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价值观、德性论与存在论:佛教生态哲学研究三进路
我国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有逐步走向深入、走向独立发展的趋势。运用与把握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研究生态哲学,是深化当前生态文化理论的重要方面。大陆学术界对于道家道教、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比较重视,但对佛教生态哲学思想研究则较为薄弱,远不如国外及台湾。佛教生态思想研究是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及生态文化思潮产生的。系统深入地研究佛教生态哲学思想的特定内涵,建构佛教生态哲学的理论体系,是生态文化理论研究的需要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理论体系的要求,对促进当今社会的生态环保事业也具有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陈红兵博士的著作《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可谓应运而生。
  《佛教生态哲学研究》近期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洪修平先生与余谋昌先生分别为之作序。陈红兵博士系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生态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从当前生态文化思潮发展的多元化态势着眼,立足于佛教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理念,探讨佛教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态哲学体系,是陈红兵博士多年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追求。
  该书在导言中对以往佛教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作了详实细密的梳理与综述。作者从整体论、无我论、生命观、内在价值论、慈悲观、净土观、传统佛教生态伦理实践等方面,对大陆佛教生态思想研究作了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大陆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比照式研究方式,即比照西方生态文化思潮探讨的主题,挖掘佛教思想中的相应内容。这种研究方式能够使人们认识到佛教思想中包含的生态理念,是佛教生态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不能揭示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与佛教自身价值追求、基本理念的内在联系,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仿佛成了游离于佛教思想之外的存在;另一方面,不能揭示佛教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真正价值,不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多元化趋势,也不利于不同思想文化共同探讨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因此,作者在进行自己的佛教生态哲学研究时,选择了“根源式”的研究方法,也就是立足于佛教自身,从其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理念出发研究其生态思想,强调佛教对人心、德性的重视,也就是突出德性论在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红兵博士在进行佛教生态思想研究时,非常注重借鉴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将佛教的生态哲学纳入到佛教自身的发展中考察。他认为,佛教生态哲学,也就是佛学的生态化,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进一步延伸。佛教本身并没有现成的生态哲学论述,“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并不专门建构生态思想体系,其生态思想体现在其教义学说之中,并且是为其宗教信仰服务的”(洪修平序)。因此,佛教生态哲学的建构一方面是适应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需要,对佛教哲学的诠释与阐发;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佛教“度化众生,净佛国土”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历史上佛教的中国化、近代以来佛教的人间化都能为佛教哲学的生态诠释与建构提供历史经验与思想基础。
  该书的正文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章“佛教生态价值观”主要探讨佛教生态价值取向和自然价值观两方面内容。生态文化价值观是对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反思与转型,是生态哲学的先导与建立的基础。佛教生态文化价值取向方面主要论述了佛教解脱论价值观对物质主义的价值转向和大乘佛教中所包含的关爱生命意识和生态环境理想。佛教自然价值观主要论述了佛教的生命平等观和生态平等观。作者指出,佛教主体性的生态价值观曾对当代生态价值观(如深层生态学“自我实现论”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与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互为补充。
  第二章“佛教生态德性论”主要探讨佛教生态人性论、生态德行修养论和生态美德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对佛教关于心性的不同认识的分析研究基础上,作者认为佛教关于佛性染净的观念为超越物欲提供了人性论依据,而佛教关于般若智慧、如来藏、佛性、阿赖耶识的思想及其发展,也为超越主客二分认识思维方式、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以及生态文化教育等提供了相应的生态智慧。其次,作者论述了佛教“净佛世界”的生态实践与德行修养的关系。最后,作者阐发了佛教生态美德的内涵,指出应注意单纯从西方美德伦理模

式出发研究佛教生态美德所可能带来的弊端,主张尽可能地从佛教自身的思想内涵和特质出发,把握佛教理论的核心及其生态意蕴。
  第三章“佛教生态存在论”主要从存在的缘起性、生存境界缘起和缘起整体性三方面阐述佛教缘起论的生态存在论内涵。作者在本章中对印度佛教中观学派、唯识学派、汉传佛教天台宗、华严宗的有关缘起论的观点加以了梳理,并一一揭示其在佛教生态存在论上的意义,并对缘起论在佛教生态学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作了探讨。
  第四章“佛教生态环保实践及其思想基础”主要从佛教生态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基础、佛教生态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思想、佛教文化功能的生态化对德性论的拓展三方面阐述了佛教生态环保实践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基础。
  作者在结语中指出,佛教生态化或佛教人间化面临的难题,本质上是如何将佛教德性修养与现实的社会事业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出世的追求与入世的事业如何统一的问题。这一问题,追根究底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主体自身的实践问题。
  《佛教生态哲学研究》是目前我国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见余谋昌先生序)。与同类成果相比,该书的主要特点及创新之处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法独特。作者力图超越比附西方生态文化观念研究佛教生态思想的比照式研究,而采取将佛教思想中符合生态环保的内容与佛教自身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基本理念联系起来的根源式研究。第二,系统全面。国内尚无对佛教生态哲学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出版,该书则从佛教生态价值观、德性论、存在论对佛教生态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兼顾佛教生态实践及其现实意义。第三,主次分明。在对佛教生态哲学几个主题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该书肯定心性论在佛教哲学中的中心地位,将佛教生态德性论作为研究主体。第四,兼收并蓄。在对佛学思想的把握上,作者从中国佛教的印度渊源到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的思想均能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择要分析,在对生态哲学的阐述中,作者立足学术前沿,充分吸收、发挥、臧否古今中外各家观点,可谓纵横捭阖,兼收并蓄,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该书突出了佛教生态哲学的生态德性论特质,围绕佛教生态德性论形成了佛教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诠释了佛教哲学思想的生态意义,佛教生态哲学与西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差异、思想局限,同时也指出了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应吸收融合西方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的相关思想成果。就作者之初衷,即力图从佛教自身的价值追求、思想理念出发,对佛教生态哲学进行根源式的研究而言已基本达到了目标。但是,对于如何立足佛教自身的价值立场、思想观念,吸收融合西方生态文化的优秀成果,无论在思想框架和具体理论的阐述上,作者并未作过多的阐释和进一步的深究,这给以后的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总而言之,该书为我国的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奉献了非常有价值的一家之言。正如董群先生对该书的评价,作者“不只是寻找佛教中的生态思想资源,更是比较佛教生态思想与西方生态观的异同,同时对佛教本身的生态观也提出批判,试图指出其转型的出路,这是很有创见的思考,体现出思想性导向的研究”。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与价值设计
    浅谈“多元解读”中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话中渗透的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深化
    绿党的绿色价值观及其启示
    仿生设计在室内节能创新中的价值所在
    中性化设计的价值研究
    喀斯特地区自然资源价值与反贫困
    心理疏导在高等教育中的现实价值与实现路径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理论传播的挑战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其教育策…
    基于GM(1,1)的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