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认知重评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神经影像学技术加速了其突破性进展,使研究从认知行为层面扩展至脑层面,对其内在机制的认识也从间接推论延伸到直接反映。文章重点阐述了认知重评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认为行为实验与神经影像学研究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认知重评;神经影像学;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2-0131-04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对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当前的情绪调节研究大多都是基于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展开的。gross提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最常用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情绪调节策略有两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是认知改变的一种,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这种策略的应用通常发生在情绪激活的早期阶段。而表达抑制是指对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进行抑制,此策略的应用通常发生于情绪被激活后的反应阶段。研究认为,认知重评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不需要耗费太多的认知资源,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而表达抑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需要耗费认知资源,从而对心理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目前研究者们将更多的焦点投入到认知重评这一情绪调节策略,认为较表达抑制而言,该策略是改善个体情绪状态最积极有效的方式。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认知重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其实质就是通过f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来揭示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从行为层面拓展至脑层面,对其内在机制的认识也从间接推论延伸到直接反映。本文将对认知重评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行梳理,希冀提高对其的理解,对未来研究有所启示。
  一、情绪一认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一直就是心理学界探讨的焦点,而且已经通过许多实验研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情绪的产生源于对事物的评判方式”,但要用单纯的行为实验法证明情绪对于决策的重要性却不那么容易,原因有很多,其中从操作层面来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确定情绪在决策中是否有重要作用,应该在消除情绪反应的情况下来观察决策能力是否会受到反向影响。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行为实验中消除被试的情绪反应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引入就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可以通过对特定脑损伤导致的情绪缺失病人进行研究,从而发现情绪对决策的作用。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的腹侧和中间区域的损伤会导致情绪失常、冷漠或冲动等反应。这些病人的情绪反应与常人完全不同,bechara等人运用博弈游戏进行了一系列的脑损伤者的决策研究,实验任务要求被试从一叠牌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赢取一定数额的金钱,正常被试可以根据样例学会如何选择正确的牌来赢得金钱,但是腹内侧前额皮层(vmpfc)损伤的被试却学不会。此外,在选择的过程中,这类病人的皮肤电反应也不会显示出“焦虑”变化,而这种信号在正常被试中表现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杏仁核的损伤也会影响被试完成此类任务,这类病人不能够识别所作选择的意义,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腹内侧前额皮层和眶额皮层(ofc)的活动。当前情绪一认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关注最多的就是怎样用认知理解和解释情绪体验以及调节情绪,对此最先进行研究的就是哥伦比亚大学ochsner和他的团队,他们最早研究认知重评在消除由图片诱发的厌恶情绪时的脑机制。结果发现,在认知重评过程中,冲突控制和反应抑制的相关区域——腹外侧前额皮层(vlpfc)被激活,而情绪生成的相关区域——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皮层(vmpfc)则没有被激活;相反,当个体仅仅是意识到,但并不试图改变他们的情绪反应时,其认知重评的相关脑区呈休眠状态,而与情绪反应相关的区域却被激活。这个研究结果直接证明了认知重评在减少负性情绪方面是有效的。自此之后,这一研究团队在认知重评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方向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非常有意义的结果。
  二、认知重评理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作为gross理论的传承者,ochsner与他的团队采用神经影像学技术对认知重评这一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r>  (一)认知重评的脑功能定位
  认知重评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首要解决的任务就是:哪些脑区活动与有效的认知重评有关?已有的研究表明,有效的认知重评依赖于与认知控制相关的前额皮层和扣带回区域间的互动,以及与情绪反应有关的杏仁核和岛脑等脑区域的活动。如,ochsner et al_(2002)采用fmri技术发现,负性刺激的认知重评会降低主体的负面感受,其神经活动区域包括内外侧前额皮层、杏仁核和内眶额皮层。phan et a1,(2005)发现负性情绪抑制的神经活动区域表现在背侧前扣带回(dacc)、背内侧前额皮层(dmpfc)、外侧前额皮层(1pfc)和边缘系统。mcrae et a1,(2010)发现认知重评在负性情绪调节过程中的神经活动区域为杏仁核、前额皮层和扣带回区域。这些发现与行为研究结果非常吻合,表明不同的调节效果依赖于认知重评的预期效果。如果刺激是为了维持或增强情绪就会引发杏仁核活动;而如果是为了降低情绪,则会减弱杏仁核活动。此外,情绪体验的改变和自动化反应可能伴随着前额皮层或杏仁核活动的变化。
  (二)认知重评的组成
  认知重评是一种单一能力还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能力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在心理学领域普遍赞成后一种观点,即认为认知重评是一种复杂能力,需要生成、维持、重构、以及个体情感状态轨迹改变的过程。神经影像学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已有研究表明,在认知重评过程中,被激活的脑区域包括:与工作记忆和选择性注意相关的背侧前额皮层(dpfc),与语言和反应抑制相关的腹内侧前额皮层(vpfc),与运动控制过程相关的背侧前扣带回(dacc),及与认识自我或他人的情感状态相关的背内侧前额皮层(dmpfc)。此外,认知重评还可以调节情绪评价系统,如与情绪唤醒刺激的发现和编码相关的杏仁核和与在情感体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岛脑等。尽管上述研究均强调认知重评对前额皮层/前扣带回(pfc/acc)的激活,但具体激活区域各个研究均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对认知重评操作过程的差异。例如,有的研究中要求被试通过重新解释刺激情境或背景信息来进行认知重评,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要求被试从旁观者角度评价刺激来进行认知重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认知重评方式对于情绪调节都是有效的,但是却不能表明它们所依赖的内在机制是否相同,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依靠神经影像学技术,如研究者利用fmri技术比较了负性情绪调节过程中不同认知重评方式的内在机制。已有的研究发现,在认知重评方式中,重新解释的内在机制可能产生于与选择性注意相关的背侧pfc系统(环境注意与刺激注意的比较)和与语言和言语工作记忆相关的左侧pfc系统(建构刺激意义的“新故事”);而客观评价的内在机制则更多依赖于与自关联影像评估相关的中间pfc系统和与注意控制相关的右侧pfc系统。
  (三)认知重评与反应抑制的关系
  作为gross情绪调节理论的核心,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情绪调节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情绪调节理论认为认知重评的影响主要产生在情绪生成的早期阶段,而表达抑制的影响则主要发生在情绪生成的后期阶段。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理论假设。研究者发现,在观看情绪诱发影片的过程中,两种策略的认知一情感互动属于不同类别。对于认知重评而言,前额活动发生在情绪诱发早期阶段,而杏仁核/岛脑的活动随时间增加而减少;对于表达抑制而言,前额活动则发生在情绪诱发后期阶段,而杏仁核/岛脑活动随时间增加而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行为和情绪体验的影响确实存在着不同的内部机制,虽然两种过程出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但是它们依赖的可能是相似的控制系统。
  (四)认知重评与非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
  近来认知重评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中,备受关注的就是认知重评依赖于语言和认知过程,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情感过程。如,研究者发现认知重评的脑区域活动涉及外侧前额叶皮层(1pfc)、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颞极和右半球的一块单独区域:上缘回等范围。研究者指出,这个神经网络区域涵盖了诸如自上而下加工、努力控制、语言、情绪状态注意、视空间位置整合及语言信息转换等过程。还有许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在认知重评的过程中,前额皮层(pfc)和前扣带回(acc)等与认知相联紧密的脑区活动增加,而杏仁核和腹内侧眶额皮层(mofc)等与情感相联紧密的脑区活动减少。如ochsner et a1,(

2002)发现,对负性刺激进行认知重评时,内外侧前额区域活动的增加,杏仁核和内眶额皮层活动减少。phan eta1,(2005)发现,抑制负性情绪时,背侧前扣带回(dacc)、背内侧前额皮层(dmpfc)和外侧前额皮层(1pfc)区域被激活,而边缘系统活动有所衰减。mcrae et a1,(2010)发现认知重评在负性情绪调节过程中,杏仁核活动减少,而前额皮层和扣带回区域的活动增加。已有的神经影像学数据虽然表明认知重评和非情感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以及不同调节策略与非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仍需做进一步比较研究。
  三、认知重评应用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研究除了对认知重评基础理论的完善有所贡献之外,对认知重评的应用研究也颇有助益。研究者可以对个体的情绪反应及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正常和非正常的区别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情绪唤醒和控制过程有更全面的认识,如研究者通过神经影像学方法发现,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沉思者比冲动者表现为更多的杏仁核活动。“情感标签”任务的研究结果表明,左腹外侧前额皮层(vlpfc)和双侧杏仁核在处理语言情感信息过程中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还有研究者比较了被试在不同语言信息(消极或积极)环境下对相同惊讶面孔图片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结果发现在消极信息背景下,观察到更多的左侧杏仁核活动,而在积极信息背景下,则观察到更多的喙扣带回(racc)活动。诸如此类的研究越来越多,这种用神经生理机制来解释认知重评过程的方式方法也已成为认知重评应用研究的主流。
  四、总结与展望
  认知重评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已经表明认知重评是一种复合能力,其对应的是关联脑区。未来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检验:(1)这些关联脑区网络中的不同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认知重评的不同形式以及它与其他调节策略间的脑功能连接是怎样的?(3)不同认知调节方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有什么本质区别?(4)认知重评的调节效果如何随情绪的效价、持续时间、离散性和人际特征等条件发生变化?
  通过认知重评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可以看出,神经影像学方法可以拓展行为研究,帮助研究者对认知重评的脑机制进行定位,明晰不同情绪调节策略间及其与非情感因素间的关系。但这并不代表神经影像学研究可以取代行为研究,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印证的关系。理论驱动的行为实验可以验证研究者对脑功能的认识,而脑功能知识同时可以检验行为实验所得到的心理学理论科学性。如,ochsner et a1.(2002)根据其在认知控制方面所做的前期工作解释了认知重评过程中的背侧pfc活动和中间pfc活动。这类研究假设的提出都是基于认知重评的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脑区的神经生理学理论,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日渐成熟及认知重评理论的逐步完善,行为实验与神经影像学研究的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总之,神经影像学技术已使认知重评研究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相信未来越来越多有意义的认知重评研究成果将依靠该研究方法取得。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更新时间: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教学情境设计
    妇产科护生职业防护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认知系统在压力应对过程中的作用
    纸媒人在新闻采写中的感性认知必要性探讨
    复合空间理论对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差异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隐喻认知阐释
    认知风格与外语教学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胰岛素、空腹血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