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对西方国家征募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决定作用。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征兵制与募兵制哪个制度更具优势,如何选择等问题。征兵制和募兵制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军人服役的机会成本、征募和训练成本、税收成本三个方面。对于募兵制来说,前两项的成本要低于征兵制,但是第三项的成本要高于征兵制。当军队的规模超过某个点时,就可能使募兵制丧失成本上的优势,此时政府就应该采用征兵制。国内关于征募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应综合考虑影响征募制度成本与收益的各种因素,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的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
关键词:征募制度;征兵制;募兵制;经济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29-05
一、引言
正如荷马在《伊利亚特》(iliad)中所吟唱的那样:人类会厌倦睡觉、厌倦爱情、厌倦唱歌、厌倦跳舞,但对战争却乐此不疲。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几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为了保障国家安全,避免在推行丛林法则的世界中成为猎物,各国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国防建设,然而在资源一定的背景下,大炮与黄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资源如何在国防与民用部门之间分配成为以研究资源稀缺性为己任的经济学家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经济学与国防具有统一性,经济学家麦圭尔(mcguire,1995)曾通过列举经济(学)与国防四个层次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两者的依赖关系[1]。因此,国防与经济学产生紧密的联系是历史的必然。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著名政治家尼科罗·马基雅弗利(niccolò machiavelli,1520)在《论战争艺术》(dell'arte della guerra)中曾说:谁的荷包里钱越富裕,谁就能打胜仗。
国防经济学的源头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他是最早考虑国防开支对社会的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专辟一节“论国防费”。1914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赫斯特(hirst)出版了《战争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全面总结了自己对战争与经济、战争与财政、战争与工业的关系的理解[2]。1921年,福利经济学创始人、经济学大师庇古(pigou)出版了《战时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也译为《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以一战英国经济为基础,研究战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冲击,揭示战时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及战争资源筹集的问题[3]。这两本著作促成了国防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对于现代国防经济学的产生,以英国约克大学哈特利和美国依阿华州州立大学教授桑德勒(1995)在《国防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defense economics)中的说法认同度最高。希奇和麦基因(hitch,1960)的《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the defense and economics in nuclear age)、理查德森(richardson,1960)的《军备与不安全:战争起源的数学研究》(arms and insecurity:a mathematical study of the causes and origins of war)和谢林(schelling,1960)的《冲突的战略》(the strategy of conflict)三部专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国防经济学的创立[4],并成为经济学中相对比较新的一个分支。1990年《国防与和平的经济学》(defence and peace economics)杂志创刊,经过历代经济学家如佩克(peck)、谢勒(scherer)、奥尔森(olson)、泽克豪泽(zeckhause)、史密斯(smith)、默多克(murdoch)、布里托(brito)、英特里盖特(intriligator)、恩德斯(enders)、桑德勒(sandler)、拉姆(ram)、德格(deger)和森(sen)、罗杰森(rogerson)、沃纳(warner)、阿什(asch)、利希腾贝格(lichtenberg)、哈特利(hartley)、安德顿(anderton)、麦圭尔(mcguire)、布若斯卡(brzoska)、赫什利弗(hirshleifer)、格罗斯曼(grossman)、邓恩(dunne)、布拉登(braddon)、丰塔内尔(fontanel)、弗里德曼(friedman)、斯蒂格利茨(stiglitz)等人的不断努力,国防经济学逐渐成为西方影响深远的成熟学科。
哈特利和桑德勒(1996)认为其研究成果对于采办理论、博弈论和人力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涵盖国防开支需求理论、国防供给理论、军事人力理论、低烈度的军事活动理论、国防开支的外在影响理论
、战争成本与损失理论六大部分。其中军事人力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军事人力的需求与供给、军事人力的劳动生产率、军人的新酬结构与补偿、女军人、少数民族的数量构成,预备役的使用,军事经验对民事生活的利益回报、对国防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过程进行经济学阐释等。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招聘、培训、使用、开发、辞退或离岗、退休等几个阶段。如果把军队也看成是一个生产战斗力的组织,其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也大致经历了征募、训练、维持、使用及退役安置等几个阶段。在军事人力的理论研究中,征募制度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正如学科的界定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方法,征募制度可以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角度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对征募制度进行研究一直以来是国防经济学中军事人力理论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所谓征募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何种方法吸纳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军人来满足该国国防体系对于军事人力需求的制度安排。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模式:义务兵役制(后文称征兵制,draft或者conscription),自愿兵役制(后文称募兵制avf,all-volunteer force)。围绕着征募制度,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并逐渐延伸扩展到整个军事人力理论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国防经济学的发展。
二、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肇始与发展
征募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但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兵员征募制度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专辟一节“论国防费”,他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描述古代到近代征募制度变迁的历史,他认为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是成本—收益结构改变的原因,而这种改变影响到兵员征募制度的选择和变迁。他认为,常备军与多元化的社会是一致的,维持并雇用一部分公民,不断地施以军事训练,使兵士的职业脱离其他职业,而确然成为一种独立的特殊职业,这种常备军的费用来源于国家征收的兵役税,可以看作是募兵制的起源。同时他认为民众的尚武精神和组织民兵,是常备军的支柱,而这个“民兵”具有现代征兵制及预备役的特点。同时他认为“兵士的人数不能超过全体居民1%,过此,即不免负担太重,危及国家经济”[5]。今天看来,亚当·斯密的研究无疑是粗糙的,但毕竟是征募的经济学研究的滥觞。之后,从经济学角度对征募制度进行研究出现了长时间的空白。中期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兵役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西方国家在推行军队职业化的过程中纷纷尝试实行征募制度的转换,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对军事人力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他们对兵员征募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经济学家在美国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转换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是征募制度经济学分析的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1973年7月,美国一直实行的是征兵制。1964年,在美国国防部工作的经济学家沃尔特·维(walter y.oi)提出了募兵制的可行性的内部报告,并在1967年连续公开发表了两篇关于征兵制成本的论文。1966年,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美国国内关于废除征兵制的呼声开始逐渐高涨,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也参与进来。芝家哥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friedman,1966)在1966年12月19日《新闻周刊》的专栏中写到:目前管理(征兵制)部队的真正耗费远远大于管理同样规模的募兵制部队,原因在于后者是由认为参军是最好的选择的人构成的。后来他进一步认为征兵制度的缺陷在于“不公平、奢侈、与自由社会不相一致”[6]。其余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还有阿尔特曼和菲希特(1967)[7],汉森和薇丝柏德(1967)[8],米勒(miller,1968)[9],费舍尔(fisher,1969)[10]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1971)[11]等。1968年,福吉尼亚大学毕业生(包括经济学家david johnson,matt lindsay,jim miller,mark pauly,robert tollison,tom willett,and joe scolnick等人)撰写了拥护募兵制的很多著名的经济学论文。征募制度改革的争论在于回答反对募兵制的九条理由,包括:(1)募兵制费用过于昂贵;(2)募兵制在危机时期缺乏灵活性;(3)破坏爱国热情,腐蚀了公民应该为国服务的道德信念;(4)威胁民主价值;(5)不具有种族代表性;(6)成为惟利是图的部队;(7)刺激敌对国家的军事冒险;(8)战斗力
下,因为只能吸引能力比较差的人服役;(9)挤占其他国防支出,侵蚀了国防的数量以及质量[12]。拥护募兵制的经济学家认为,第一条理由是错误的,缺乏理论依据,其他八条理由缺乏实证基础,因此斗争的焦点主要是费用问题。为了专门研究这个问题,1969年尼克松成立了研究募兵制可行性的专门机构——盖茨委员会,该委员会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罗切斯特大学校长艾伦·瓦里斯(w. allen wallis)罗切斯特大学商学院院长威廉·麦克林(william mecliling)、后来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以及其他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如david kassing, walter oi, harry gilman,robert barro,john white等),他们的努力为美国最终废除征兵制铺平了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13]。
美国的募兵制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期间遇到很多困难,如何应用经济学有效地对募兵制度进行管理成为该时期的主要任务。虽然支持重返征兵制的意见一直没有停息,不少学者对于募兵制的成本要少于征兵制一直持怀疑态度。李和麦肯锡(lee& mckenzie,1992),罗丝(ross,1994)[14],沃纳和阿什(warner& asch,1995),沃纳(warner,2005)的研究表明募兵制不一定总具有较低的社会成本,当部队数量扩大的时候,部队的工资总量就会增加,政府就必须通过增加税收来支付。而税收导致社会经济的扭曲效应会造成较重的税收成本,当这个数值达到一定范围后,募兵制就不是最好的选择。布朗宁(browning,1987)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测算了美国税收的边际超额负担,大约等于国家税收的31.8%~46.9%[15]。另外一些学者仍然对于募兵制能否保证兵员质量、人力成本的高预算对军事研究与装备资金的挤占问题以及募兵制兵员能否代表社会各阶层充满担心。沃纳和阿什(warner&asch,2001)研究发现目前军事人力的成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与军事开支中的比例自1973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占gdp的比例只有0.8%,而冷战时期这个数字最多曾达到2%[16]。西蒙和沃纳(2007)通过分析美国1998年到2000年兵员来源的数据结果显示,40%的兵员来自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少数民族比例也没有明显变化。他们同时通过假设增加100 000名义务兵,计算其节约的成本,发现其节约的成本少于同等数量的募兵制兵员所节约的社会成本,战斗力也不如后者,同时由于个体战斗力的提高可以以较少的人数维持较高的战斗力,而节约的成本可以用于军事研究与装备更新[17]。经过激烈辩论,美国主流经济学家仍然认为募兵制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围绕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的命题,很多并不是直接研究征募制度,但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与兵员征募制度密切相关,从此以后,经济学家的视野也由征募制度的研究开始扩展到军事人力经济学的研究。综合而言,对于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沃尔特·维(walter y.oi)、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贝丝·阿什(beth asch)以及约翰·沃纳(john warner)。
三、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征募制度的成本以及选择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通过经济学研究回答征兵制与募兵制哪个制度更具有优势,如何进行选择。
首先在于对成本内涵的界定上,政府官员更倾向于预算成本,而经济学家则提出经济成本的概念,该概念除了包括预算成本以外还包括其他隐性成本,如个人机会成本、兵役税等。弗里德曼(friedman,1967)坚持认为在做任何决定时必须考虑经济成本而不是预算成本。[18]阿尔特曼和菲希特(1967)根据国防部的调查数据,通过选择参军选择自由度比较高的群体作为样本,克服了经典的“鉴别难题”(identification problem),描绘出实行募兵制情况下的军事人力供给模型。他们发现在征兵制条件下,四个变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分别是男性人口规模、失业率、征兵力度、季节因素。通过模型推导,他们发现募兵制的预算成本会高于征兵制,但经济成本要低得多。他们进一步增加了变量,发现军方的支付弹性为1.18,随着应募者人数的增加而不断下降[19]。但是由于数据采集的先天缺陷以及假设不足,变量太少,他们的意见并未被重视。
同年,沃尔特·维(walter y.oi)在阿尔特曼和菲希特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征兵制的经济成本》(the econo
omic cost of the draft)一文,量化的估算出全部的经济成本约为53.64亿美元。他采用的方法如图1所表示:首先运用已有的数据计算出军事人力供给曲线s,当实行征兵制时,军人工资水平为g,人数为a,当征集人数增加到b,c,相应的工资总额也增加到h,i。那么,矩形db/ba是人数从a增加到b所增加的军方预算成本,deb′是应募个人的机会成本损失,而hegd是社会承担的兵役税,社会总成本为he0b[20]。费舍尔(fisher,1969)在《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了《征兵制及结束征兵制的成本》(the cost of the draft and the cost of ending the draft),提出了不考虑征兵制情况下的个体服役决策模型,他认为,个人是否服役决定于他在军队中以及民用部门之间净收益的贴现值的比较,收益包括货币收益以及非货币收益。在短期收入变动都是单调递增,可以不考虑贴现因素的情况下,问题就简化为个体主要考虑不同部门收益(wm为军队收益,wc为民用部门收益)的比较。如果wm>wc,个人就选择服役。然后以征募率为因变量,以军民部门工资比率以及修正的失业率作为自变量,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模型而不仅仅是简化的统计模型。在此基础上,他推算出征兵制条件下美国军方的人力供给函数,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如果废除征兵制,美国需要增加的55亿~75亿美元的成本[21]。这是经济理论模型基础上构造军事人力供给函数的第一次尝试[22](klotz,1970)。
尼克松政府废除征兵制度实行募兵制度后,解决募兵制度出现的新问题成为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关于征募制度选择的理论探讨一直在持续。李和麦肯锡(1992)在《南方经济杂志》(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上发表了《重新审视征兵制与募兵制的相对效率》(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the draft and the all-volunteer army),第一次将税收成本作为制度选择考虑的因素,提出了李-麦模型。假设军事人力边际机会成本曲线为:moca=a+bn,a,b为常数,n为征募人数,n为社会适役总人数,那么在募兵制条件下征募n个人的机会成本为:an+1/2bn2,在征兵制条件下征募n个人的机会成本为:an+1/2bnn。如果国家需要所有的合法服役者都参军时,社会总机会成本一样,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所以an+1/2bn2<an+1/2bn,也就是募兵制优于征兵制。如果在这个模型中加入税收成本因素,则在募兵制条件下,军事人力价格由市场供求均衡决定,那么征募n个军人,军方需要支付的工资总额为an+bn2,工资是由税收支付的,税收会产生超额负担。假设每元税收产生的差额负担为一个正的常数?茁,那么,为了支付军人工资会产生的税收差额负担就是:an?茁+bn2?茁。在募兵制条件下,社会总成本为:(an+2/2bn2)+an?茁+bn2?茁。征兵制条件下,假设军方支付工资为w,那么为了支付军人工资会产生的税收差额负担就是:w?茁n。在征兵制条件下,社会总成本为(an+1/2bnn)+w?茁n。求均衡解得到ne=4[(w-?琢)?茁+1/2bn]/b(1/2+?茁),也就是说当征募人数n=ne时,采用哪种征募制度成本都一样。如果n<ne,采用募兵制成本比较低,如果n>ne采用征兵制成本比较低。同时,当军事人力供给的机会成本曲线缺乏弹性时,军人较高的工资增长引起的税收成本就会抵消掉募兵制的优势[23]。以上分析把兵员征募制度的社会成本界定服役的机会成本和军人工资引起的税收成本之和,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其他成本(如训练成本)没有考虑进去,同时仅仅考虑了成本,没有考虑社会收益。但是毕竟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分析框架。
沃纳和阿什(1995)在《军事人力经济学》(the economic of military manpower)一文中对李-麦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正,考虑了训练成本,将单期服役模型扩展为两期服役模型,考虑了收益问题,提出了沃-阿模型。根据沃纳和阿什的分析,征兵制和募兵制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军人服役的机会成本;(2)征募和训练成本;(3)税收成本。对于募兵制来说,前两项的成本要低于征兵制,但是第三项的成本要高于征兵制。当军队的规模超过某个点时,就可能使募兵制丧失成本上的优势,此时政府就应该采用征兵制[24]。
沃纳和耐古鲁萨(2005)在沃-阿模型的基础上,在《逃避成本与征兵理论》(evasion costs and the theory of conscription)一文又加进了征兵制下个人逃避服役以及政府为了打击逃避兵
行为而付出的成本,在综合权衡两种兵员征募制度的征募成本、训练成本、维持成本、税收超额负担和逃避成本的基础上,构造了两种征募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25]。
以上分析是建立在两种兵员征募制度下,相同规模军队的潜在生产率是相同的假设前提之下的。实际上募兵制军队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征兵制军队的效率,如果考虑到效率因素,“当一个国家需要一支大规模军队时,是征兵制更优还是募兵制更优,依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26](2001)。
四、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前景
相对西方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走进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陈炳福(1992)译自schmidt主编的《军费问题研究》是较系统介绍西方国防开支理论的著作;姜鲁鸣(2001)等翻译的《国防经济学手册》是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进入中国的标志;杜为公、卢周来、姜鲁鸣(2002)等国防经济学者分别出版了系列介绍现代国防经济学的著作;杜为公(2004)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最新发展研究”获准立项,使“国防经济学”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称中;2004年12月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开始设立“国防经济学专场”。
对于征募制度的研究,杜为公(1997)在《西方国防经济学》一书中,通过明确的征兵制理论模型,描述了征兵制与志愿兵役制的成本差别。姚荣(2001)通过对自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在兵员吸纳成本构成方面的比较,论证了自愿兵役制将成为军事人力吸纳的最佳方式。蔺翠峰(2003)在《军人职业化制度研究》一文中,对征兵制与募兵制的经济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结合了多项公式的计算结果,得出吸纳成本与军力规模的关系。杨罡、马来宇(2006)以义务兵役制、志愿兵役制为对象,从兵役税、军队预算成本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比较两者的征募成本,认为实行志愿兵役制成本显然是要高于征兵制的成本,如果考虑兵役税,那么征兵制的成本又高于志愿兵役制的成本。罗梅(2006)运用制度经济学以及历史分析、动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历次兵役制度变迁过程进行理论概括,揭示出兵役制度变迁的比较优势规律。上海财经大学严剑峰所著的《兵员征募制度的经济学分析》(2007)是国内目前关于征募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唯一一部专著,对不同兵员征募制度造成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一般的、规范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兵员征募制度的选择和变迁做了深入的实证分析[27]。侯永平(2007)对征募大学毕业生服役的成本收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探讨大学毕业生的服役决策问题。2009年,万玺负责的“军人征募及退役改革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成为目前国内第一个有关征募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国家级项目。稍后,“军事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在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中。
应该说,国内关于征募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缺乏通过经济学为国家征募制度改革进行实质性的政策建议。西方的征募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未来的研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要综合考虑影响征募制度成本与收益的各种因素。当然,要准确估算两种兵员征募制度对军方成本的影响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它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和假设。不过从学术的角度来看,重要的不仅是估计的准确性,而且在于方法的科学性上。一旦采集到真实数据,把这些真实数据代入到计算方法之中就可以比较征募制度的真实成本了,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征募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以及时间表,真正体现出经济学作为工具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的价值。可以毫不讳言地说,中国的经济学家在中国征募制度改革中的作用将同美国当年的经济学家的作用一样重大。
参考文献:
[1]m.c mcguire. defense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j].handbook of defense economics,1995.(1):13-43.w. hirs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 [m].london, uk:m. dent & sons ltd,1914.
[3]a.c.pigou.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 [m].london, uk:macmillan and co,1940.
[4]k. hartley and t.sandler.handbook of defense economics[
m].newyork,usa: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 inc b.v,1995.
[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9.
[6]milton friedman .why not a volunteer army? in sol tax, ed., the draft[m].chicago,us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200-207.
[7]stuart h.altman, alan e. fechter. the supply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he absence of a draf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2):19-31.
[8]w. lee hansen, burton a. weisbrod. economics of the military draf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7.81(3):395-421.
[9]j.c.miller.why the draft? the case for a volunteer army[m].baltimore,usa:penguinbooks. 1968.
[10]anthony c.fisher . the cost of the draft and the cost of ending the draf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3):239-254.
[11]stuart h.altman, robert j. barro. officer supply—the impact of pay, the draft, and the vietnam war[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1.61(4):649-664.
[12]john t. warner,beth j. asch. the economic of military manpower[j].handbook of defense economics,1995.(1):373.
[13]john j. siegfried. better living through economics [m]. us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0.254.
[14]t ross.raising an army:a positive theory of military recruitment[j].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1994.37(1):101-131.
[15]edgar k.browning.on the marginal welfare cost of tax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1):11-23.
[16]john t. warner, beth j. asch. the record and prospects all-volunteer military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1.15(2):169-192.
[17]curtis j. simon, john t. warner. managing the all-volunteer force in a time of war. economics of ?peace and security journal. 2007. 2(1):20-29.
[18]milton friedman. discussion:recruitment of manpower solely by voluntary means, in sol tax, ed., the draft:a handbook of facts and alternatives[m].chicago,us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203- 204.
[19]stuart h.altman, alan e. fechter. the supply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he absence of a draf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2):19-31.
[20]walter y. oi.the economic cost of the draf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2):39-62.
[21]anthony c.fisher . the cost of the draft and the cost of ending the draf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3):239-254.
[22]benjamin p. klotz. the cost of ending the draft:com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5):970-978.
[23]dwight r.lee, richard b.mckenzie.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the draft and the all- volunteer army[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2.58(3):644-654.
[24]john t. warner,beth j. asch. the economic of military manpower[j].handbook of defense economics,1995.(1):347-398.
[25]john t. warner, sebastian negrusa. evasion costs and the theory of conscription[j].defence and peace economics. 2005.16(2):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