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 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2)03-0069-04
2011年美国债务危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还是新一轮经济的探底?这场债务危机让人又回顾起那场引发金融危机根源的讨论,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资产的一种计量工具,曾一度受到政商两界的质疑。公允价值是经济发展中必然存在的计量属性,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使它更有效、更可靠地进行计量,增强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心。本文试就公允价值计量中第三层次估值技术运用中各方法的优缺点及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并为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背景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计量的提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已不能满足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于是公允价值应运而生。
所谓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资产或负债的计价应该选择最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预期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这就确立了公允价值在资产和负债计价上的理论依据。
一般说来,理性投资者在理想市场中的投资行为完全遵从贝叶斯法则(即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此时的市场价值充分体现了资产的内在价值。理性投资者会搜集任何市场信息,并依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种以理性投资者为主体的理想市场中,即使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理性投资者也能充分利用套利机制迅速进行纠正,使得市场价格重新成为资产内在价值的反映。投资者的理性行为和理想市场这两个假设大大简化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使经济问题能用一组完美的数学公式描述。因此,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只有在满足这两个假设条件时,得到的计价才能体现资产的内在价值\[3\]。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应用探索阶段、全面否定阶段和重新引入阶段。
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199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对公允价值的计量都有提及和运用。
2001年1月,财政部发布的八项会计准则以及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在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规范中回避了公允价值的计量。
2006年2月,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重新引入公允价值。2008年11月18日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0号—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披露(征求意见稿)》(于2008年12月31日起实施)。在意见稿中,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仍然是主要的计量属性,但可有限制地应用公允价值。常婵君:对提高我国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有效性的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及应用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
公允价值的确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2006年)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按可靠性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使用活跃市场中相同交易物的现时交易价格,即直接利用相同交易的交易价格作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只要这种现时价格存在,就必须使用第一层次进行计量。第二层次是使用相似交易物的现期价格或间接的可观测的市场数据,来估算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该方法是选取与计量项目类似项目的交易价格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由于流动性或其他因素的约束,当市场价格不能体现内在价值时,第三层次的计量方法就得以采用。在第三层次,选用适当的计量模型,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预测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在此方法中,计量假设和计量模型的确定,实施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自主采用数据。虽然实施者所采用的模型和选用的数据也反映了自身对市场的判断,但是由此所得到的估价基本上不具有市场约束。
一直以来,会计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的第一层次是可信的,而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确定均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特别是在第三层次,会因为估计人不同而选取的相关模型和数据的不同而使结果相差千里。这时,经济估值方法就成为了公允价值的基础。
(二)公允价值计量中选用恰当的经济估值方法
在第三层次的计量中,一般采用三种经济估值方法:市场价格类比法、收益
值法、重置成本法。在这三种估值方法中,应优先考虑市场价格类比法,其次是收益现值法,最后才是重置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和掌握它们,能保证公允价值运用的有效性。
1.市场价格类比法
在第二层次的计量中,选取的参照物应尽量与计量项目具有同质性。而对处于第三层次的估值技术中市场参照物的选取,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它强调的是“参考”。在选取参照物时,尽可能多选几个类似项目,将计量项目与选取的参照物进行对比,找出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和功能因素等方面的主要差异,估计出差异值,综合计算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
市场价格类比法所估计的计量项目公允价值能够客观反映资产或负债当前的市场情况和现实价格,计量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但是,在没有活跃市场的前提下,有时会缺少可对比的数据而难以应用。由于受地区、环境、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此方法不适用于专用机器、设备,以及大部分的无形资产。
2.收益现值法
如果说市场价格类比法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价格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基础,那么收益现值法则更注重未来。它是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用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后得到的值,即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运用此种方法,主要解决以下三个因素的估计。
(1)未来现金流量。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来现金流量是指资产使用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期望值,是通过预测分析得到的。首先所估计的资产或负债必须具有收益能力,不仅仅是看现在的收益能力,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收益能力。二是未来现金流量必须是由所要确定公允价值的资产或负债直接形成的,如果不是由该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收益则应分离出来。 未来现金流量的构成,目前有几种观点:一是净利润;二是净现金流量;三是利润总额。至于选择哪一种作为未来现金流量,估值人员应根据所估计的资产或负债的类型、特点来决定。在进行具体确定时,情况较复杂,可参考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来分析和计算确定。
(2)折现率。确定折现率,首先应明确什么是折现。折现这一概念认为将来的收益或利益低于现在同样的收益或利益。在收益现值法中,折现是把一个特定比率应用于未来现金流量,从而得出当前的价值。折现率的高低和预期收益的大小都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确定折现率首先应以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无法从市场获得,则可用替代利率。具体来讲是根据加权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其他市场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同时考虑相关风险,且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基础相一致。
(3)未来收益年限。未来收益年限是指资产或负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的期间,即获得未来现金流量的年限。这需要相关人员根据资产或负债的未来获利情况、损耗情况来确定,也可根据法律、契约和合同的规定确定。
收益现值法若能较准确地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未来收益年限,则能较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企业资本化的价值,易于被买卖双方所接受。但上述三个因素的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因素和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受一定主观因素的影响。此方法适用于有未来收益的资产或负债的估值。
3.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等金额来估计公允价值。重置成本法估计公允价值的公式为:
公允价值=资产重置成本-资产实体性贬值-资产功能性贬值-资产经济性贬值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运用此方法有四个基本要素要确定。一是资产重置成本,即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二是实体性贬值,是指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使用磨损和自然力作用等物理性能下降而导致的价值减值,即有形损耗。三是功能性贬值,是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原有资产与社会上现行的普通资产相比技术较落后,性能降低,从而导致价值减值。四是经济性贬值,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的、政治的、政策的因素发生变化,引起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而使对被估资产价值减损。
重置成本法能较充分地考虑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趋于公平合理,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资产的估算;它在不易于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条件下可广泛应用。但是,运用重置成本法工作量较大,且以历史
资料为依据来确定目前价值,必须充分分析这种假设的可行性,此外,经济性贬值也不易全面而准确估算。
三、充分发挥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有效性的建议
在上面的三种估值方法中,重置成本法是假设资产的价格由成本决定,而且资产一经使用就会出现减值,这种方法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对所估计项目的影响。市场价格类比法在应用时虽不直接引用同类参照物的市场价格,但作为参照物的类似资产或负债资料的搜集也并非易事,尤其是交易不频繁的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因此会由于参照物与所估计项目的可比性差而使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收益现值法中若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准确的,则应用起来较简单,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可能存在不同的概率分布。再者折现率的确定也存在不确定性,不同计量项目由于其特征不同、相关风险不同,则折现率也会不同。
虽然这三种方法分别有其适用范围,但它们并非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方法体系。在有些项目的估计中,可同时考虑这三种方法,将结果比较后得出一个精确的估价结果。为提高公允价值的有效性,不仅要从计量方法上入手,还要从其他方面着手,来增强公众对公允价值的信心。以下几点是作者对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建议:
(一)健全市场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信息化建设
在理性行为和理想市场前提下,公允价值计量才能体现资产的内在价值。理想市场就是一个充分活跃的市场,或者说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信息畅通准确,交易活跃,不存在私人信息,各种资产和负债的市价能很好地反映出自身内在的价值,这种真实的价值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所以,有必要建立与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体制,这样研究者就能较容易地从市场上获得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中所需要的资料;另一方面,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建设力度,加强企业电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企业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为公允价值的全面推广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降低估值技术的复杂性,建立适于普及的技术模块
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特别是第三层次的估值模型计量,要认真研究现值技术的运用,对公允价值准则的选择和应用要更加客观。降低应用的复杂性,建立一个普及性的技术模型;减少由于不同估值技术而导致的盈余管理波动性,促进不同企业信息的可比性;加强对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控制,尤其是使用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控制等方面。随着欧美等国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不断改进,会计界一定能不断研究出能够及时跟踪市场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降低估值技术的复杂性,建立适于普及的技术模块。
(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增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中包含不确定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特性,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认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分类和计算,还应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进行合理估计。所以,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培养,熟悉准则规定,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除知道哪些具体业务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外,还要知道从哪里找到参照物,如何计量。会计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增强自身对各项经济业务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
(四)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解决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
在会计实务中,一个企业常用的增强公众对会计数据信心的做法是借用外部专家的意见。可以考虑把公允价值第二、三层次的计量工作直接外包给权威的独立资产评估机构,这样对公允价值计量中人们担心的可靠性问题,能够给出一个较合理满意的解决方案,增加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心。当然,在外包过程中,国家要加强对这些独立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资格和业务诚信的管理。公允价值估值业务的外包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它不仅可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信度,而且还可降低企业的风险和开支。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出现,加大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必将逐步完善,这样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在其他方面更好地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亚莉.对我国推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的探索\[j\].经济研究,2011(14):105
2] 王赟智.从估值方法选用角度谈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j\].财会月刊,2011(17):5758
[3] 陈 岳.浅议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问题\[j\].金融经济,2011(2):133
[4] 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会计准则精读精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