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大学的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维系和改善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应被纳入现代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动力,成为重塑现代大学自身形象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高校;继续教育;定位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3-0021-04
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运行并维护组织健康发展的规则体系,其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其目的是促进大学与社会形成更加密切和稳定的联系,包括平衡大学与政府间关系、完善大学与社会间关系,以及构建有效的内部權力关系的规范和秩序。大学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是维系和改善大学与社会关系的关键。因此,在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考量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继续教育走向社会中心是重塑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需求
1.现代大学正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目前,理论界对现代大学尚无准确、明晰、公认的界定。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现代大学制度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国内外学术界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存在诸多范式,但基本上都认可发轫于洪堡在柏林大学创立的现代大学制度原型。早期西方大学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故被称为“象牙塔”。在德的美国留学生回国按照“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创办大学,并逐渐为区域农业和工业发展,逐渐演变到“为社会服务”。可以说,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大学逐步走出了“象牙塔”,与现实联系日益紧密,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大学越来越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这样的情形下,需要大学运用科学发展观,兼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利益方式,建立与社会合理对接的良性机制,重塑现代大学制度。国内大批学者从实践出发,以我国现行大学制度存在的弊端为诉求点,力主改变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设计理想大学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继续教育逐渐成为现代大学融入社会中心的重要切入点。
2.继续教育是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一种主要教育方式,继续教育事业方兴未艾,继续教育凭借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优势、理论研究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必将成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撰文指出: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和知识产业的孵化器。因此,大学继续教育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生产各项活动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一方面,社会和大学的发展呼唤继续教育: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大学进步。
二、大学继续教育在大学职能泛化进程中的定位偏差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大学的功能早已从单纯的教学科研拓展到加强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多功能并存格局。大学继续教育为数以亿计的社会成员提供学历补偿、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对国家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但同样不可否认,大学继续教育定位在大学功能泛化潮流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大学继续教育战略定位不明确
无论是关于大学战略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逻辑起点似乎只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大学继续教育定位同样如此。目前,关于大学继续教育定位始终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学术观”,将其视为普通教育的扩张和补充。另一种是“实用观”,定位于高层次职业技能充实和提高。两者在现实中都有体现也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都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多元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因此,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功能和定位认识不到位。部分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反而降低招生标准,盲目扩大规模,过于追求经
效益,将大学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重要手段,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细分化格局及长远发展。
2.大学继续教育内涵不清晰
大学继续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大学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大学制度层面分析,大学继续教育所扮演的基本角色理应是大学四大职能的延伸和拓展,尽管部分理论成果涉及了这一问题,但学术界显然对这一问题缺乏系统研究。大学继续教育的质量内涵没有清晰的表达,缺乏表征自身特征的、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往往将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的评价体系作为大学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价坐标,或者简单用市场的指标评价继续教育。大学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教学资源配置等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办学责任主体不到位、管理粗放,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在校全日制学生教学内容的压缩,直接导致了大学继续教育质量被简单化、程式化,极大影响和损害了大学继续教育的声誉。
3.大学继续教育运行缺乏有效机制
大学往往把社会接受大学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以及接受大学培养的人才看成是社会的自然选择,即便需要大学自身的努力,这种努力也是没有价值的。当大学的“努力”引入了利益机制时。片面地认为这种利益机制背离了教育精神,使高等教育变得不再完整,而这实际上排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质上。继续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在于机制,既有内部的运行机制,还有外部的联动机制。一方面,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人员的再教育,继续教育的经费也大部分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大学如何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行业主导、企业参与、高校服务、职工自主学习”的多方获益的继续教育新机制,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是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外在条件。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继续教育持保留态度,内生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与社会各界联系不紧,社会相容性不高;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形式单一、深度不足;继续教育以在职人员为主、以培训非学历生为主、以远程教育为主,这种态度实质上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一种担忧和限制,其根源在于把继续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不重视发展,必然衍生出对继续教育的放任。最终导致大学继续教育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 三、规范大学继续教育定位的路径
如何合理定位继续教育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继续教育往往被轻视和冷落,存在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全日制教育、轻业余教育,重一次性教育、轻继续教育的现象。有些高校仅仅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的“创收产业”,缺乏远景规划和合理定位。
1.继续教育应被纳入现代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
《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继续教育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各校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充分认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把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统筹管理,协调发展。”因此,继续教育首先应被视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现代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高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特别是一些行业高校,更应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统筹继续教育发展,克服“重学历教育、轻继续教育”和把开展继续教育作为“创收手段”的认识偏差,树立“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在组织、经费、政策、人员、制度等资源配置方面予以保障。
2.继续教育应成为现代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之一
继续教育是现代大学面对经济社会的挑战所探索出的一条发展新路,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西方一些国家,继续教育早已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形成了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结构的“三驾马车”。目前美国高校中约46%的学生接受过继续教育。甚至在国外的一些著名研究型大学中,继续教育采用严进宽出,学员参加继续教育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所培养的人才反而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早在1987年,我国国家教委也曾明确提出,大学后的专业培训、实践培训和继续教育是与研究生教育并行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
一条基本途径。但在现实中,继续教育往往是滞后于其他形式的人才培养形式,通常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成人学历教育。2000年前后,我国许多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这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为了更好地结合未来发展拓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教育。因此,未来基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由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三部分组成,形成“本科教育重基础,研究生教育重科研,继续教育重活力”的新兴格局,要着力加强紧缺技能人才培训,大力拓展继续教育对资格认证的支持。
3.继续教育应成为现代大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动力
大学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科技创新乃至基础理论研究的启蒙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继续教育能否有效发展,关键在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多层次性的动态、开放型教育,其发展旨在促进大学面向社会更加开放,进一步加强大学园科研机构、行业部门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产学研联系,更直接有效地为促进经济发展开发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应用更多的成果。特别是行业高校在面向行业开展多形式培训过程中,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深入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到企业内部,使项目开发与研究工作能够和企业、教育的对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培训活动,使继续教育能够进一步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和行业联系,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协同创新。
4.继续教育应成为现代大学重塑自身形象的标志之一
良好的现代大学形象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社会大众对大学的关注更加广泛和深入,客观上要求大学必须规范各自的办学行为,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有学者指出,大学除了建立自由开放、自尊独立、自省批判的形象之外,还应该建立社会责任的形象。高校所处的地方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矛盾,大学需要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普通高等学校也越来越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紧紧抓住自身的发展机遇与空间,积极促进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和谐互动。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曾指出:“大学应超越象牙塔。促进社会的发展:大学必须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提倡‘以地方和创业发展为中心’”。现代大学作为从边缘走向经济社会中心的教育、科技创新的驱动体,需要主动适应开放的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大学与社会的合作;需要将社会和市场因素引入质量运行机制,用市场的手段调节继续教育的办学取向;需要开拓开放性的教育平台,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开展继续教育,积极扩大学校继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