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教学改革;公共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3-010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课作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程,逐渐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实现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公共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一、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一)课程改革意识增强
专业课程经过几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后,对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很多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任课教师意识到公共课的改革势在必行;甚至有人提出,公共课程若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部分教师已经开始探索改革模式和方法。可以说,公共课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时期。
(二)服务专业的意识日渐增强
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公共课程为了服务专业,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许多课程为此进行了内容的重构。例如:《应用文写作》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选取相应的财经应用文、商务应用文、建筑类应用文等文种进行教学;《大学英语》中加入职业英语内容,针对学生走入职场后将要运用的企业管理、生产、接洽、销售等环节英语基础知识,选取常用句型、文字材料展开训练;思政课中加入职业道德内容等。这些实例都说明公共课程开始注重更好地服务专业,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
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应“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这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认可,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共课程改革相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而言,存在更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课程定位不明确
在教学改革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公共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现阶段,由于对公共课程的定位认识不清,学生甚至包括很多专业老师,因为没有看到公共课教学同专业课培养技能一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便认为公共课程没有用,可上可不上,应该缩减课时或砍掉某些公共课,以便为专业课教学腾出更多时间\[1\]。
对于公共课程的定位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意见主要有两种:一是公共课必须为专业课服务,课程内容不需要完整的体系,应该根据专业需要对公共课程进行结构重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一些院校撤销基础课部,将公共课教师分流到各专业从事教学。另一种认识是公共课就是素质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与专业挂钩。
(二)公共课设置随意性较强
在由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课程的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和课时安排等主动权主要由各专业把握,对于公共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课时不断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课时大大缩减,公共课程不得不面对难以生存的现实。
(三)公共教学改革资金投入少
在不少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条件落后,教学改革配套设施设备不完善,不少老师还只能沿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资金非常有限,很多公共课程任课教师常年没有培训机会,难以及时了解最新改革动向,导致不少公共课程任课教师教研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受到影响,这极大地打击了授课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四)公共课程教学班容量过大,影响了任课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为了减少教学成本,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教学班容量一般在150人左右,远远超过40人的标准班容量。这种班容量,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使新的教学方法难以组织实施,或耗费大量时间却成效不明显,为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阻力。何玲玲,龙丽娟: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五)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进展缓慢
近年来,专业课程改革成效显著,涌现出了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榜样,各高职院校通过交流学习,很容易将先进经验与本校校情结合,找到适当的改革之路。在此基础上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模式是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尝试对公共课程进行改革,也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讲,各个院校都还在摸索阶段,进展较慢,改革力度较小,改革范围窄,也没有突出的、成熟的改革成果。
(六)公共课程改革缺乏国家层面的引导
多年来,国家一直紧抓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国家教育部公共课程改革则处于上至国家下至各院校忽视的地位,没有政策引导,缺少机制激励,导致各院校的公共课程部门和教师孤军奋战,苦苦挣扎的现状。
以上种种问题相互联系,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改革,高职公共课程将前途未卜。
三、对策研究
(一)转变观念,加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公共课程在高职课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迅速推进的情况下,应加强对公共课程的重视,将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纳入高职课程改革中,成为重构以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明确公共课程的改革目标
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是最终的改革目标。而对于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在现阶段,不同的院校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和为专业服务两种倾向上。前者为学生作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而服务,后者为学生顺利转型为合格的现代职业人而服务。二者如何抉择或如何有机融合是许多公共课授课教师面临的难题。
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应按照必需、够用和实用的原则,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还应该看到,公共课不仅仅具有为专业服务的工具性功能,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通识教育和人文教化功能。在育才的同时,更要育人;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高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2\]。
(三)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
应加大对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加强任课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增加师资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建立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激励机制
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相关机制,鼓励高职院校公共课程大胆尝试,激励已有所成效的课程改革,形成全国高职院校积极参与改革,全体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良性机制。
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高职毕业生的质量。如何又快又好地推进改革,需要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各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
[参考文献]
[1] 陈向平.高职公共课程改革走出困境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 27):114116.
[2] 卢文丰.对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11):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