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类性
  摘要: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源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是一个消灭劳动异化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一理想遭到了西方思想家的质疑,人类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仍然是尚未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为实现马克思的理想而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顽强探索,寻找一条人类能够走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人类性价值。
  关键词: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类性
  中图分类号:d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1-0044-05
  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结尾处,福山以典型的尼采式的隐喻讲了一个许多马车在荒原上旅行的故事:虽然不同的马车可以走各种不同的道路,但都只有一个旅途,并只有一个终点。他认为,在人类的历史过程中,君主政治、贵族政治、神权政治,各种政权悉数登场,但是在20世纪结束之前,唯一安然无恙存活下来的只有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在他看来,探索人类社会的创造性的历史已经结束,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就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就应该按照这种制度发展下去。然而,在现实中,资本主义世界所不断发生的经济动荡表明,只要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没有根除,只要人没有真正作为“人”生活,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社会仍然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仍然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源于对
  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 欧洲自中世纪以来,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的洗礼,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于哲学家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理解这个时代,黑格尔曾经讲过:“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1](p12)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并非马克思哲学中的初始概念,而是从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中走出的代表历史的声音,是从宗教解放到政治解放的“逻辑后承”,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而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平等。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超越
  青年马克思曾深受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思想、基督教思想以及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的滋养,可以说,马克思在根本上是属于欧洲政治和社会理论的主流传统。进入大学之后,他发现了现实存在的与应然理想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和差异使他开始转向现实本身,在批判与反思中青年马克思日益接近自己原先拒斥的黑格尔哲学,并成为了青年黑格尔派中的一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比较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马克思用原子的偏斜运动来论证自由,因为偏斜有着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可能性,马克思将自由性等同于自我意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用自我意识的哲学批判宗教,在论文的序言中,马克思引用了普罗米修斯的一句话:“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他说:“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2](p190)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依然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主张个人自由、自我意识的权威,他在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中寄托了对改造德国社会的理想与希望。然而,当马克思将自己沉降到现实生活中,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哲学信仰与现实生活的紧张之中。残酷的现实使马克思对曾经笃信的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产生了怀疑,从一位黑格尔主义者到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轨迹的一个必然结果。
  市民社会就这样走入了马克思的视野,马克思认识到了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决定性作用,并且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最终认识到要想对市民社会进行彻底的批判,单纯政治批判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马克思逐渐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转变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成为一切存在物的本质,“它如同‘普照的光’,把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隐没其中;它主导着人与世界、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轴心原则。”[3]马克思对现代性

逻辑的剖析就是从资本原则的批评作为切入点展开的。此时,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论证不再单单是一种理论逻辑要求,而是一条现实解放道路,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之上,人的解放变成了改变生存状况的客观的历史活动,这一过程只有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科学批判中才能够得以实现。
  (二)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上的“现实的运动”
  到今天为止,西方资产阶级仍然认为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代表共产党向资产阶级的全部要求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社会更新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正如德里达在演讲中所公开呼吁的那样:“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4](p21)因此,在对现实的关注中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首先,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创建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同德国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时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5](p73)
  其次,马克思社会理想实现的立足点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虽然没有详细地构思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但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这就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且,马克思所预见的未来理想社会并非是一种理论乌托邦,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他是严格根据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来做出这种预见,他认为“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5](p12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最基本条件。   二、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现实思考
  绵亘千古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造物——自由和平等。受惠于欧洲启蒙运动对历史一无用处的索隐与中世纪传统糟粕的憎恨,英法等国的思想家们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充分论证了自由、平等、人权的思想。这是为反抗封建专制建构新的政治秩序而提出的价值目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人的天赋权利的基本原则被提出的价值目标却遭遇了诸多的生存困境,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并没有实现自由、平等的理想,也使人权成为一个最有问题的问题,“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6](p723)于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如何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事实平等,即真正做到全人类的解放。在马克思的视阈中,自由与平等在实质上是同一的,这种“同一”将实现于一个消灭了劳动异化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中。以此为出发点,马克思站在历史的高度为人类描绘了带有终极意义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将事实平等的追求与实现看作是人类解放的过程和标志, 就构成了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核心价值。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当共产主义理想面对社会发展的具体经济政治领域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问题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做了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p305-306) 而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私有财产失去了意义,阶级消灭了,共产主义才最终实现。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形成基于他对他所生活的时代的认识。在那个时代,

欧洲人口尚不足1亿,且资源无限。所以马克思能够设想社会财富的创造可以达到无限,而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也完全可以做到按需分配。然而在社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膨胀以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马克思所设想的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主要特征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能建立的物质条件是否仍然具备,就成为人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显然,这些问题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未曾出现的,因而也是马克思从未料想到的。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问题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5](p15)无产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成为最先进的阶级,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的。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爆发的新技术革命,现代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度过了它的“野蛮时代”逐渐进入到“文明时期”,无产阶级的状况及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是否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而发生改变?这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遇到的又一挑战。
  (三)周期性经济危机问题
  马克思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分析,预见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可克服性和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7](p269) 但是,在马克思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自身调节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性弊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延缓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时代步伐。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在应对这场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以扩大政府支出创造需求和通过政府干预推动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而“罗斯福新政”则以政策实践的形式表明了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这种以国家垄断为特征、强调由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运行长达40年之久。到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滞胀”困境。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适应这一需要,伴随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在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声浪中,占据了美英等国主流地位。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房贷引发的系列危机,对全面放任的、自由的经济市场给予了否定,资本主义又重新回到了国家调控的凯恩斯主义。事实表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还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当现代社会按照凯恩斯主义调控经济的时候,世界经济还能否像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出现周期性的危机呢?
  三、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对
  马克思社会理想的质疑 人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断设计更为美好的未来以激励自己。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共同体”在未来理想社会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在未来理想社会中,“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p119)而西方自由主义者则将个人独立的精神置于首位,否定任何社会集体。他们只关心个体的真实利益而不相信集体主义的神话,由此对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提出质疑。
  哈耶克认为,在理性规范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并不能创造个人自由。社会主义者只是具有“敢做空想家的勇气”,[8](p221)而“他们的理想是有着内在矛盾的,打算将其付诸实施的任何尝试,肯定会造成与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8](p217)哈耶克给自由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arbitrary will)而产生的强制(coercion)状态,亦常被人称为‘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或‘人身’自由(personal freedom)的状态。”[9](p4)哈耶克认为人的第一价值是自由,只要人们都获得了自由,人与人就平等了。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差异,聪明与愚钝、勤劳与懒惰,面对这种差异,

果非要强调平等,国家就需要用国家的力量进行干涉,而这种以某种理性设计的社会制度会限制个人自由。因为这种理性制度要得以实施,必然要强制其他人遵守,强制是一种恶,它把人视为无力思想和不能评估之人,人彻底沦为了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从而使其他人丧失起码的自由,以服从这个理性制度。即使其他人只是少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否定,也可能使制度变得更坏,因为多数人强制地否定了一种可能更好的制度方向。因此,“自由预设了个人具有某种确获保障的私域,亦预设了他的生活环境中存有一系列情势是他人所不能干涉的。”[9](p6) 所以这种强制平等本身就干涉了人的自由,而干涉了人的自由本身即不平等,所以哈耶克得出结论,马克思的事实平等只能是伦理学上的假设。   与哈耶克相比,罗尔斯的自由主义更具有一种温和的倾向。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平等主义的意义是与自由联系在一起的,罗尔斯的第一个自由原则是平等的自由原则,这一原则适用于政治领域,强调那些确定基本自由的制度要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以确保公民平等的自由。在罗尔斯看来:“按照第一个原则,这些自由都要求是一律平等的,因为一个正义社会中的公民拥有同样的基本权利。”[10](p61)平等的自由是第一原则,然而,个人基本自由的实现会因社会地位、财富以及天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得自由的享有并不平等, 国家又不应该通过强力去强行抹平这些差异,而是要允许这些差异的存在。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差异存在并逐渐扩大,势必又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正义。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罗尔斯提出了第二个正义原则,它包括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两个次级原则。在罗尔斯看来,“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从程序上确保了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继而靠经济领域中的“差别原则”来限制社会地位和财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罗尔斯希望通过政府的某种补偿或再分配方式使得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以此来扩大平等和缩小贫富差距。罗尔斯不仅要求出发点上的道德平等,而且也在努力追求实质性的事实平等,他的正义理论力图调和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罗尔斯虽然强调了社会合作体系的重要价值,但他仍然把社会成员个体的利益作为衡量社会的标准,从而保障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和谐。
  在哈耶克、罗尔斯这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那里,自由平等人权的社会就是最理想的人类社会,我们只能对社会进行改良,而不可能推翻这个基本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就是最后的制度,他们对自由式平等主义的诠释是试图为当前民主社会的巩固与发展寻求坚实的道德基础。他们把自由平等看作是人的先验本质,社会在其眼中仅仅是实现个体利益与价值目标的场所。而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平等是批判与瓦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出发点。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人的异化之上的因而并非是人类最终的社会制度选择,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与实质的分离。而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则是克服异化,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正义的原则实行按需分配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四、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当代价值——具有
  人类性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对人类发展历史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是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全面描述,体现了全人类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具有人类性价值。同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论体系,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当下性”建构,是理论回归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上升到理论的交互性过程。作为人类最高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其实现的途径仍是需要逐步探索的,实现的社会条件也需要逐步积累。可以说,从纯粹理论的角度讲,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人类的种种理论建树以及社会生产活动都是这种探索和积累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总结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进行的各种探索的理论精华,它作为人类自我意识,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道路。在反思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具有超时代的人类性意义。
  (一)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
  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体系中,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承担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无论是民主社会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没能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政策选择和实践进程。中国人民选择的这条富强振兴之路,是在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探索出来的。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坚持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不论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还是对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把握,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从马克思的理想王国走向现实的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和反思基础上的。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的结论。马克思的这一社会理想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另一方面,马克思所提出的无产阶级解放道路,基本上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的;同时,对于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也只是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因此,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如何具有现实性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在当代社会,并非中国共产党人有意创造中国特色,而是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走中国特色。马克思在理论上所探索的东西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所追求的东西。[11](p2)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是从马克思的理想王国走向现实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结合不仅使中国的现代化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台阶,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新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并加以阐述的种种思想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所有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了是正确的思想主张,就为世界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找到了一条自身解放的道路。邓小平同志说过,在当代世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问题,马克思并没有给我们指明答案。中国共产党正在为实现马克思的理想而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顽强探索,带领全国人民探索一条人类能够走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繁荣、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马克思关于建立美好人类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贺来.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开辟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独特样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3).
  [4]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哈耶克.哈耶克文选[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9]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7.
  [10]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左安嵩〕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更新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研究综述
    马克思、恩格斯与宗教
    论西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域探析我国公民的住宅…
    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语境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设计
    从和谐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情感与公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之维
    马克思主义与介入美学
    文化差异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
    推动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的因素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