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在世界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05年雷默先生提出中国模式以来,中国模式立即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热烈讨论。本文简单阐述了中国模式及其现今出现的问题,并试图为当前中国模式寻找出价值共识。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沉淀,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文化还不断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精髓,文中作者结合东西方文化,尝试为中国当代社会公民寻找出一些可能的价值共识。
关键词:中国模式;社会矛盾;价值共识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61-02
一、中国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进而中国的发展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中心。2004年5月,英国著名的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该论文对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中国模式”。由此开始,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评论。有人甚至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谬论加之与“中国模式”之上,为了解释和应对国外学者的质疑,更为了确实研究中国这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国内人士也开始研究“中国模式”。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形式错综复杂。面对着复杂的现实情况,中国模式的理论建构也变得更为困难。我们说中国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它不仅包括了经济建设、还包括政治体制、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而在笔者看来,面对如此包罗万象的客观基础,我们要建构中国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哲学基础层面为其找到一个价值共识的基础。
二、价值以及价值共识
价值是指一个客观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共识是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想法。而所谓价值共识就是指不同价值主体之间通过相互的沟通而就某种价值或某类价值及其合理性达到一致意见。所谓价值共识它不是普世价值,更不是真理,它是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社会性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共识。因此,当今中国的价值共识就应该是立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实国情以及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的中国当代特色的价值共识。下面笔者就尝试着为当代中国寻找价值共识。
三、作为公民自身所要求的价值共识
我们说儒家思想和墨家都提倡“爱人”,但是为什么墨家思想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悄然消逝,而儒家思想不但为统治者所重视,还成为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核心思想。在笔者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儒家的思想是有根基的。它强调“亲亲仁民爱物”,即是自我们从自身情感出发,先以己之心体家人、亲人、朋友之心,再由亲及众人,体众人之情,最后再将这种“仁爱”之情发散到世间万物,这种“推己及人”的阶梯式情感是符合人性,因而是有稳定的根基和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和路径的。所以,在寻找中国价值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先考虑作为独立主体的每个公民自身,为他们的生存寻找广泛的、基本的价值共识。
(一)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首先,无可否认,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畏死性。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存在,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人只有有了身体、生命,才能有其精神性、社会性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生命的意义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我们通过互相妥协、协商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交通规则等,就是为了保卫自身的基本生存权利。如法律中对各种犯罪的规定、相应惩罚,都是为了想要通过一种国家强制力保卫人的生命价值,因为那是人生存的基础,而人之所以能达成这种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法律规定,就是因为大家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宝贵有一种共识,要尽一切可能去保护它。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人的财产安全,这是一种价值共识。
(二)对自由、平等的尊重
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法国《人权宣言》指出人人生而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我们制定的
那些法律、规则、制度就是为了保护人的自由。这也属于人的共有的和必须的价值共识。人们同处于一个社会中,相互之间进行限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的自由平等。正因为我们把人的自由、平等作为我们基本的价值共识,我们才会设定一系列的法律、规则、制度去保护。而正因为,我们人们普遍承认它、保护它,我们才可能正常的生活,有一个自由的生存环境。所以,对自由、平等的尊重也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之一,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三)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公平、正义虽然看起来是很高的价值要求,即使是在现在以民主标榜的各个国家也很难达到,但笔者认为他确实是我们的不可或缺的价值共识之一。就拿现今中国社会来说,当年面对着一穷二白的国境,许多人为了实现“国富”而心甘情愿的的牺牲自身的利益,那是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为了大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确有了迅猛的发展,然而贫富悬殊却越来越大,一部分人日益富裕,另一些同样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生活却仍旧贫困。面对着这种严重的不平等,社会矛盾必然日趋激烈。我们可以忍受共患难、共贫穷,为了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生,却不能在国家富强之时遭受不平等的待遇,让我们失去正义,因为这是在瓦解我们的价值共识,摧毁我们的认知底线。
(四)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句名言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古至今对真理的渴望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在西方,哥白尼在死后还坚持提出了与当时统治阶级对立的“日心说”,而布鲁诺为坚持这一真理更是宁愿接受火刑也不屈服。在中国,我们的圣贤孔子、韩非子等人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论,不为贫寒,终其一生,行走九州大地。
★作者简介:张伟锋(1979-),男,讲师,硕士,任职于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