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朗读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创设情境、特色范读和反复练习来指导学生感悟。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可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
关键词:教学 朗读 感悟
“读” 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也指出: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培养语感,有助于语言积累,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要在语文学习中“入门”,乃至“登堂入室”,必须在“读”上下功夫。那么怎样加强课文朗读训练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音乐伴奏,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在朗读教学中,配上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指导学生抓住“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三幅场景的描写,扣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配上悲壮的音乐,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把学生带到了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殒落天地恸的悲壮情境再现出来,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中巧设背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受情感的制约,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情感的冲动而萌生的。老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设置背景,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担任角色。
在朗读中,让学生担任角色,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善于朗读。有的课文内容十分抽象,或者学生对文中描述的内容比较生疏,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在他们眼前,从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特色范读,融情于声反复练习,引导感悟
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因此,范读中教师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色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范读时机的选择要恰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前的范读既可以引导学生读准课文,也重在激情,以老师的声音和感情来感染学生,引声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好全文作好铺垫。课中范读,教师应选择重点的段落或特殊的句子加以示范,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词语,从而帮助理解全文。
、反复练习,引导感悟
每一次朗读有不同的要求, 阶段的朗读也应该有重点要求。一开始,我们的朗读重点要求是要做到字正腔圆、口齿清晰,主要是为了读准字音。接着,重点在消除不正确的拖音,要读得轻盈。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读的文章多数是语调轻盈的,适合训练消除拖音现象。消除拖音往往与学习停顿一起进行,但也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班级学生读书一字一顿的,很生硬,很不自然。这样读书,拖腔拖调的现象是消除了,但是如果为了不拖腔就杜绝拖音,那就是倒洗澡水的时候一同倒掉了盆里的小孩了。朗读中肯定有拖音,句中肯定有拖音,句中的停顿有时是音断意不断,有时就是以拖音来处理的,朗读中的重音也往往需要拖长音调。
&
nbsp;四、注重评价,激发信心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在课堂中,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你读得真好听,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教学《葡萄沟》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你喜欢葡萄沟的什么?美美地读一读这一部分。” 一名学生读了这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学生读得很流利,但没有感情。我说:“你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读错一个字,如果你能读得让大家觉得葡萄沟的葡萄真美啊,就更好了。”我又请了一名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到“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时,我咂咂嘴巴,学生都笑了。我说:“葡萄沟的葡萄真美啊!真想摘一串尝尝。”
我想,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表扬,让读书的学生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更使他们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激情之语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2.《小学语文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