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电流、电压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的正确使用方法,阐述了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的故障处理和电压互感器一、二次熔断器熔断的处理。
关键词:互感器;运行;故障处理
中图分类号:tm45 文献标识码:a
电力系统中,电流、电压互感器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它们如同是电力系统中的眼睛和耳朵,电力系统运行是否正常运行,电量的计量都可以通过互感器的转换而显示出来。
一、互感器的正确使用
1.1电流互感器使用
(1)电流互感器的接线应遵守串联的原则,即一次绕组应与被测电路电路串联,二次绕组应与测量仪表或继电器的电流线圈串联。
(2)电流互感器在工作时其二次侧严禁开路,一旦开路,一次电流全部化成为磁化电流,引起磁通和二次侧电压聚增,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同时磁通磁路过度饱和磁化后,产生剩磁,降低准确度,使误差增大。因此电流互感器在安装时,二次接线要求牢靠,且不允许接入熔断器和开关。同时二次侧要备有短路开关,一旦开路,马上撤掉电路负载,然后再停电处理,一切处理完后,方可再用。
(3)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必须有一端可靠接地,防止一、二次绕组间绝缘击穿时,一次侧高压串入二次侧,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
(4)电流互感器在连接时,采用“减极性”即p1与s1、p2与s2为对应同名端,否则二次仪表、继电器中流过的电流就不是预想的电流甚至可能引起事故。
(5)对大电流接地系统,一般按三相配置。对小电流接地系统,依具体要求按两相或三相配置。
1.2、电压互感器的使用
(1)电压互感器在投入运行前要按照规程的项目进行实验检查。例如;测极性、连接组别、摇测绝缘、核对相序等。
(2)电压互感器的接线应保证其正确性,一次绕组和被测电路并联,二次绕组应和所接的测量仪表、继电保护装置或自动装置的电压线圈并联,同时要注意极性的正确性。
(3)接在电压互感器二次侧负荷的容量应合适,接在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的负荷不应超过其额定容量,否则,会使互感器的误差增大,难以达到测量的正确性。
(4)电压互感器二次不允许短路。由于互感器内阻抗很小,若二次回路短路时,会出现很大的电流,将损坏二次设备甚至危及人身安全。电压互感器可以在二次侧装设熔断器以保护其自身不因二次侧短路而损坏。可能情况下,一次侧也应装设熔断器,以保护高压电网不因互感器高压绕组或引线故障危及一次系统的安全。
(5)为了确保人在接触测量仪表和继电器时的安全,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必须有一点接地。因为接地后,当一次和二次绕组间的绝缘损坏时,可以防止仪表和继电器出现高电压危及人身安全。
2、互感器的故障处理
2.1、电流互感器的故障处理
2.1.1、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的现象:
(1)回路仪表指示异常,一般是降低或为零。
(2)互感器本体有较大噪声,振动不均匀,严重发热,冒烟等现象。
(3)互感器二次回路端子,原件线头有放电、打火现象。
(4)继电保护发生误动或拒动,这种情况可在误跳闸或越级跳闸时发现。
(5)电度表、继电器等冒烟烧坏,不仅会使互感器二次开路,还会使二次短路。
2.1.2、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的故障处理:
(1)处理二次开路故障,要尽量减小一次的负荷电流,以降低二次回路的电压。操作时注意安全。按规定使用好绝缘用具。
(2)应尽量减小一次负荷电流。若互感器严重损伤,应转移负荷,停电处理。
(3)尽快设法在就近的试验端子上用良好的短接线将二次短路,再检查处理开路点。
(4)若短接发生火花,说明短接有效,故障点就在短接点以下的回路中,可进一步查找。若没有火花,故障点可能在短接点以前的回路中,可逐点变换短接点,缩小范围检查。
(5)对检查出的故障若不能进行处理的或不能查明故障的,应将二次短路后汇报上级。
2.2、电压互感器的故障处理
2.2.1电压互感器二次熔丝熔断的现象
(1)有预告声响"电压回路断线"光字牌会亮。
(2)电压表、有功功率表和无功功率表的指示值会降低或到零,"备用电源消失"光字牌会亮。
(3)变压器严重过流时,互感器
丝熔断,低压过流保护可能误动。
(4)一、二次熔断器熔断及击穿熔断器熔断在现象上基本一致。
2.2.2、电压互感器两侧熔断器断熔处理
(1)查找时一般先查二次熔断器及辅助接点,再查一次熔断器,最后查击穿熔断器、互感器内部是否有故障。如果一次熔断器经常熔断又找不出原因,则可能是由互感器铁磁谐振引起的。
(2)当互感器一次侧熔丝熔断后,应当拉开电压互感器隔离开关,并取下二次保险,检查是否熔断,排除故障后可重新更换合格熔丝将电压互感器投入运行。
以上是对电流、电压互感器的正确使用和常见故障处理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根据设备事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处理,以保障用电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尽可能防患于未然,消灭事故于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全国电力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电气设备及运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万千云,赵智勇,万英,电力系统运行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