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经过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以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何正确分析和处理这些新问题,树立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关系到高校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否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否能为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提供有力的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本文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与就业现状及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09-02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表现、参加学校各种各类活动所反映出的能力和素质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能力及较强事业心、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较高者,但综合素质与高校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去甚远者也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差
一些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浮气躁而急功近利,事事求有回报,总是急于求成,希望立竿见影。做事不扎实,作风不踏实,“一屋不愿扫,天下扫不了”。受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在学生中时有出现,金钱至上、待遇第一的就业观念不一而足。不少学生把工资待遇作为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标准,错误的认为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学生大多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和就业单位是否符合自身发展的冷静思考,更缺乏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崇高的爱国热情。
(二)实践动手能力差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部分学生虽证书一大堆,如计算机、英语、技能等级鉴定证书和各种荣誉证书,但实践动手能力差,存在着较明显的眼高手低的现象。
(三)团队协作能力差
由于受当今社会思潮和90后大部分皆独生子女的影响,有些大学生过于张扬个性以至我行我素,言行举止不太注重他人感受,即众所周知的“非主流”。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不能接受不同的意见、不擅长团队之间的沟通,意识不到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学生往往就业后难以进入角色,适应期长。
(四)人际交往能力差
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不少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将自己置身于茫茫书海,俨然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沟通,导致“万卷书已破,一里路未行”。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中,不少学生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已是捉襟见肘,更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部分学生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差,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共场合的发言往往语无伦次。
(五)心理素质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高考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心理失衡时有发生。学生普遍表现为容易受挫折,遇到失败就灰心丧气,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更有极端的,因琐事打架甚至杀人或轻生的现象,如马加爵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等。
(六)文化底蕴差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文化知识的重视及掌握程度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少学生给自己定位的就是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把专业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各种技能鉴定证书一大堆,但除专业书籍外没看过几本有营养的书,正如于丹所说,“有知识,没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特点和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与其就业观念和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学生才可能顺利就业或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而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过高定位和对待就业问题的不实事求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政治信仰
漠、政治热情缺乏
根据调查,有2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学校各级组织的要求;调查中发现,艰苦奋斗精神在一些大学生心中变得淡漠,16%的大学生认为在现阶段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享乐主义受到相当数量学生的推崇;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有一定比例的大学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就是唯利是图”,部分学生拜金思想比较严重;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较低;学风不正,竟有35%的大学生否认“作弊行为是可耻的”,15%的大学生“赞同”考试作弊;一些大学生缺乏健康高尚的娱乐形式和业余爱好。
(二)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目标也不高。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坐、等、靠的思想未变,缺乏竞争意识,还停留在混毕业证的现象,结果在最后的双向选择中缺乏竞争力,从而不能顺利就业。
(三)期望值过高,择业取向功利化
部分大学生在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过分强调权力、地位和待遇,对就业岗位要求多,不能正确处理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盲目追求到大城市、沿海城市、进政府机关和高收入,而不愿意到急需专业人才的偏远落后地区工作,这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功利化倾向,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择业方向。过高的期望值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往往导致就业受挫,这是造成这些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
(四)就业主动性差,就业意识淡薄
高校以“自主择业”为主的就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大学生的择业意识逐步增强,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主择业”的内涵,对国家的就业证政策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认识存在片面性。有的学生平时不注意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就业环节上不是积极主动地和用人单位联系、交流,而是坐等学校为其牵线搭桥,即使在学校组织的学生生供需见面会上,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心理素质差,缺乏必要的应试技巧和攻关能力,无论在个人形象、语言表达、神态神情方面都缺乏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有的气质,从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以求职失败而告终。
(五)实践环节锻炼意识淡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相对重理论课学习,忽视实践环节锻炼的现象,即使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也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学习中死记硬背的多,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分离锻炼,对学校安排的实践性学习环节缺乏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差,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探索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专业素质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证教学质量,注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加强就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素质全面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否具有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成才观,能否响应祖国的召唤,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2、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当代的青年学生普遍追求独立,渴望成才,向往成功。然而,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在使大学生思想日益活跃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价值取向日益复杂,表现出多元化等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的判断、科学的选择、走正确的成长和成才之路,对于不谙世事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而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才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并直接
体现在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成为他们成长与发展的绊脚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同样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探索
1、理想信念教育
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就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深入开展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主动行为与内在动力,使人生价值在职业发展中得以升华。
2、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在就业和发展过程中表现最直接、最具体的思想素质,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优良的思想品德包括诚信、敬业、正直、忠诚、公正、自律等一系列的良好品质与品行。对于学生而言,在其毕业之后,无论进入何种行业,从事何种工作和职业,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都应该摆在首位。一个人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精益求精,公正公平。
3、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从事特定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与素养,职业素质是学生进入职场后能够承担并胜任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包括专业素质、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规范养成、开拓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加强职业素质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到社会和特定职业的实际需求和对人才的判别标准,及早的做好相关的准备,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打造核心就业竞争力,为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4、择业心理教育
心理状态是人的思想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追求完美、盲目从众、攀比、依赖等心理误区或是存在紧张、焦虑、自卑、自负等心理障碍,这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择业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和竞争意识,增强耐受力和独立性,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而且会使其以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大学生的就业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保证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大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使他们顺利就业,并使其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蕊欣.关于构建系统化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2).
[2]陈向平.素质教育与能力训练:高职人才培养的两翼[j].江苏高教,2010,(2).
[3]赵立武.西北民族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j].2010,(2).
[4]谢晓青.大学生素质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