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业教育观念转变需要重点澄清“创业是否可教”和“创业如何教”两个基本问题。在对创业教育基本问题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创业教育的观念转变要实现三个侧重,即创业教育应由侧重“知识导向”、“理论导向”、“知识本位”向侧重“问题导向”、“实践导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科学观念的指导下提出创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三项战略对策,即构建终身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业教育综合模式和拓展创业教育服务领域。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观念转变;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3-0025-04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创业教育在教育部、各级政府和高校等的驱動和指导下已初见成效。但是高校创业教育领域还是存在着诸如对“创业是否可教”和“创业如何教”等基本问题认识模糊、对创业教育观念定位不精准、不科学等问题。对创业教育这些基本问题理解有误或把握不准将影响到创业教育的学科发展以及有效实施。因此,对创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价值澄清、对创业教育观念进行科学定位、提出创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性对策等尤为重要,将会对促进我国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動作用。
一、创业教育需要澄清的基本问题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业基本素质与能力,最终影响人的创业行为的教育。当前,该领域需要澄清的基本问题可归结为“创业是否可教”和 “创业如何教”两方面。这两个方面虽针对同一对象,但仍属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界域,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既不可相互替代也不可相互混淆。
首先,“创业是否可教”问题。支持“创业不可教”观点是认为创业不是简单地从课堂上的教授可以获得的,一些企业家和创业者并没有高学历,甚至在学期间就休学、退学创业,他们创业的成功确实不是从教师那里传授来的:支持“创业可教”的观点认为创业可以通过学习或模仿等方式实现,这种教授不局限于现有课程的普遍教授方法。而应遵循创业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施教,这就客观决定了创业者“要以行動为导向,从经验和发现中学习”:“要从同行中学习;从做中学习;从客户与供应商的反馈中学习;从模仿中学习;从试验中学习;从问题解决和机会获取中学习;从错误中学习。”这一观点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创业教育日趋凸显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特别是伴随创业型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增加,通过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
其次,既然学者们已逐渐认同“创业可教”观点,那么“如何教”的问题就是当前创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了。随着“创业特质论”的日趋衰落,很多研究者提出当前再去讨论“创业是否可教”这一问题已过时并且没有必要了。而是应探究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创业教育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紧密联系且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教学经验,相关学者在“创业如何教”的问题上得出一些普遍认同的观点:即创业更需要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它的操作形式可以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机会获取为核心、以团队项目为核心或以案例分析、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如英国德比大学创业管理中心的戴维教授根据他自1997年以来的创业教育与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本研学生培养阶段的课程中选择以机会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同时与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与行動研究等学习方式相结合。可见,基于对“创业如何教”问题的本质性认识和对创业教育实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要求高校创业教育教授的内容应是关于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实用与实践知识。创业教育教授与实施不能仅限于正式的课堂教育中,应拓展到课堂之外,将创业课堂内的正规学习方式与课外、校外非正规的实践学习方式相结合,搭建出供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悟、做学结合”的综合教育平台。
二、创业教育科学实施的观念转变
基于对上述创业教育需要重点澄清的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对当前创业教育观念转变问题进行科学定位尤为重要。
1.创业教育应由侧重“知识导向”转向侧重“问题导向”
综合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各类系统的项目载体和丰富多彩的竞赛载体为依托,对创业教育及其实
践问题进行破解的教育活動。事实上,创业的关键在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在创业实践中解决问题,这已被国内外创业教育成功实践所证实。如国外的“考夫曼校园计划项目”、 “‘欧林三角’工程创业教育项目”等成功的项目载体和著名的mti“5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中国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载体等。这些权威的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功创业教育项目与竞赛的普及启示我们:创业教育要改变传统知识的讲授方式,要从创业教育自身实践强等特点出发,教授给学生有助于创业能力提升的有用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这要求创业教育应是一种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活動。一种体现操作过程的教育活動。基于此,为实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应侧重以“问题导向”观念为指导进而推进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应由侧重“理论导向”转向侧重“实践导向”
当前,对创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有些高校、学者限于创业教育狭义概念的理解,认为学生的创业实践一定要上升到创办企业的高度。实际上,创业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其创业能力进行锻炼,而非一定要开办企业。从这一观念出发,以广义的创业教育观为指导,将创业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可通过让大学生参与、体验一些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训项目与实践活動。如举办诸如“挑战杯”的创业计划竞赛或通过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组成创业小组,对一个小的创业项目进行实际演练等。此外,对这一观念转变也可在一些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如有学者指出: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新人的教育。基于此,我们认为当前创业教育更应是一种体现或侧重“实践导向”的教育活動,以此有效地实现创业教育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 3.创业教育应由侧重“知识本位”转向侧重“能力本位”
高校创业教育要立足于为大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创业遗传代码”。对此,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教授曾指出:学校的创业教育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是有区别的。也不是狭义创业教育所认为的“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是立足于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培养出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基本价值旨归。基于此,为学生提供所谓的“创业遗传代码”,在每一个大学生内心“栽一颗创业种子”,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要由过去教育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观念转变,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创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高校创业教育要根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趋向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方向与目标而努力。对此有学者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其教育质量观强调的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书本为中心;而在知识经济时期,则突出强调的是以能力、信息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基于此,重创新、强能力是当前这个时代实施创业教育的重点。这一意义客观地彰显了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应侧重以“能力本位”的观念为指导的重要价值所在。
三、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对策
高校创业教育要以“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能力本位”观念为指导,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推进高等教育整体革新的高度。从构建终身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业教育综合模式、拓展创业教育服务领域等三个方面实现创业教育的科学有效发展。
1.搭建服务终身的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创业教育主要在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开展。在创业教育还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许多人对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即创业教育就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或者是再就业的准备教育,甚至是学生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的补偿教育。实质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显现出来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应将其贯穿于人的一生,将其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为此,就教育价值而言,学校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综合创业素质是高校长期培育的结果,不仅需要大学阶段的集中教育与培训,更需要一个基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持续不断的培养过程,才能更大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进而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创业教育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既促进了教育价值的最优化实现,也推動了
其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效能发挥。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小做起、从青年抓起,使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创业文化深入人心;二是在推进全程性和终身性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创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与政府、企业行业、社会进行全面深入的動态对接,通过积极参与解决失业、就业等现实民生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创业教育已成为贯穿人职业生涯发展始末的终身性教育,它的持续实施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创新创业志向,发展创新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2.构建创业教育综合模式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两类组织模式:一是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内部创业学科的发展,创业教育所需师资、课程、经费都由此类学院负责,学生严格限定在学院内,学者称其为“专业模式”或是“聚焦模式”;二是创业教育项目向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之外拓展,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学者称其为“普及模式”或是“全校性模式”。
中国的创业教育与美国等国家的创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的创业教育是自下而上。主体由市场驱動。而中国的创业教育是自上而下的。主体由国家或政府的体制机制驱動而非市场驱動。这一大背景为做好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顶层规划与设计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因此,我们要以广义的创业教育观为指导,将“创业对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意义,创业应是大学生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和未来职业选择”等思想作为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价值定位,整合构建出适合我国各级各类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与“全校性”教育“双轨并行、相互助力”的创业教育综合模式。具体地说,第一,从狭义创业教育内涵出发,可依托商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或创业学院,设置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创业专业,为国家培养创业的“专业性”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促进创业教育的深入研究以及培养专业师资创造条件;第二,从广义创业教育内涵出发,融合学科专业,可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全校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3.拓展创业教育服务领域
中国创业教育服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纵深发展: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服务领域,发挥教育的多重价值与最优功能。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日趋多元化,就业、创业途径也可以多元化。为此,可从社会发展所需、人们生活所需的任何一个角度出发,寻找商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在现有职业岗位上开展创新性、创造性工作,使创业教育更加具有全民性,使创业活動成为人们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自觉、自主行为。
二是我国的创业教育应从宏观走向微观,增加创业教育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创业教育要实现向纵深方向发展,要增强针对性、操作性及实用性,由宏观走向系统性细化。为此,应积极开发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及教材,构建适应不同群体且具有广谱价值,体现阶段性、层次性与差异性的创业教育及其实践体系。为在校学生及社会各类群体接受创业教育创造条件。
三是伴随我国创业教育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可尝试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使企业行业、学校及国家共同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形成全社会共同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局面。为此,国家、社会、高校等应对个体的创业活動提供政策、经费、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使创业教育真正成为一项社会事业。如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就是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就是通过“考夫曼校园计划”等方式支持并促进着国家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四是做好自身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已形成命运相连的关系链,困扰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趋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创业教育已不仅是某一个国家的任务,而是一项全球性事业。随着全球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中国创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势在必行。在中国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校首先要注重跨国创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的教育。要加强受教育者的全球创业意识与全球创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在谋划、构建本国或本校创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应尝试国际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通过参与
国际性的创业计划大赛、探索国内外的师资培训项目等途径,加强与不同国家之间高校创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在借鉴他国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