稚鱼的培育及饲养管理见表3。
1.5 淡化速度对幼鱼死亡率的影响试验
松江鲈鱼苗培育40 d后,开始进行淡化处理。将部分幼鱼分为5组,每组50尾,海水初始密度为1.023 g/ml,对照组暂不进行淡化处理,第一组每天下降梯度为0.003 g/ml,第二组每天下降梯度为0.005 g/ml,第三组每天下降梯度为0.007 g/ml,第四组每天下降梯度为0.009 g/ml,直至为纯淡水;然后分别统计各组死亡数量,计算死亡率并分析。
死亡率=淡化后死亡尾数/淡化前尾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江鲈亲鱼的饲养、繁殖情况
渔民捕获的28尾松江鲈亲鱼大部分受不同程度的网伤,剖检了4尾雌鱼,15尾鱼因网伤不愈相继死亡。余下的9尾松江鲈(5♂/4♀)中,5尾雄鱼经过约一周的饲养,4尾在挤压腹部时可挤出精液。4尾雌鱼分别在饲养8、9、12和15 d后产卵,2尾鱼在白天产卵、2尾在夜间,其中有1尾鱼分两次产卵。有2尾鱼产卵于牡蛎壳中,另2尾则产卵于水族箱底壁上。松江鲈雌鱼既有产卵于水族箱壁上,也有产卵于空贝壳中,说明松江鲈在人工环境下改变了其雄鱼护卵行为,对产卵基质也没有绝对严格的要求。
对亲鱼持续投饵,始终未见亲鱼有摄食行为。对繁殖过后的亲鱼继续进行精心养殖,亲鱼还是不摄食,最终相继死亡。
2.2 松江鲈雌鱼性腺的成熟度、繁殖力(怀卵量)情况
在亲鱼繁殖期间,随机剖检了4尾雌鱼的性腺,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性腺成熟度均达到ⅲ期以上,但程度有差异,成熟系数在24.5%~34.0%之间,绝对繁殖力1 274~5 439粒,相对繁殖力98~122粒/g。
受检的4尾雌鱼,成熟系数越高,性腺的发育程度也越成熟。1号鱼成熟系数为24.5%,其性腺发育的成熟度最差,卵淡红或淡黄色,卵粒清楚但直径较小且排列较紧密,不易分离;2号鱼成熟系数28.3%,其性腺发育较1号成熟,卵粒淡黄或橘黄色,卵粒清楚排列较疏松,粘连但能分离开;3号和4号成熟系数分别为32.1%和34.0%,其性腺发育已基本成熟,卵巢中卵粒松散、饱满圆润有光泽,且带有较多黏液,易于流动排出。
2.3 松江鲈产卵与胚胎发育过程
排出的受精卵成块状,橘黄色或淡黄色,卵径1.45~1.60 mm。在人工充氧并保持水体流动的条件下,卵块可以正常发育孵化。受精卵经24~27 d后相继破膜,孵化期间的水温由6~8 ℃逐渐升到11~12 ℃,孵化率达到74%。植物极富含卵黄颗粒和一些大小不等的油球,而原生质则集中于动物极,由于植物极的比重较动物极要小,所以总是植物极在上,动物极朝下。松江鲈的胚胎发育过程见表5。
2.4 松江鲈仔稚鱼发育过程
初出膜的松江鲈仔稚鱼全长5.0~6.8 mm,腹部带一梨形的卵黄囊,前部圆,后部尖,透明油球位于卵黄囊前方。体内循环系统已形成,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快速流动的血液。幼鱼大约14、15日龄后体透明特征逐渐消失。25日龄时大部分静卧水底,趋光性基本消失。头部侧扁明显,腹部扁平呈乳白色,其余部分呈褐色,不同个体褐色出现深浅不一。躯干部略似圆筒形且向尾部渐侧扁,摄食后,腹部扁圆,明显向左右两侧凸起,鳍条生长完全。此时松江鲈仔稚鱼身体形状和生活习性与成鱼基本相似。40日龄时(即淡化第一天)松江鲈仔稚鱼生长离散已较明显,最小1.40 cm,最大2.15 cm,平均1.76 cm,体重平均为0.21 g左右。 2.5 淡化速度对松江鲈幼鱼死亡率的影响
不同淡化速度下松江鲈幼鱼的死亡率结果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梯度ⅰ[0.003 g/(ml·d)]和梯度ⅱ[0.005 g/(ml·d)]处理的死亡率均为2.0%,与对照组相同。但是随日淡化梯度进一步增加,死亡率开始明显上升,0.007 g/(ml·d)处理的死亡率为6.0%,日淡化梯度增至0.009 g/(ml·d)时,死亡率则高达12.0%。松江鲈幼鱼在40日龄进行淡化,淡化速度为0.003 g/(ml·d)和0.005 g/(ml·d)时是比较适合的,而且以0.005 g/(ml·d)为佳。
3 小结与讨论
3.1 松江鲈亲鱼的养殖与繁殖力
本研究中所产卵的松江鲈亲鱼都进入繁殖期,性腺发育都在ⅲ期以上,绝对繁殖力从体重来估算至少都应该在1 800粒以上,但有两尾鱼在一次产卵中所产的卵分别仅为338粒和421粒。从产卵数量上证实松江鲈个别个体存在分次产卵的习性,与takeshita等[4]的报道一致。松江鲈雌鱼个体繁殖力在1 274~5 439粒之间,与陈忠康[3]的研究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捕获到的数量偏少有关,也可能与洄游到达产卵场的早晚有关[5]。
3.2 温度、溶氧对松江鲈胚胎发育的影响
已有部分学者对松江鲈胚胎发育的形态和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6-8]。本研究中捕获的亲鱼于室内进行人工繁殖观察松江鲈胚胎发育过程基本与上述报道一致,具体的发育时相差异是由于环境的水温不同引起。温度的变化状况对松江鲈胚胎的正常发育、孵化率、畸形率及孵化期都有重要影响。气温骤然下降或骤然上升都会对胚胎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在胚胎初期[9,10]。
鱼类胚胎的正常发育与环境的溶解氧高低有密切关系,若环境溶解氧水平高则能正常发育至破膜;相反,溶氧低于胚胎正常发育所要求的浓度,胚胎则不能正常发育或坏死。松江鲈产块状卵,卵块外部的卵与环境接触面积大,能接触到较多的溶氧,所以更容易孵化出膜。而核心部分的卵粒由于接触不到足够的溶氧而出现部分卵粒坏死现象。如果能解决内部卵粒的溶氧问题,则孵化率会更高。
3.3 淡化速度对松江鲈幼鱼死亡率的影响
鱼类都具备对水体环境适应的渗透压调节机制[11,12],由于松江鲈属于过河口性的降海洄游型鱼类,在海水中产卵并孵化出仔鱼,幼鱼在淡水中生长育肥,所以人工孵化的松江鲈到了幼鱼时期需要淡化。大多数过河口性洄游型鱼类为溯河洄游,如中华鲟、大麻哈鱼、勃氏雅罗鱼、鲥鱼、刀鲚等[11,13],这些鱼类都在淡水中繁殖,幼苗不存在淡化问题。淡化时机若选择的过早,幼鱼体内特定器官对盐度变化的渗透压调节机能尚未形成,则可能导致幼苗适应不了盐度的突然变化而大量死亡;
相反,淡化时机若选择的过晚,可能会影响幼鱼的早期快速生长。
本研究选择40日龄幼鱼进行淡化,此时,幼鱼不论是体形还是各器官以及生活习性都已与成鱼基本相似。淡化速度若过快,则会导致幼鱼无法适应盐度的剧烈变化,轻则游动异常,重则导致死亡率增高;相反,若淡化速度过慢,则淡化所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都会增加。梯度ⅰ[0.003 g/(ml·d)]和梯度ⅱ[0.005 g/(ml·d)]各死鱼1尾,与对照组相同,死亡率为2.0%。对照组并没有进行淡化,但也死亡1尾,这种死亡是幼鱼时期的一种随机性的自然死亡,这种现象在鱼类的早期生活史表现更明显,并且在所有鱼类中基本上都存在[14,15]。
参考文献:
[1] 孟庆闻,缪学组,俞泰济.鱼类学(形态和分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89.
[2] 邵炳绪,唐子英,孙帼英,等.松江鲈鱼繁殖习性的调查研究[j].水产学报,1980,4(1):81-88.
[3] 陈忠康.简明水产养殖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53-260.
[4] takeshita n, onikura s, matsui s, et al. embryonic, larval and juvenile development of the roughskin sculpin, trachidermus fasciatus (scorpaeniformes:cottidae)[j]. ichthyological research,1997,44(3):257-266.
[5] 殷名称.鱼类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4-126.
[6] 周 明,韦正道,陈海明,等.松江鲈鱼初期胚后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1996,11(11):1-3.
[7] 王金秋,潘连德,梁天红,等.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2):250-254.
[8] 王春琳,邵 力.海水名特优水产品苗种培育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8.
[9] 韦正道,王昌燮,杜懋琴,等.孵化期温度对松江鲈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6(5):576-580.
[10] 韦正道,王昌燮,杜懋琴,等.控制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生长的环境因子的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6(5):581-585.
[11]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 林浩然.鱼类生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6.
[13] 谢 刚.鳗鲡苗种人工繁育的研究概况及其展望[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1,16(1):42-48.
[14] blaxter j h s. the rearing of larval fish, in aquarium systems[m]. london: hawkins academic press,1981.303-323.
[15] blaxter j h s. pattern and variety in development[j]. fish physiology,1988,11(a):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