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伊犁河谷地区设施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无公害药剂的试验示范及筛选,建立绿色设施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为推动伊犁河谷绿色蔬菜生产和出口奠定基础。
关键词 绿色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新疆伊犁河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50-01
近年来,伊犁河谷地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复种指数逐年提高,设施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霜霉病、白粉病、叶霉病、灰霉病、疫病、菜蚜、斑潜蝇、叶螨、小菜蛾、菜青虫等病虫害局部偏重发生(4级)。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集成优化农业、物理、生物等生态环保措施,将滴灌、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色板等现代农业设施综合应用于蔬菜生产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为设施蔬菜的无公害生产提供依据。
1 加强植物检疫
通过严格检疫,确保不带入蔬菜检疫性有害生物,如美洲斑潜蝇、美国白蛾、番茄溃疡病、黄瓜黑星病等,尤其不应从疫区引进种苗,以防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
2 农业防治
2.1 选择优良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处理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性高产品种,严格种子消毒,降低因种子、种苗携带的病原菌进入田间造成病虫危害。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抗病虫能力。培育无病壮苗,采用基质无土育苗,播后苗床增温促出苗。出苗后增加光照,适当通风和降低温度,保证幼苗健壮,增强抗病力[1-2]。
2.2 进行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
2.2.1 实行轮作倒茬。一般同种蔬菜同一地块连作不宜超过2年,可采用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蔬菜3年轮作制,以有效抑制早疫病、枯萎病等病害;利用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在长生长期作物之后种植四季豆等豆科植物,以减少肥料的施用量;也可采用不同蔬菜之间的间作、套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2.2 清洁田园,预防土传病害。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当发现病叶、病果时要及时摘除,蔬菜收获后,注意清理田间的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可防止病残体上的病菌再次传播危害,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2.3 进行蔬菜垄作、高畦、地膜覆盖,合理灌水。采用膜下微灌、滴灌,避免串灌、漫灌,以降低棚内湿度,减缓病虫害传播蔓延的速度。
2.2.4 实行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施用磷肥,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作物生长后期施用硝态氮抑制剂双氰胺,防止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和污染[3]。
3 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即通过调节棚内温湿度,改善光热条件,调节空气等生态措施,促进蔬菜健康生长,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寒冷期间灌水掌握“三不浇三浇三控”技术,即明水不浇暗水浇,阴天不浇晴天浇,苗期控制浇水,下午不浇上午浇,连续阴天控制浇水,低温控制浇水。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尽量使用粉尘剂和烟雾剂,以降低棚内湿度。
4 物理防治
4.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先将种子放在阳光下晒2~3 d,杀灭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用55 ℃温水将茄、瓜果类种子浸泡10~15 min,以消毒杀菌;也可用10%食盐水浸种10 min,杀灭混入豆角种子的菌核病菌,浸种后用清水将种子洗净方可播种[4]。
4.2 高温闷棚
夏季换茬期间,选择晴天将大棚密闭,高温闷棚5~7 d,可将青枯病菌和枯萎病杀灭。
4.3 诱杀技术
利用白粉虱、蚜虫的趋黄性,在棚内设置黄油板、黄水盆等诱杀害虫;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也可在棚室通风口或门窗处罩上纱网以防止昆虫飞入。
5 生物防治
5.1 天敌昆虫的利用
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菜螟等鳞翅目害虫,草蛉可捕食蚜虫、粉虱、叶螨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卵和幼虫,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植绥螨防治叶螨等。
5.2 微生物制剂的利用
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可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用井冈霉素防治立枯病;用武夷菌素防治蔬菜灰霉病、白粉病;用农抗120和多抗霉素可防治猝倒病、枯萎病和炭疽病;用农用链霉素可防治甘蓝、芹菜软腐病与黄瓜细菌角斑病;用木霉素防治蔬菜菌核病和灰霉病;用抗毒剂1号防治番茄病毒病;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苦皮楝素、阿维菌素、多杀霉素、除虫菊素对多种害虫都有一定的
防治效果。
6 化学防治
加强预测预报,随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指导菜农及时化控。对症下药,严格执行农药施用安全间隔期;控制用药次数及用药量;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多菌灵、托布津、百菌清、辛硫磷、毒死蜱、哒螨灵等。
7 参考文献
[1] 李妍.绿色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3):119.
[2] 赵华.绿色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知识:瓜果菜,2009(8):25.
[3] 杨培军,朱玉斌,秦军,等.绿色蔬菜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8):53-54.
[4] 张艳,孟兆明,张洪伦.绿色蔬菜病虫害防治新技术[j].蔬菜,2006(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