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十分严重,同时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如何通过对老年人生活景观环境的改善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改善健康状况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生活需求,在老年人健康景观系统构建中,不仅从单个景观类型着手,而且将老年人生活所涉及的各种不同景观类型进行综合研究,营造老年人与景观环境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真正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景观;景观系统;活动场所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口结构正发生着变化,人口老龄化不是发达国家所独有的现象,而是整个人类必须共同面临的问题。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基于其健康生活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给老年人提供一个适宜、优美、舒心的人居环境,让其安度晚年,不仅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更是我们广大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1]
一、 老年人生理、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
(一)老年人生理、心理与社会特征
老年人在生理方面,运动系统退化表现为动作迟缓、步履蹒跚、易发生摔倒骨折等。对不同季节气温变化方面表现为适应能力减弱、新陈代谢缓慢等。[2]在心理方面,首先表现在一些不利情绪方面,其次是行动迟缓与自我防卫能力降低,对安全担忧意识渐强,渴望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在社会特征方面,老年人经济条件尚可,一般有一定的积蓄,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意识增强,生活态度成熟,要求不高,易于满足,思想保守,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弱。[1]
(二)老年人行为与活动的关系
由于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行为模式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是某一种因素起主导性作用,也可能受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影响。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必要性活动包括一些不由自主的活动、老年人生活必须进行的活动,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和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3]由于这类活动是老年人必不可少的,因此,对这类活动所涉及的景观应加强规划与设计。
2. 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类完全不同的活动,只有在老人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都允许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通过对老年人活动场地的景观改造,完善活动设施,以激发老年人更多的自发性活动。
3. 社会性活动——有赖于他人的参与
社会性活动是指老年人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共同参与的活动。社会性活动是老年人的重要活动类型,老年人退休后,接触社会的机会明显减少,他们往往渴望多与外界交流,社会性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需求。[4]社会性活动,并不是一定要参加正式的社会活动,只要老年人处于同一空间,或相互短暂交谈,都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 老年人健康景观系统构建
老年人的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多数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充裕,并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其活动范围往往比忙于工作的中青年人更广,常常去公园游玩或外出旅行。仅从老年人生活中的景观环境来研究老年人的景观环境设计是不全面的,笔者对老年人的居住、生活、交往、出行、疗养等有可能涉及的景观场所进行了总结,将老年人主要的休息活动场所依据出行距离分为居住区绿地、街旁休闲绿地、市区公园、市郊旅游地和疗养胜地等五类。一个健康而有一定经济条件的老年人,一般都会使用这五种休闲活动景观场所。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一系列景观场所综合考虑,这对于老年人综合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在健康景观的规划中,五种景观场所主要针对的老年人群会有所不同。居住区绿地离家最近,几乎所有老人都会在此活动,是老年人必要性活动场地;街旁休闲绿地和城市公园是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常去的地方,是其运动健身和与人交流的地方,是老年人社会性活动的主要发生地;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修养且身体健朗的老年人还会选择市郊旅游地和疗养胜地。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对五种景观环境进行整体考虑,分别进行针对性强的景观打造,体现出对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关怀和对老年人生活内容的综合考虑,由此构成老年人健康景
观系统。
(一) 居住区绿地景观
居住区绿地景观包括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由于居住区绿地离老年人住宅距离最近,所以无论是低龄老人还是高龄老人,都经常在居住区绿地活动。对于年迈老人和身体状况较差、出行不便的老人,居住区绿地几乎是其所有户外活动的场所,因而在居住区景观中笔者主要考虑这些老人的活动需要。由于这类老人的健康状况较差,步履蹒跚,出入亭廊的台阶需要有人搀扶,老年人居住区景观总体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朝向、间距、绿地面积、建筑层数与密度等因素,合理安排动静分区,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所需。绿化上除要按照绿地设计的原则,同时应针对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种植不同品种的植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上给老年人营造环境优美、安静舒适的交流空间。
(二) 街旁休闲绿地景观
老年人除了大量活动场所是居住区外,更多活动于休闲绿地场所,其分布于城市各处,老年人可以步行前往。公共休闲绿地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活动场地、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性成为多数老年人比较理想的活动场所。据统计,通常到休闲绿地活动的老年人一般为低龄和中龄老年人,他们大多数身体健朗、活动能力强、喜欢运动。
现有的公共绿地,有的对老年人的使用功能考虑不够,往往过于强调形象、美化作用,缺乏一些配套的服务设施,如比较常见的是座椅数量不能满足老人的使用,随处可见部分老人用包或书籍垫坐在花池沿上休息,经访谈,他们对休息座椅的缺乏最为不满。
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在800m左右,以700~1000m为服务半径进行布局规划,便于老年人经常到达[5];在进行绿地规划时,应考虑到周边人群的居住情况、老年人口比例,以确定相应的活动面积和绿地面积,来满足老年人群的使用需求[6];休闲绿地更应该多加强植物配置,绿色植物不仅能提供新鲜的氧气、减弱噪音、滞留空气中的灰尘,还能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同时能发挥出其生态效益,构建宁静、清新、优美的绿色空间。 市公园景观
城市公园与居住区、休闲绿地相比,是离家较远的活动场所,其设施相对齐全,能容纳一定规模的活动人群,活动设施较多,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并使他们能找到社会参与感。对于有吸引力的公园而言,老年人到那里的距离和交通方式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即便路途较远,也可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到达,对于环境质量较差、健身和服务设施不足的公园,其吸引度会相对较弱,使用人群基本为附近居民。[7]调查显示,没有孩子带的老年人一般平均每天到达公园健身休闲一次,每次停留时间在1~2小时,有的会超过2小时;游玩的目的主要是散步和运动,其次是和其他老人聊天、下棋、打牌;老年人一般是步行去公园,时间为20~30分钟。在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公园中应增设木质座椅、洗手间、指示牌、健身器械、遮阴廊架等;改善公园卫生;禁止自行车入园;多设置开敞区域,便于集体活动;全园设计无障碍通行,为残障老年人提供景观均享权;应注意不同季节的植物更新配置,保证一年四季景色宜人[8];由收费式转向免费开放式;增加园内照明并增加安保人员。
(四)市郊旅游地
城市近郊区的风景与城区内的公园相比自然度高,这些旅游点离家不远并可当天往返,路途耗费时间少,可随时重复游玩,又不影响家庭事务,备受老年人群的青睐。老年人的出游方式一般都会选择老年同伴共同前往,对象一般多为老年大学的同学、社区邻里、原先单位同事、亲戚朋友组团,交通工具上一般选取汽车。[9]城市近郊旅游地不仅自然景色优美,有的景点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老年人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回顾历史,欣赏文化,甚至产生共鸣。[10]通过调研发现,喜欢去近郊旅游地的老人一般为低龄老年人,他们基本身体健康,自理能力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经济条件较好。
郊区旅游地对老年人的安全保障要求较高,需配设医疗站,因为它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一旦发生老年人中暑、心脏病突发、脑溢血等疾病,就要马上进行简易的救治;旅游地应加强标识系统设置,防止老年人在游区内迷路;完善基础设施、健身设施,增加夜晚灯光照明,经常检查维修安全护栏,地面铺装应采取防滑处理等。
(五) 景观疗养胜地
有条件的老年人往往会选择一年中的一些时间段到自然风景区或者人工疗养地去休养度假,
养区内的人流少,干扰少,景色秀丽、格调优美、布局合理、空气清新、环境洁净、气氛宽松等都是良好的疗养因子。[11]通过调研发现,去疗养的老年人基本为低龄老人,他们身体健康,活动能力强,喜欢旅游,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并且经济富足,同时他们往往带着美好期待而来,容易被新鲜事物所触动,情感上也会得到了很大的调节,因而景观疗养胜地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有研究表明,景观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心理康复更为重要。在中国目前老龄化严重的社会,能够享受外出疗养度假的老年人的数量和比例较少,即使能够享受疗养的老年人也不能长期定时定量地接受景观疗养,大多数老年人甚至一辈子都未曾有一次疗养度假,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更需要将景观设计与老年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大众享有景观疗养的均等权。
三、 结语
笔者以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生活需求为依据,来构建能满足老年人居住、生活、交往、出行、疗养等生活内容的环境需求的老年人健康生态景观体系。该系统主要由老人生活所涉及的居住区绿地、街旁休闲绿地、市区公园、近郊旅游地和疗养胜地等五类主要生活环境组成。居住区绿地和社区中心,是几乎所有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景观环境,这类景观环境应重点考虑年迈、身患疾病老人的健康和舒适的环境需求,故景观营造应注意安静、舒适,有适当的交流空间,植物的医疗功效等;市区公园、近郊旅游地是一些身体尚健朗的老年人常去之地,在这些地方应给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环境和合适的活动空间,满足其运动锻炼、社交聚会、获取社会信息等需求;疗养胜地适于有条件出行的老人,景观胜地具有疗养的功效,有利于老人增强体质、身体康复和改善心理状态,这类景观环境的营造要尽量挖掘和发挥景观疗养因子的功效,创造出让老年人心情放松、增进身心健康的景观环境。老年人景观研究仅从某个方面来研究还是较为局限的,只有从老年人生活涉及的多方面来共同构建完整的景观体系,才能真正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环境。
参考文献:
[1]姜长征,范榕.老年住宅设计研究[j].住宅科技,2009(2):27-29.
[2]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5.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4]张剑敏.适宜城市老人的户外环境研究[j].建筑学报,1997(9):11-15.
[5]韩炳越.适宜老年人的公共绿地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0(2):63-65.
[6]郭子一,徐峰.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93-97.
[7]傅桦,赵丽娟.北京地区老年人口日常活动的时空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48-51.
[8]吴立敏.老人心理与环境设施[j].中国园林,1989(5):2-3.
[9]马宏丽.郑州市老年人旅游行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2):3350-3351.
[10]黄英.我国老年人出游条件与旅游行为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0):95-97.
[11]刘晓洁.景观治疗对提高老年疗养员生活质量的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 2006(8):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