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说文解字》;曑;參;同族字;象形字;形声字;同音假借
摘要:从 “曑”的字形结构、源流变化和词义引申,“曑”的同族字以及“曑”、“參”的同音假借四个方面考释“曑”的形义,认为许慎“曑”的本义为“商星”、“声”的说法及约斋、林义光等人的释义均有误。在金文中“”本当为象形,象參宿七星之形;“曑”字形为三星连成一线,就具有了“三”的意义,“三”又被“參”同音假借过去,用作数词;“曑”的两组同族字意义均与“三”和參星关系密切。后来由于隶变、传写等原因,“曑”简化为“参”,“参”变形为“叁”,但其意义均与參星有关。故“曑”应为象形字,其本义为參宿星,因參宿是古晋地的分野,是为晋星。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21-04
interpretation of “shen” (曑)
jiang lei1, 2
(1.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2. school of humanit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key words: shuo wen jie zi; shen(曑); shen(參); kin words; homophones
abstract: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pattern and structure of shen(曑), the changes in meaning and the origins of shen(曑), the homologous series of shen(曑), and the phonetic loan of shen(曑) and shen(參).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t is not correct for xu shen to state that shens(曑) original meaning is “shang star” following the pronunciation of “jing ”as the “”sound character might have been tampered with by later generations, which should be pictographic character. later, shan() is added to shen as a phonetic sign, so the character is changed from pictographic character to phonogram. shen(曑 )is scribed into shen(參) and shen(曑) written as in inscriptions. shens constellation includes three shiny stars connecting into a line, which gives the character the meaning of “three”. they are homonyms and loaned by can(參) as a numeral. now shen(曑) is simplified into shen(參) and “参” changed into san(叁). above all, 曑 should be pictographic character and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jin star because the area corresponding to the shen star is jin.
目前关于“曑”的形义,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曑,商星也,从晶,声〔1〕;第二种以林义光《文源》为代表,释为:“參并也,从人齐”;第三种观点是约斋在《字源》中提出的:“參”“像人头上戴着的珠宝,又或从彡,以示身上亦盛饰”;第四种观点,今人赵平安认为“參”的本义为簪笄〔2〕。关于许慎的观点,早在宋代,徐铉就认为“非声”。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则说:“商,当作晋,许君记忆之误也。《左传》子产曰:‘后帝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叔虞,故參为晋星。’依此则商当为晋,明矣。或云此篆文‘曑’连商句绝,释为‘星也’。夫苟泛释为‘星’,安用‘商’字?參商之文,起于汉时辞章,联缀不伦,许君何取?此于‘晨’举《国语》‘农祥’释之,于‘參’举‘晋星’释之,一重民事一重分野也。”〔3〕徐铉怀疑其声符有问题,而后段玉裁又质疑其释义,故许慎关于曑的本义及其结构的解释是存在问题的。林义光、约斋等人的解释也都不能令人满意。下面笔者试从曑的字形结构,源流变化及其词义引申,曑的同族字,曑、參的同音假借等方面对曑的形义加以考释。
一、曑的字形结构
曑字在“參父乙盉”中作,在“盠方彝”中作。《汉语大字典》引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曑’象曑宿三星在人头上,光芒下射之形。或省人,义同。”〔4〕曑字在稍后的“中山王鼎”和“楚帛书”中分别作、,是朱芳圃先生所说“省人”之或体。我们研究字的本义当依据其最初字形,其后代的字形恐有讹变。曑字在现已考古出土的甲骨文中并未出现,而最早出现于金文中,作,晶字下系,这个形状并不是一个仰观天象的人形,而是參
宿七星的形状。据尹黎云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二十八宿都是依据星象来选字造字,參宿也是如此。參宿的具体成像为:、〔5〕。曑之“晶”字下所从之形正是參宿七星成像之象形,是以知曑在造字之初是个象形字,其上的“晶”表示其意义类属,“凡晶之属皆从晶”。 二、曑的源流变化及其词义引申
曑在金文中也有写作的,增“彡”作其声符,因此曑由象形字转换为形声字,曑字隶变以后作參。參宿七星,其中心只有三星。《诗经?唐风?绸缪》“三星在户”《诗集传》释曰:“三星,參也。”〔6〕《史记?天官书》也说:“參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7〕所以曑的语源应为“三”,在古书中与“三”通用。由是可知,在隶变以后,曑、參便区分不开了。曑、參古音相近,故“曑”宿之“曑”假借为“叁两”之“叁”,“叁”为其简体。參宿七星分布五处,均为奇数,故曑引申有“不齐”义。中国古人讲求天人合一,參宿的分野(所对应之地上的区域)为晋地,是以高诱在《吕氏春秋?孟春纪》“昏參中”下注:“參,西方宿,晋之分野。”〔8〕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则力证“商”当作“晋”。參宿对应的时辰是酉时,古人称之为“日入”,即日落时。因“日入”时天已将冥,天色为浅青,故曑又引申出“浅青色”意。參宿是西方白虎七宿之一,主伐。《大戴礼记?夏小正传》:“參也者,伐星也。”〔9〕《国语?晋语四》“且以辰出而以參入”韦昭注曰:“參,伐也。”〔10〕由于參宿主伐,伐,杀也,攻城野战残杀不绝,故曑又引申出“残杀毒害”的意思。
三、曑的同族字
关于同族字,蔡永贵先生在《汉字字族探论》中说:“详言之,所谓汉字字族,就是说汉字在发展中,最初记录根词的‘母文’因同时记录了根词的引申义而导致表义功能复杂化。为了解决表义功能复杂化即单个汉字记词过多的问题,于是在汉语词汇‘派生阶段’,人们便逐渐在这个载义较多、兼职较繁的‘母文’的基础上,先后加注与母文特定意义(即准备用后出孳乳字记录的根词的某项意义或某个引申义)相关的类属标志而形成了一系列意义相对单一的孳乳字。”〔11〕随后蔡先生在论述同族字的形成过程时说:“后出孳乳字是在母文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意义本来就是母文意义的具体化,且原曾是用母文表示的,所以,母文在后出孳乳字中仍然表示着意义,而且孳乳字的意义主要在于母文。——这就是同族字的简单形成过程。”〔11〕
《王国维遗书》第九册《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中“參”字下列出的同族字有:犙、驂、、滲、篸、槮、慘、、謲、傪、縿、黪,共计12个。对这12个同族字可以大致分为两组作进一步的考证。
(一)第一组
1.犙。《说文解字?牛部》:“犙,三岁牛。从牛,參声。”〔1〕“參”即是“三”,在“犙”字中作声符,亦具有示义功能。
2.驂。《说文解字?马部》:“驂,驾三马也。从马,參声。”〔1〕《左传?桓公三年》“驂絓而止”孔颖达疏曰:“初驾马者,以二马夹辕而已,又驾一马,以两服为參,故谓之驂。”〔12〕故驂为第三匹马,“參”被假借为“三”,也表示序数词“第三”,“參”在“驂”字中声符兼义。
3.。《说文解字?女部》:“,婪也。”〔1〕《慧琳音义》卷五十七“曰”下注引《集训》云:“婪也,谓贪于衣食也。”〔13〕《集韵?合韵》中将“”直接训为“贪也”〔14〕。“參”即是“三”,“三”在古代可以虚指“多”。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现其多。”〔15〕故“參”在此亦和“三”有关,声符也是兼义的。
4.滲。《说文解字?水部》:“滲,下漉也。从水,參声。”〔1〕《广雅疏证?释诂》:“滲,尽也。”〔16〕“三”除极言其多,也可以表示少,“离天三尺三”、“举头三尺有神明”,这里的“三”都是表示“少”的意思。“滲”言水下漉,故是水渐少。“滲”字亦从“參”得声,“參”字声符表意。
(二)第二组
1.篸。《说文解字?竹部》:“篸,差也。”〔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篸,篸差也,各本差上无篸,此浅人谓为复举字而删之也。《集韵》:‘篸,竹皃,初簪切。又篸,竹长皃,疏簪切。’按:木部‘槮,木长儿’引‘槮差荇菜’。盖物有长短则參差不齐,竹木皆然。今人作參差,古则从竹、从木。”
〔3〕这也是从參宿七星分布在五处,均为奇数,从而引申出不齐义。“參”字声符兼义。
2.槮。《说文解字?木部》:“槮,木长儿。从木,參声。《诗》:‘槮差荇菜’”〔1〕(今本《诗经》已作“參差荇菜”)。仍如段玉裁所说,“盖物有长短则參差不齐”,像參宿七星分布在五处。“參”字在此也是声符兼义。
3.慘。《说文解字?心部》:“慘,毒也。”〔1〕段玉裁注曰:“毒,害也。”〔3〕參星主伐,故參有“残杀毒害”的意思。《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宛巨铁釶,慘如蜂虿。”杨倞注曰:“言其中人之慘毒也。”〔17〕“參”字声符兼义。
4.。《说文解字?犬部》:“,犬容头进也。一曰贼疾也”〔1〕“贼疾”疑有误,也有学者认为“疾”字系衍文,此处存疑。
5.謲。《慧琳音义》卷六十“謲毒”注曰:“酷虐杀害,名为謲毒”〔13〕。由是可知,“謲”字从“參”,与參星主伐有关。
6.傪。《方言》卷十三:“傪,也。,恶也。”〔18〕“傪”字从“參”,也与參星主伐有关。
7.縿。《集韵?感韵》:“縿,浅绀色缯也。”〔14〕扬雄《蜀都赋》“縿缘卢中”章樵注曰:“縿,绛色也。”①绛色是一种黑中透红、近似于紫色的颜色,今天人们也说“绛紫”(或写作“酱紫”)。“縿”字从“參”,是因为參宿对应的时辰是酉时,古人的“日入”,即日落时,參星在酉时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中,而此时的天色且明且暗,黑中透红,是为紫色。“參”字声符兼义。
8.黪。《说文解字?黑部》:“黪,浅青黑也。”〔1〕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浅青黑色也。”〔19〕參宿对应酉时,“黪”字从“參”,和酉时的天色有关。“參”字声符兼义。
综上,分析參的同族字发现,该字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其意义与“三”有关,包括犙、驂、、滲四个字;第二类是其意义和參星关系密切,有篸、槮、慘、、謲、傪、縿、黪八个字。每一组字的意义均和其母文“曑”有关系,并且母文在后期孳乳字中,均作为声符出现,且声符都具有示义功能。 四、关于曑、參的同音假借
古书中的假借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中的假借;另一种假借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后一种假借,在现代人看来就是写了错别字,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在上古时期文字还没有规范的情况下是允许的。汉代以前没有产生促进汉字规范化的字典,书写工具又有许多不便,书面材料辗转相抄,也比较容易采用同音替代的办法,而且往往用笔画较简的音同或音近字代替笔画繁多的字。由繁到简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总体趋向,也是先秦两汉古书中通假现象比较常见的主要原因。那么“曑”和“參”在古文献中是否存在假借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诗经?唐风?绸缪》中释“三星”为“參星”,參宿共有七颗星,“曑”亦是依据參宿七星的成像来造的字,只举其三是因为參宿耀目三星连成一线,“直似秤衡”,就使得“曑”字具有“三”的意义。《易?系辞上》“參伍以变”孔颖达疏曰:“參,三也”〔20〕。《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參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杜预注曰:“三分国城之一”〔21〕,此处“參”作分母。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云:“壹、贰、參、肆、伍、陆、柒、捌、玖、拾,字书皆有之。參,正是三字。”〔22〕曑写作參属不属于同音假借呢?
依唐作藩的观点,曑、參两字上古音分别是“侵、生、平”、“侵、清、平”。两字韵部在上古同属侵部,其韵可以旁转相通;声纽分别是生母和侵母,生母和侵母发音部位相同,同为齿音,故上古音相同。《广韵》给出的反切分别是“所今切”、“苏甘切”,两字韵部同属侵部,故其韵较之上古没有变化。查《广韵》反切上字表可知,所、苏二字所属声纽分别为审(二)母和心母,审(二)母和心母均属于清齿音,依照黄侃先生的主张,即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分为二:一部分属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所以,按照“照二归精”的原则,审(二)入心母,所以,两字的中古音是相同的。故曑和參属于同音假借。
五、结语
“曑”的本义当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曑,晋星也〔3〕。段氏还引《左传》以证其为晋星,《吕氏春秋?孟春纪》亦有文献力证,由是也知段玉裁之说不诬。许慎所说其“从晶,声”,徐铉怀疑“非声”也是对的,只是
不知道曑为辅助象形字,“”并不是曑之声符。因为曑宿耀目三星连成一线,就使得曑具有“三”的意义,被“參”同音假借过去,用作数词,而后由于隶变、传写等原因,以至今日“曑”简化为“参”,“参”变形为“叁”。曑的同族字意义均与“三”和參星关系密切。曑字本义为“晋星”,强调的是该星宿之分野。其形体依照已出土的金文来看,当是象形字,象參宿七星所成之象,而不是许慎所说的“从晶,声”的形声字,后人误作“光芒下射之形”的“彡”,是后加的声符。
注释: ①
见章樵《古文苑?扬雄?蜀都赋》(卷四)第113页,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年间出版(具体年份不详)。
参考文献:
〔1〕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141,29,200,264,231,95,119,222,204,211.
〔2〕赵平安.释參及相关诸字〔j〕.语言研究,1995,(1):168-169.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13,190,512,313.
〔4〕罗竹风.汉语大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387.
〔5〕尹黎云.汉字字源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97.
〔6〕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422.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06.
〔8〕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1-4.
〔9〕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
〔1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国语?晋语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65.
〔11〕蔡永贵.汉字字族探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2.
〔1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
〔13〕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38,2146.
〔14〕丁 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82,128.
〔15〕汪 中.述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
〔16〕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14.
〔17〕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82.
〔18〕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4:82.
〔19〕徐 锴.说文解字系传(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7:197,55.
〔20〕孔颖达.周易正义(卷十二)〔m〕.北京:中国书店,1987:12.
〔21〕杜 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
〔22〕陆 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