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有效课堂提问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了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策略,旨在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为数学的有效教学添砖加瓦。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目的性 预见性 价值性 趣味性 艺术性 互动性 优化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思考,使课堂提问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提问的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提问忌天南海北毫无目的,忌不分主次轻重,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提问脱离“目的性”,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例如,有一位老师引导学生解这样一道题:“学校把360本科技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等于中层的,等于下层的,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这时老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层的书各可以看成多少份?每一份的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这道难题也就解决了。可见,教师的这一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围绕教学目标,目的清楚明确,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适应认知规律,使课堂提问有预见性
问题的设计应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课程的逻辑顺序展开,应符合学生的思维顺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恰当,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的机会,又可以充分激发其好奇心和好胜心,从而使他们乐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提问的内容要有预见性,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例如提问:怎样估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范围?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于解的范围的估计,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求解方法的探究,还能增强学生对“数感”的训练,强化学生对方程根的理解。
三、开拓学生思维,使课堂提问有价值性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是课堂提问的核心价值所在。要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提问的价值性,一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平时教学中要少提一些答案一目了然的问题,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问题。二是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也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可以这样提问: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问: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要经过b、c,圆心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圆心又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以画多少个?这样分层设疑提问,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记
得也牢。
四、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提问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破解问题时有意蕴和成功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要创新课堂提问的内容,就要着眼于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地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和满足。要创新课堂提问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科学合理地组织提问;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提问有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还要讲艺术性,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在提问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问题情境。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最大效度的发挥。另外,采取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的提问方式,运用准确、精练、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的语言表达,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都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学习了列方程组之后,我给出了这样一个实际情境,在一个商店里,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的一段对话。顾客:(递上10元钱)“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售货员:“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余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少1元钱。今天我们商店在搞优惠活动,所以我给你买的饼干打八折,两样东西请拿好,还找你8角。”(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根据对话内容,你能知道饼干和牛奶的价钱各是多少吗?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同时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又激发了其求知欲。
六、鼓励学生质疑,使课堂提问有互动性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提倡互动式教学。课堂提问也不一定是教师的专利,“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质疑机会。我们现在的学生只善于回答问题,不善于质疑。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学生在教师牵引下的被动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如果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究的能力。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提问的有益补充。这样我们才能更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收获。
总之,数学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遵循数学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能创设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晓云《浅谈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罗成钢《数学课堂提问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3.朱 彤《关于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几个问题》(《中学教研》数学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