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随着志愿者活动热度的不断升温,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群团组织等社会各界加大了对志愿者活动的扶持力度,并将其与志愿者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的某些环节相糅合,实施“学习锻炼,专业提升,服务社会,和谐共建”等志愿者活动计划和方案,在促进志愿者在服务社群中成长、成才的同时,提升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水平。实践中,面对种类纷繁、内容多样的志愿者活动,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规范志愿者活动,对建立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活动积极影响力,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和幸福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志愿者; 志愿者活动; 角色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61-02
志愿者活动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社会活动,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被不断弘扬。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精神文明与其同步发展,社会对公益关注度正不断提升,志愿者组织自身主动地在组织内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并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组织体系,创建打造自己的公益品牌。对个体而言,志愿者活动能够促使个体感悟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完美人生目标,达到教育个体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对社会而言,能够帮助处于困境中的社群,给他们以希望、温暖、动力和帮助,以扩大、提高公众社会参与度,促进和谐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理解的志愿者活动往往就是志愿者利用自身所学和能力水平,简单地向受助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行为,而忽略了志愿者活动精神提出的互助,“助人自助”,即通过长期地提供志愿者活动,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使志愿者认识到教会受助者技能并从心灵上去慰藉他们,彼此信任,彼此关爱。“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志愿者活动形成广泛信任度的社会心态”才是志愿者寻求的最高价值。
一、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不良现状
(一)运动放羊式的志愿者活动。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群志愿者一窝蜂地做同一个公益活动,又是拉条幅,又是喊口号,这种服务重形象,轻实效,一阵风过后,就没有了下文。这种志愿者活动往往没理念,没计划,没培训,仅仅是为了志愿者活动而志愿者活动,因此志愿者活动普遍表现出参与度不高,呈现走马观花,稀稀拉拉的状态。志愿者组织间联系不够,没有统一的协调工作机制,各做各的项目或活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使得志愿者活动组织发展的脚步稍有停滞。
另外,还有来自外界的质疑和社会条例的约束,对非专门时期志愿者活动的限制。如在某地举办的“爱心包裹”活动期间,由于相关的批条审查工作程序繁琐,指导活动进行时也没有拿到外宣推广的批准,这就导致此次活动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志愿者们在外宣推广期间会遭到城管的驱逐,志愿者活动组织和志愿者的权利难以得到保护。
(二)扎堆同质化的志愿者活动。是指在节假日、纪念日等特定的时间,好几拨志愿者去同一地点针对特定的目标对象进行志愿者活动,这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多发生在助老扶幼领域,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会在端阳节、儿童节等特定日期,一拨一拨地进行志愿者活动,导致敬老院的老人会在端阳节一天剪5次指甲、理3次发,而平时却只能由养老院工作人员完成这些基本的关爱工作。现阶段志愿者活动,需要志愿者充分认清的是:爱心不是宣传,不是炒作,而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是热血澎湃地付出的欲望,是对每一位受助者微笑的欣慰,志愿者活动无需形式,从身边的人着手,每一天都是公益日。
(三)短效流动性的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不仅是捐钱、表演,到偏远山区支教,参与大型赛事的协调工作,利用专业所学提供专项帮助等,这都是公益。但由于媒体的各种曝光、黑手,人们难免对公益持有怀疑态度。很多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很少参加活动,他们觉得自己缺少能力,没有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即使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只是发挥临时作用,收效甚微。同时,志愿者流失严重,能坚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志愿者极少,更替频繁导致志愿者活动的持续性不强,对公益活动的延续性造成困难。如某地进行的“义教”志愿者活动项目,在1到2周的义教时间里,志愿者带给孩子们的知识其实甚少,伤害却很大。因为学生基于较小年龄差而容易接受志愿者,并与之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却未曾想还未待其完全进入角色,志愿者却又在
短时间接触后离开,瞬间瓦解的感情体验让学生们对人、对社会的信任度认知产生障碍。
基于上述不良现状,当前志愿者活动表现出的缺乏创新意识,引领科技含量不高,参与社会管理的契合度不高等特点,使得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以充分发挥志愿者主观能动性,挖掘志愿者潜力并促其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成为必须。
二、志愿者角色认同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么多的“怪”现象呢?关键还是处在认识和理念上,不少人会认为志愿者活动是去献爱心的,又不求报酬,不能管的太严,管的严了不就把志愿者“吓跑”了吗?把“管理”两个字放到志愿者身上,无论如何都会感觉不舒服。其实则不然,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讲到“志愿者与正式员工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是兼职的,并且是无偿的,但是至于绩效标准要求,无论是志愿者还是正式成员都是一样的”。彼得·德鲁克告诫我们,尽管志愿者活动是一项伟大的爱心事业,但是要想把它做好,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管理。
那么什么样的志愿者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呢?下面我们引出志愿者角色认同这一概念,针对如何进行志愿者角色认同实现有效的志愿者管理进行探讨。
(一)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即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之角色一致。一个人了解了角色期望之后就有一个对角色规范的接受程度问题,即他是否愿意按照角色规范去做。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成为角色认同。[1]
角色认同被认为是一种推动社会人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力量,通过赋予行为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在树立社会人履行行为义务意识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影响受众及社会结构,这种影响包括受众承认其个体占据某一位置的权力,以及他人认可其个体在此位置上而产生的行动。(二)志愿者角色认同的分类及作用
志愿者角色认同特指在志愿者这一特定社会群体中,基于其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结合现实情境分析角色内部和角色间的联系和矛盾,进行判断和取舍,了解志愿者良好角色认同状态,帮助不断提升志愿者活动水平的过程,其中:
1.显性角色认同是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主动表现出的希望得到认可的心理活动内容,主要包含四个项目,分别是角色定位,情感表达,意愿承诺,角色适应。
角色定位是指志愿者应对其所从事的志愿者身份有清晰的定位,具有明确的公益目标和兴趣所在,包括对自己作为志愿者所需承担的责任、行动计划中自己应发挥的作用、欲达成的目标方向等的知觉。如“作为治安志愿者,我的工作的职责是充分了解辖区社情民意”,“作为社区志愿者,服务孤寡老人是我追求的目标”,“作为赛事志愿者,我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特长,保证赛事参与者从我这里得到正确及时的指引”。志愿者角色定位通常通过系统的培训来完成,如《北京 2008年奥运会媒体运行专业志愿者项目》中,在明确媒体运行专业志愿者工作领域后,对考核合格的志愿者进行《体育新闻概论》、《跨文化交流》、《奥运报道名篇选读》、《奥运国际媒体介绍》、《奥运会的媒体运行》等课程培训,充分保证了角色定位准确的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并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冲劲和斗志。
情感表达是指志愿者对自己所承担的志愿者角色身份是否感到高兴、自豪或骄傲等情绪感受,如“我从事的志愿者工作让我感到充实快乐”,“我在志愿者工作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散发正能量是志愿者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优秀的志愿者能够在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同时,传播、传递社会正能量。
意愿承诺是指志愿者对自己所承担的志愿者角色身份接纳、维护的意愿和态度,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是人生历练的开端”,“作为志愿者,我庄重承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全身心投入志愿者活动”。不论是个人认知的意愿表达,还是形式上的签字承诺,意愿承诺是志愿者们表达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团队共同努力,增强志愿者们责任感的必经程序。
角色适应是指志愿者与其角色是否一致的行为表现,如“我在志愿者活动中的考评考核是否合格”,“身为志愿者,我是否对得起志愿者这个称号”。志愿者行动究其本质在于“奉献、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弘扬和公益行动的自觉参与和坚持,
这一切是建立在志愿者对自己角色认知和适应基础之上的,所以深人挖掘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的内涵,注重其实质意义,是保障志愿者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方向。[2]
2.隐性角色认同是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因客观原因导致其隐藏而未被发现的心理活动内容,包含四个项目,分别是角色冲突,角色超载,角色懈怠,角色对抗。
角色冲突主要是指志愿者所知觉到的角色理想与角色现实、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等的矛盾冲突状态,如“我在志愿者活动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从事的志愿者活动怎么与我最初预想差距甚大?”。社会生活中,由矛盾导致的冲突无处不在,志愿者活动不外如是,只有认清并正确对待存在的矛盾,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而不是漠视矛盾的存在,才能保证志愿者活动项目的长效性。
角色超载是指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所知觉到的超出预期的角色期望、责任、要求的一种不堪重负的状态,如“作为志愿者,我感觉自己很渺小”, “身为志愿者,怎么什么事情都在干?”。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非常复杂,通过详细掌握志愿者动机,匹配与其专业、特长和爱好相匹配的志愿者活动,避免与志愿者不适应或超负荷从事志愿者活动,满足志愿者的归属感,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和兴趣爱好的团体。
角色退行(角色懈怠)是指志愿者角色行为中的一种懈怠或倦怠的行为表现,如“我投入志愿者活动中的精力比应有的少”,“我感觉志愿者活动就是每天不停地重复”。当志愿者投身浩如烟海的志愿者活动中时,繁杂单调的志愿者活动对年轻志愿者的心智既是锻炼也是考验,要充分考虑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自身能力情况,避免志愿者遇阻而退或受困绕行。
角色对抗是指志愿者在其角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立的行为,如“于我而言,志愿者活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志愿者活动就是加在我头上的另一把枷锁”。角色对抗的现象,多出现在志愿者组织借助行政手段,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实现纪律监督和奖惩规则等手段的管理模式,如此往往极易将组织意志强加到个人头上。为避免角色对抗,应“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格化管理,人性化引导,除了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外,减少对志愿者活动的干预。
三、志愿者角色认同在志愿者活动中的实践
结合国外志愿者活动发展经验及趋势,围绕志愿者角色认同,我们提出以下志愿者活动发展策略:
(一)明晰志愿者角色定位,避免角色冲突,促进志愿者活动的项目化。即每一项志愿者活动都需要经过项目开发、项目执行、项目监管和项目检视等环节,其中尤其要做好项目志愿者的激励与管理。作为公益活动的一种,志愿者活动需要自己创建项目活动进行开展,开展的志愿者活动项目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度;二是以志愿者活动推广的受众为界;三是以系统组织和科学引导为线;四是推动社会风气的发展,志愿者活动不能够再停留于自我参与,自我感受的层面,而是要去积极发挥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
(二)引导志愿者进行积极的情感表达,考虑角色超载因素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打造志愿者活动的品牌化。在项目化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时代性强、创新性强和专业性强的志愿者活动项目实施品牌化管理,加大扶持力度,逐渐扩大其影响范围。如珠海开展的“春苗计划”支教活动,组织者从学生、学校和学生家长三方面入手,完整地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支教。同时为了促进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打破传统支教时间短、成效低的弊端,通过固定热线和信箱让志愿者和当地学生保持长期联系,并设有老师顾问团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不断发展、增加的固定支教关系,打造品牌支教活动。
(三)参与意愿承诺,认清责任,防止角色倦怠,融入志愿者活动的国际化建设进程。在品牌化的项目中,挑选一些具有国际普遍价值的项目参与国际性交流,如贫困、少数族群、妇女儿童等领域的项目,通过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和唤醒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活动的群体中来,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国际声誉。
志愿者活动最大的美丽就在于它的无功利性,这也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品质,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的目的就是要以公益活动或最原始的精神唤醒人们心中埋藏已久的公益心,让人们了解社会公益,传递、汇集社会的关爱,这是所有志愿者要时刻铭记的,这也是未来志愿者活动发
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35640.htm.
[2] 马鸣,孙红磊,张志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