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解放后新疆哈萨克族婚俗的变迁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解放后新疆哈萨克族在婚姻制度、观念、彩礼和仪式四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从而便于人们对其的了解,进而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 键 词】解放后 哈萨克族 婚姻 变迁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是男女两性结合,并被一定历史时代,一定地区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与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是构成家庭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涉及到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哈萨克族婚姻也是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经济、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以及人文地理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它又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解放前哈萨克族的婚姻,不仅受到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及传统习俗的烙印,宗教干涉婚姻的行为也比较普遍,但新疆和平解放之后,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体系取代了封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体系。哈萨克族婚姻也出现了与此相适应的变化。本文将结合有关资料,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哈萨克族婚姻的变化及其情况进行探讨。
   一、婚姻制度的变迁
   1.“哈凌玛勒”制度的消亡
   解放前,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即教规中允许一个男子可以娶4个妻子。因而存在一夫多妻的现象,但此现象大部分出现在封建贵族和部落头人,及牧主家庭中。同时在哈萨克族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作“哈凌玛勒”的婚姻制度,其实为一种买卖婚姻,由父母包办。“哈凌”一词在古突厥语中意为“多”,“玛勒”为“畜牧”。现代哈萨克族对此的理解可分为两种:一是“哈凌”指“众多”,“玛勒”指“畜牧”,因此“哈凌玛勒”即“众多的畜牧”;二是“哈凌”意为“未婚妻”,在哈萨克语中为“哈凌的克”,“玛勒”意为“彩礼”,所以“哈凌玛勒”婚姻制度就是指彩礼的婚姻,男女婚姻的缔结取决于彩礼的多少,并由父母包办。然而在解放后,哈萨克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逐步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父母在婚姻上也兼顾子女的感受,并且有很多哈萨克族与汉族、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等通婚。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一样,遵守宪法和婚姻法的规定,实行自由恋爱和一夫一妻制。
   2.由收续婚、包办婚姻向自由婚姻的转变
   收续婚也称转房制度,在哈萨克语中称为“安明格尔”。在解放前存在“安明格尔”习俗。即妇女死了丈夫,如要改嫁就必须先嫁给亡夫的兄弟,如亡夫没有兄弟那就嫁给亡夫的叔伯兄弟等。只有在本家族内无人娶她时,才可以嫁给其他男子。哈萨克族有一句俗语为“失去丈夫也离不开氏族”。他们认为女子嫁到夫家,不仅属于夫家,同时属于夫家的氏族,成为夫方氏族中的一个氏族成员。如果未正式结婚,但已定婚并交了很多彩礼而未婚夫不幸去世,也必须实行“安明格尔”婚姻制度,由未婚夫的兄弟或叔伯兄弟娶死者的未婚妻为妻。
   同时哈萨克族中还存在指腹为婚和摇篮婚,也就是包办婚姻。指腹为婚是两家的妇女有孕在身时就定好婚约,产后如为一男一女就订好成人后结为夫妻。摇篮婚是婴儿还在摇篮里时,双方父母就订好婚约。
   解放后颁布和实施了《婚姻法》,男女可以自由恋爱,父母一般不会反对,而且父母回想过去的爱情悲剧,他们懂得子女自由恋爱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很多好处。所以一般不太讲究出身门第和经济条件等。只要恋爱的男女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和互相宠爱,大多会同意他们结婚。
   二、婚姻观念的变迁
   1.晚婚观念的形成
   过去哈萨克族的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订婚的年龄没有具体的规定,一般从幼年至十七八岁都可以订婚。幼年时就由父母包办订婚的现象很普遍。哈萨克有句俗话说:“十五岁是小毡房的主人。”当时十七八岁结婚是很普遍的,不被老人看成早婚,尤其是女性。过去为男女证婚的宗教人士在证婚时,不看结婚的男女是否有结婚证。现在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和推广,宗教人士也都严格遵守法律。过去还有个别家庭有了特殊情况,双方的家长早就安排儿女婚事。现在一般男性二十岁,女性二十岁可以结婚。过去哈萨克族都不赞成晚婚,是因为父母希望儿女早婚,生孩子,早享儿孙。更不考虑儿女的就业或创业事。现在有

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外地接受高等教育的男女增多,晚婚已成了普遍现象。
   2.逃婚现象减少
   逃婚是女性在未经家长允诺的前提下,入住男方或男方亲戚家的现象。逃婚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与过去的抢婚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另是因为男方家里人不同意婚事或女性已怀孕或女方家向男方家要求高价的彩礼等各种原因。过去哈萨克族特别歧视女性逃婚,同时女方家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并且导致男女双方家庭关系紧张。女方家庭无法接受女儿的行为,甚至女方的父母都不愿意认亲生女儿。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双方亲戚的劝说之后,双方重新举办婚礼。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妇联、政府和司法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努力下,逃婚现象大大减少,对出现的少数逃婚现象也能尽快妥善解决。
   三、结婚嫁妆的变迁
   由于哈萨克族早期以游牧业为主,并且刺绣是哈萨克族十分普通的手工艺术,每个姑娘和妇女都是刺绣的巧手。因而姑娘的嫁妆是自己亲手缝制的手工艺品,如花毡、挂毯、铺盖和桌椅,以及床上用的刺绣品等。这不仅便于携带,而且非常实用和美观。现在经济条件得以改善,定居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新娘嫁妆在保持原有传统陪嫁妆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电饭锅、电视机、电冰箱、vcd和电脑等电器物品,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四、婚姻仪式的变迁
   1.出嫁仪式
   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女子的出嫁,因而出嫁仪式十分隆重。过去哈萨克姑娘出嫁时要跟亲人拥抱并唱一段有固定曲调的告别歌(哈语称阔尔斯)。由于新娘快上路了,这时姑娘的内心有种不舍得之情。她想到养育自己成人的父母和未来的命运,对家乡的眷恋,使她对亲人和家乡难舍难分。一般是新娘与所拥抱的父母、姑姑、舅舅、嫂子和姐姐等一个个地唱一段告别歌。
   现在哈萨克族婚礼虽然少了告别歌,但在上车前的哭泣声同样表达了姑娘对亲人和故乡的眷恋之情。过去哈萨克族姑娘出嫁时头上都披一块较大的红色头巾,现在新娘一般都穿戴在街上租借的哈萨克族传统服装。过去哈萨克族姑娘出嫁时,一般骑马或坐马车到男方家,现在一般乘坐被装饰得豪华的汽车来到新郎家。
   2.迎亲仪式
   迎亲是一对哈萨克青年向婚姻殿堂的最后一课。哈萨克语称“开灵推斯如托依”,在男方家进行。
   当婚礼开始时,首先要举行的是揭面纱仪式。过去这个仪式在新郎父母毡房里举行,现在一般在男方家园子里举行。揭面纱仪式是迎亲仪式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因为揭面纱不仅表示新娘即将与男方亲属正式公开见面,同时也表明揭开面纱后的新娘要成为男方家中的正式成员,开始新的生活。揭面纱时,揭面纱人唱“别特阿夏尔”(又称揭面纱歌)。这种歌也有固定的歌词,一般揭面纱人一边弹起冬不拉一边唱。主要的内容是迎亲新娘的到来,对新娘今后生活提出一些希望和劝告。如尊老爱幼和与邻居和睦相处,以及要做一个贤惠的妻子等。现在哈萨克族的揭面纱仪式已有了不少变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一般揭开纱后,揭面纱人得到礼物,不仅包括现金,而且还收到男方特意为其标准的礼物,如小地毯或布料等。另外,新娘需要鞠躬施礼的人数增多,凡接受新娘施礼的直系亲属及非直亲属都要给新娘相当的一份礼品。
   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新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事业的飞速发展,这给新疆哈萨克族的观念和风俗习惯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在婚俗上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习俗,又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哈萨克族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
  参考文献:
  [1]阿依登,库娟娜.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婚姻变迁调查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毕桪.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4]帕提曼.哈萨克民俗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阿不都力江·赛依提,贾合甫·米尔扎汗.中国新疆民族民俗知识丛书[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
  [6]吴涛.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夏木斯·胡马尔,赛里克·加合曼.中国哈萨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更新时间: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的发展策略——以辽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