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具有服务“三农”特色的大学精神:教师爱党爱国、艰苦奋斗、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学生心系“三农”、刻苦学习、振兴中华:形成自强淳朴、兴农爱农、孜孜以求的学校道德风尚。要大力推动“川农大”精神与时俱进,加强“三风”建设,切实构建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农林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03-0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农林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功引领师生构建特色鲜明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对高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而且对高校办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形态和主观内化,它应该着重体现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等同,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前者对后者的引领作用。依据《决定》精神,高校师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人群。高校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置于原则与依据的地位,由此进一步确立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维度和构筑路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确立师生的宏伟人生信仰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维度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将其内化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宏伟人生信仰。对于高校师生群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首先就是要求学校党委及领导班子,在办学方向上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在治校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时代以及师生的现实愿望,在全校师生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建设过程中,着力构筑广大师生的宏伟信仰大厦。同时,高校作为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的集中地,作为先进文化传播的先行军,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由此来确保师生群体宏伟人生信仰大厦的长久稳固。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导向.树立师生的远大人生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构建高校师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导向,树立师生的远大人生理想。就具体的构筑路径而言就是要在高校师生群体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旗帜,形成师生的坚定人生信念
《决定》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而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所以,要在高校师生群体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坚定高校师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全部力量、时时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的人生信念;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形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生信念。
(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绳,培育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特定人群中具体内化,必须要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一种师生群体内在的道德共识,并最终培育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具体落实到校园道德风尚的培育实践上,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绳,在广大师生群众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在对大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利用政治学习、开办讲座、举办图片展览和建设相关网络文化
果等多种方式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党团日及班会活动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对于在部分大学生及教师群体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要坚决予以纠正。
二、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由于高校师生群体的特殊身份,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特定人群中的具体实践与主观转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为原则和依据,可以确立其基本的建设维度。笔者认为,农林院校作为特定的专业特色类院校,是现代高校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因此,农林院校师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称“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下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进一步的深入实践与具体转化。笔者在总结提炼四川农业大学近年来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前文确立的基本建设维度,阐明了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即主要包括一个核心、三个层面。其中,一个核心是指具有服务“三农”特色的大学精神,三个层面分别是教师层面的职业理想、学生层面的精神风貌和学校层面的道德风尚。
(一)核心:具有服务“三农”特色的大学精神
对一所高校而言,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化氛围。对于高校师生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来说,无论是人生修养、理想、信念抑或是道德风尚,一方面既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作为原则和引领,但同时也是以自身独特的大学精神作为其根本与内核,大学精神是师生核心价值观集中凝练而成的核心。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如果将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视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师生的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其实是一种枝叶与主干的关系。而农林院校由于专业的学科领域、特殊的人才培养类别及社会服务范畴,其大学精神逻辑必然地具有服务“三农”的特色。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全国“211工程”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在其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铸就了学校独有的精神财富,即“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江泽民、温家宝、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视察学校,高度评价“川农大精神”,并作出重要批示。目前,传承和丰富“川农大精神”已成为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一所农林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具有服务“三农”特色的大学精神,这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确立宏伟人生信仰的具体深入践行,是农林院校师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紧密结合中国“三农”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构筑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信仰大厦的真诚实践。
(二)教师的职业理想:爱党爱国、艰苦奋斗、业务精湛、师德高尚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导向,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建设维度。因此,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必然包含理想教育。但对于高校师生群体的理想教育而言,由于高校教师的理想教育具有“源教育”功能,所以往往更加具有决定性。只有当高校教师真正树立了属于自己的远大人生理想,才能真正有效地感染和教育大学生,最终形成师生共同的远大人生理想。而作为成年的社会人,高校教师的理想包括多个领域,即家庭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但由于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理想感染和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活动等专业渠道,所以对于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而言,其中最根本的无疑是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同时,由于农业既是一项基础性产业,更是一项战略性产业,所以农林院校教师必须具有爱党爱国的真诚情怀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活中。而农林院校的教师由于所从事学科的季节性和实践操作性都很强,往往需要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工作,艰苦奋斗与业务精湛也就成为农林院校教师职业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在近年来的师生核心价值观构筑过程中,学校明确总结提炼了为农林院校的教师理想——“爱党爱国、艰苦奋斗、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并以此有效地激励了教师队伍的自我提升与成长,
(三)学生的精神风貌:心系三农、刻苦学习、振兴中华
中国作为农
业大国,只有农业的振兴才有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高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旗帜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旗帜,形成坚定的人生信念。对于农林院校的学生而言,形成爱国主义的人生信念。就是要培育并形成心系三农的精神风貌,形成改革创新的人生信念,就是要重视培育刻苦学习的精神。只有心系三农、刻苦学习,才能真正形成振兴中华的人生信念。川农大在近年来狠抓学风建设,孕育形成了“心系三农、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学生精神风貌,同时也拓展了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四)学校的道德风尚:自强淳朴、兴农爱农、孜孜以求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建设维度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绳,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而将这一建设实践具体化为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构建时,就必然地要求结合农林院校的自身特色,培育独具特色的学校道德风尚。一般来说,农林院校的道德风尚中天然地保存了中国农民和农村社会中的那一份自强奋斗和淳朴善良的成分,他们也对于“三农”具有一份别样的关注情怀和责任意识,由此也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具备一份孜孜以求的求索精神。这都是农林院校道德风尚中最值得保存和发扬的因素。川农大在学校道德风尚的培育过程中,尤其重视对上述传统精神价值的继承与发扬,最终形成了“自强淳朴、兴农爱农、孜孜以求”的道德风尚,有效地充实和丰富了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形态.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构筑,不仅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建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农林院校办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总结提炼川农大在师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经验基础上,我们认为,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也是农林院校的兴校之魂,是农林院校先进文化的精髓,深刻地决定着农林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三、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
农林院校师生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一个核心、三个层面”。近年来,川农大在师生核心价值观构建与实践上牢牢把握“川农大精神”这个核心,不断推动其与时俱进地发展,并着力以“川农大精神”引领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一)抓住核心,大力推动“川农大”精神与时俱进的发展
立足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的学校文化积淀,总结学校百余年来的历程,采用音像、文字、报告、雕塑等多种形式,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广泛宣传和彰显“川农大精神”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举办“川农大讲坛”、开办“自然科学专家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系列访谈节目,将“川农大精神”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全过程,用“川农大精神”凝聚人心。立足百余年校史的伟大实践,广泛开展理论研究,培育塑造新时期“川农大精神”和文化形象。川农历史上名师辈出,周开达、邱祥聘、颜济、荣廷昭等,师德高尚,学子们有口皆碑。获得国家、省各级各类名师称号的数不胜数.学校以“川农大精神”宣传教育为主线开展总结获奖教师经验、宣传获奖教师精神、开展向获奖教师学习的活动。同时,不断凝练学校文化、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川农大精神”为引领,对“校训”进行时代的诠释:大学是一本书,“追求真理”是这本书永恒的气质:大学是一条路,“造福社会”是这条路执著的坚守;大学是一幅画.“自强不息”是这幅画不变的底色.赋予大学精神文化重要的内容。
(二)以“川农大精神”为引领,加强“三风”建设
除去具有服务三农特色的大学精神这一核心以外,农林院校核心价值观还涉及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层面。具体在价值观层面上,即表现为教风、学风和校风三个方面。近年来,川农大不断加强党风、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启动了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1 以优良的党风带教风
学校把弘扬“川农大精神”融人师德建设.在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中突出“川农大精神”的引领作用,通过组织新进教师集中学习校史校情,认识川农大,热爱川农大,在新进教师的师德教育中突出爱
国敬业传统,把好学校师德建设的入口关。通过不断探索诸如专家授课、联席学习;各支部观摩交流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不断创新教师政治学习机制和党员组织生活方式,将“川农大精神”蕴涵的“兴农报国、振兴中华;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融入学校党建工作的思想建设之中。学校党委将党风建设与教风建设有机结合,着力于以优良的党风带教风,要求教师要做到“三好三进三提升”:即讲好课,带好实习实验,指导 新创业;走进乡村(让教学贴近生产实际)、走进企业(让教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走进政府(让创新成果变成为政府举措):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质效。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培育优良党风,促使全体教师在学习和领会“川农大精神”精神实质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爱国爱农、厚德博学、敬业奉献,诲人不倦”的优良教风。此外,学校还制定了《四川农业大学师德规范(试行)》、《四川农业大学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思想政治表现考核评分暂行办法》、《四川农业大学党政机关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等文件,将师德教育和教风建设纳入到教师和干部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之中,充分发挥党风、教风建设中的制度激励和约束作用。
2 以优良的党风正学风
通过大力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和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效应.紧紧围绕“心系‘三农”’这一主题,加强全体川农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以优良的党风端正学风。具体落实到引领学生成才的价值导向上,就是要强调任何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具备心系“三农”的情怀,做到关怀“三农”现状,关注“三农”时事。关心“三农”发展。同时,在组织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将所学与所用结合,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服务“三农”的现实力量。学校通过重新编修校史、组织新生参观校史展览馆,设计建设校内爱校教育景观基地,打造读书走廊和读书公园。将“川农大精神”融汇和体现在学校的景观设计和环境建设之中,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熏陶和引导,把“川农大精神”贯穿于学生成人成才的全过程。学校长期坚持要求学生以“川农大精神”的创建者为榜样,传承“兴农报国、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实践。实施“心理阳光工程”、“寒梅飘香工程”,以学生为本,坚持人才培养与文化培育相结合,形成了“心系三农、追求真理、自强不息、学而不厌”的学风。
3 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
学校长期坚持校领导接待群众日制度.建立师生特殊困难救助基金,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心系师生、不断改善民生。在进行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改革中,学校提出“三看”——看精神状态、看绩效、看群众认可。此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三看”——看在困难面前有没有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豪气,有没有当机立断、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没有真心、真情服务师生的态度与能力。形成了“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廉洁自律”的领导干部作风;以优良的干部作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孕育出了“纯朴勤奋、孜孜以求”的校风。
参考文献:
[1]刘尧.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j].中国教师,2010,(3):17
[2]张红.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j].科技信息,2010,(36).
[3]王晶.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启示[j].科技导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