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体裁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以halliday & hasan的语境理论、语域模型和martin等人的语篇体裁理论为主线,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体裁研究的发展过程和不同视角。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语域;语篇体裁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3-0006-07
一、引言
目前,国内学者对genre的汉译名不统一,本文采用黄国文ⅲ对genre的术语翻译,将genre译成“语篇体裁”(下文引述其他学者观点中的不同译名则保留原样)。有关语篇体裁的研究,语言学界有三大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传统”、“应用语言学(特殊用途英语)传统”以及“修辞学传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体裁的认识和研究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两大模式。在halliday&hasan[31建立的模式中,语篇体裁(genre)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术语,而是相当于识解功能变化的传统术语,即语域(register),或者是语境三个变量中语式变量的一个方面,因此,halliday和hasan没有对语篇体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martin建立的语境模式中,语篇体裁是组成语境的内涵符号层之一,语言镶嵌其中。语篇体裁体现意识形态,语域体现语篇体裁。语篇体裁就是“分阶段的、有目的导向的社会过程”thompson认为,语篇体裁就是语域加目的。研究语篇体裁的模式不同,定义不同,但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语篇体裁都是在halliday有关语境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本文将以halliday & hasan的语境理论、语域模型和martin等人的语篇体裁理论为主线,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体裁研究的发展过程以及视角差异。
二、hallliday对语篇体裁的观点和研究
张德禄田认为,“halliday没有专门研究语类。,’其实,在halliday建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尤其在语域模型中,“语篇体裁”作为一个概念,一直都有论述和研究,可以说halliday对语篇体裁的认识和研究是基于他的语境理论以及语域模型框架之下的。
(一)halliday的语境理论和语域模型
halliday在hjelmslev的语言符号系统基础上,认为语言系统具有层次性(stratification)。语言系统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语音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相邻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体现关系(realization)。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观来自于malinowski,他认为理解语篇不能够离开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但是malinowski对语境理论的发展只限于在特定语境中翻译具体语篇涉及到的问题。firth进一步发展了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更加抽象地将语境看成是语言的一个层次。他认为语境和语法、形态学、词汇、音系学和语音学一样都是语言分析的一部分,语言学家通过分析语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篇的含义。但是firth没有研究语域,他关注“限制性语言”(restrictedlanguage)。firth认为,“限制性语言”就是“用来约束经验或者行为的语场”,“限制性语言”具有自己的语法和词汇。他认为科学、技术、政治、商业、工业、体育、数学、气象学,特定的形式或者语篇体裁,或者与某个作者、特定语言功能相关的作品类型等都属于“限制性语言”。
受firth的影响,halliday把语境看成是语言的一个层面,关注语言形式和情景超语篇特征(extra-textual features)之间的关系。halliday把语言语境与语篇语域相结合,将malinowski和firth的语境理论向上提高了一层,建立起情景语境理论[81(497-498),见图1。
从图1可见,作为语篇的语言和作为系统的语言,以及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都是处于同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是示例关系(instantiation)。就像在语言层次中,语义层体现于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体现于音系层,音系层体现于语音层一样,语境是由语言体现(realize)的,语言作为系统体现了文化语境,作为语篇的语言体现了情景语境。
halliday借用了reid的语域(register)概念,在语境下研究语域。1964年,hallidaytn首次提出并阐述语域的三个参数:“语场”(field)、“语式”fmode)以及“风格”(style)。后来,halliday采用了spencer & gregory1967年在《语言学与文体》(linguistics and style)中的“基调”(tenor)替换了“风格”,正式确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决定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语式”和“基调”。halliday etal还区分了
语言变体的两种类型:方言和语域。他们认为,方言是根据不同使用者(user)而产生的变体,语域则是根据不同使用(use)而产生的变体。方言是一个人说了什么,取决于他是谁,而语域则是一个人在说什么,取决于在某一时刻他在做什么。hallidayt认为,区分开“方言”和“语域”就是找出并确定语言描述的有效范围。语域和方言根据精密度又可以细化为不同的变体,语篇体裁是语域的一种变化形式:文学语域可以分为诗歌语域和散文语域,它们每个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语篇体裁。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精密度刻度上,语域都可以形成一个连续体,它们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语言上常见而又有差异的变体。
胡壮麟认为,halliday从1964年开始从事语义和语境的关系的研究,到1978年趋于成熟。halliday在语境下研究语域,语域的三个变量决定了语篇的情景语境,语篇体裁是情景语境中的语篇类型(texttype)。halliday在以后的论述和论著中,一直坚持着这样的观点,并逐步建立起他的语域模型,见图2
(二)halliday对语篇体裁的认识和研究
hallidaytn~在语域下讨论语篇体裁。他认为,“语场”、“基调”和“语式”以尽可能简明的方法为了解语言使用信息提供有价值的框架。它们本身不是语言的种类或变体,它们是决定使用语言种类的情景语境特征,也就是决定了语域。他认为“语式”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也包括语言使用的功能,诸如:劝说、安慰、卖东西、控制、解释、以及“寒暄语”等等。语域对应于语言的情景语境,它的三个变量高度概括并描述了语境如何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而语篇体裁则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方法”(rhetoricalmode),如:叙述、教导、劝说、“寒暄语”和“语言采用的渠道”一起被涵盖在“语式”中
halliday在研究语篇特征(texture)以及语篇衔接 (cohesion)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篇体裁和语篇体裁结构(generic strueture)。halliday&hasan[17](324)认为有两个成分决定“语篇特征”。一个是句子内部的语篇结构:即把句子及其各部分用一种将语言和环境联系起来的方式组织起来;另外一个是语篇宏观结构,这种结构使得语篇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语篇出现,如:会话、叙述、抒情诗、商务信函等。halliday强调,语篇之所以区别于非语篇(non-text)就是因为它具有三个内在结构:语篇体裁结构、语篇结构和衔接。“语篇体裁结构”就是语篇作为其语篇体裁特点而具有的形式,“语篇体裁结构在语言系统之外,它是作为较高层次符号结构投射的语言。它不仅仅是文学语篇体裁的特性,在所有的篇章(包括最随意的即时会话)中都有一个语篇体裁结构。”
此时,halliday对语域理论下的语篇体裁的认识更加具体,具有明显的三个特点:
(1)halliday开始关注到语篇体裁结构和语篇体裁形式(genefie form),认为语篇体裁结构“可以看成归于语域概念的总体框架之下,语域就是跟语篇的情景语境相关的语义模式化”。比如诗歌语篇,尽管它很短,但它的语篇体裁形式为模型的模型化了的可变化性(patterned variability of patterns)种类提供了范围,这种范围涉及到这种类型的多种投射,这种在词汇语法或者音系学方面前景化(foregrounded)了的模型可能就是部分语篇或者整个语篇的特征,或者甚至是整个语篇种类或者语篇体裁类型的特征。
(2)halliday开始关注语篇体裁的符号性。他认为,“话语的各种体裁(包括文学语篇体裁)都具有某种文化中具备社会价值语篇的特定符号功能。语篇体裁对于意义的其他组成成分也有可能产生影响:特定的语篇体裁与特定的概念语义特征或者人际语义特征之间常常会有联系,例如祈祷文语篇体裁和语气系统的某种选择之间就存在着关系。语篇体裁范畴的标签在功能上通常是复杂的:‘歌谣’(ballad)这一概念蕴涵的不仅仅具有典型衔接模型的某种语篇结构,也涵盖了通过在及物性以及其他经验系统中非常常见的选择而表达出来的某种内容,也就是要确定的过程类型、人物分类以及主题分类与‘歌谣’语篇的情景角色之间的联系。”
(3)halliday开始关注语域理论下的语义配置(semantic configuration),他意识到语境中的语场、基调和语式不能够决定每一个具体句子中的语义选择,但是语境符号结构中的因素激发了语义系统中相对应的成分,在过程中产生了语义配置,也就是总体意义潜势中一系列常见的、前景化的选择,语义配置跟具体的语境类型有着典型的
系。
halliday认为,尽管如martin等人所做的那样,在语言系统中把语篇体裁和语域分为不同的层次可能对教学有帮助,但没有必要。在他看来(参见图1),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处于同一层次,文化语境就是情景语境处于系统(system)这一端,它们之间是示例关系。文化语境是语篇体裁的环境。他认为,语篇体裁是语域的一部分。如果从例示(instance)这端来看,语篇体裁就是语篇类型(text type),语篇与语篇之间存在不同;如果从系统(system)这端来看,语篇类型就变成了次系统(subsystem),那就是语域。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关系也是如此
三、hasan对语篇体裁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hasan是第一个对语篇体裁进行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我们认为,hasan研究语篇体裁是基于halliday的语境理论、语域模型以及“语篇体裁结构”等理论和观点。halliday认为,语域理论所做的就是理解支配这些变化的总体原则,什么样的语境因素决定了语言系统中什么样的选择。语域的概念就是一种预测形式:如果知道语境、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就可以预测将要出现的语言。halliday关于语域的预测功能对hasan研究语篇体裁也有很大影响。
hasan将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基调和语式称为“语境配置(contextual configuration,简称cc)”,她认为可以用具体值(values)来表示这些变量。作为一套可能性,它们的作用就是充当进入具体语境的一个进入点。hasan认为,语境配置(cc)可以确定语篇的结构成分:必要成分(obligatory elements)和可选成分(optional elements),也就是说语境配置(cc)的三个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语篇结构:(1)哪些成分必须出现;(2)哪些成分可能出现;(3)这些成分必须出现在什么地方;(4)这些成分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5)这些成分出现的频率。
hasan通过研究日常生活购物过程中店主向顾客“提供服务(service encounter)”研究“语篇体裁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简称gsp)”。她认为gsp确定了语篇体裁的必要成分、可选成分以及它们出现的顺序,特定的gsp由成套的必要成分决定。
hasan在halliday的情景语境理论下研究gsp,她认为cc不同值的配置就可以解释语篇结构问题,语篇体裁就是gsp和cc不同值的配置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hasant认为(1)语篇体裁是“特定语篇体裁的意义潜势(genre-specffic semantic potential)”的简略形式;(2)语篇体裁与cc有着逻辑关系,语篇体裁是cc的语言表达形式;(3)语篇体裁也可以根据精密度发生变化,但是对于属于特定语篇体裁的语篇而言,它的结构应该是特定gsp的可能体现;(4)属于同一语篇体裁的语篇结构可以发生变化,而必要成分及其位置不能变化,它们变化了语篇体裁就变化了
四、martin的语篇体裁理论以及
对语篇体裁的研究
martin研究语篇体裁、构建语篇体裁理论与他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分不开。1968年martin进入约克大学格兰登学院学习,从gregory那里接受halliday语言学理论,学习功能语法、语域理论和文体学。然而,halliday和gregory对语域理论的不同观点(见表1),也影响了martin后来对语域理论的理解和研究。martin在1975-1976年跟随gleason做学术研究工作,gleason的语篇分析理论对martin有很大启发,致使他后来把halliday以语法为基础的小句语义学上升到了超小句的大语篇语义学。martin对语篇体裁理论的深入研究始于1979年由halliday组织的“working conference 0n language in education”计划。在教学实践中,martin和joan rothery以及frances christie开始了对语篇体裁的研究。最初martin试图折衷hauiday和gregory不同的语域理论(见表1),建立一个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语境模型,他们把gregory的“功能基调”归属于语篇的“社会目的”(social purpose),把它看成是“语场”、“语式”和“基调”体现的变量。在mitchell、hasan以及labov&waletzky等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martin认为“功能基调”就是与语篇结构(martin称为“schematic structure”,图式结构,或纲要式结构)相关的合适的语境变量。后来martin把功能基调称为可变化的语篇体裁(variablegenre)以区别个人基调(也就是后来的“基调”),强化与语篇结构的联系。1982年martin在多伦多“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上,正式用术语“genre”表示“分阶段的(
(staged)、有目标的(purposeful)社会过程(socialprocess)”,建立了比语场、基调和语式更加深层次的抽象概念。至此,martin基本确立了语篇体裁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并把语篇体裁定义为“讲话人作为文化成员所从事的分阶段的、有目标导向的、有目的的活动”。通俗地说,语篇体裁就是“在使用语言完成任务时,事情是怎么样做成的”。
借助于hjelmslev关于语符学(glossematics)的理论,尤其是他对内涵符号系统(connotative semioticsystem)的论述,martin逐步建立起了语言与语境符号模型,见图3:
在martin的语境模型中,语篇体裁(文化语境)和语域(情景语境)是分层次的内涵符号,语篇体裁和语域属于社会符号系统,由语言实现。语言是语域的表达层面,语域是语篇体裁的表达层面。语域本身由语场、基调和语式组成,通过表达形式反映元功能的多样性,语篇体裁关注于由语场、基调和语式产生的作为与社会过程系统相关的意义整合。
在bakhtin关于“语篇体裁话语”理论以及意识形态的论述的基础上,martin 认为,在“语篇体裁”之上还有第四个交际层面,即“意识形态(ideology)”,见图4。根据maitin的解释,“意识形态”,概括性地说,就是“构成文化的编码意向系统”;从动态角度来说,就是“关注权力的再分配,也就是关注符号进化”。在这个系统中,作为符号资源的语篇体裁、语域和语言通过语言使用者不同的话语表现种族、阶层、性别、年龄等之间连续的调节和协商。至此,martin基本完成了他的语篇体裁理论,并在以后一系列的论著中建立了他的评价理论以及语篇语义学理论,从而拓展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张德禄把martin对语类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认识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提出语类的基本定义,探讨语类与语域的关系;语类模式化阶段(从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他关注模式化语境,给语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深入研究阶段(从2000年到2008年),他主要论述语境模式在实际语篇分析中的应用。我们认为martin研究语篇体裁、建立语篇体裁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martin的“语篇体裁理论”是以“malinowski-firth-halliday'’发展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境理论为基础,结合gregory,hielmslev和bakhtin等的理论和“悉尼学派”的“genre-based”教学实践建立起来的理论,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2)尽管martin等人认为halliday的语域理论不足以解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但是,他(们)一直认为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一直是他(们)理论研究的基础。matthiessent32]认为,“正如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境中的语言理论已经得到扩充一样,‘语域’也已经再语境化了(recontextualized)。这本身并不是说,语域已经变化了或者需要改变,只能够说,随着总体模型已经扩充,它的语境已经扩充,这样就可以在新的领域得出理论上的结果。”
(3)martin从类型学(typology)和拓扑学(topology)视角研究语篇体裁分类(genre agnation)。类型学分类着眼于研究语篇体裁类型的差异性,将语篇分成这样或者那样的语篇体裁类型;拓扑学分类则着眼于语篇体裁类型的相似性,从差异程度上关注语篇体裁类型的相同和差异。语篇体裁的类型学分析和拓扑学分析形成互补,在语篇体裁之间建立渐变群。
(4)martin援引了lemke的“元冗余”(metaredundancy)”理论研究语篇体裁在语言系统中的关系。martin认为“语域”是语言的模型(pattern),“语篇体裁”是语域的模型,“意识形态”是“语篇体裁”的模型,而这种性质的关系不适用于语言内部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5)martin用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说明语篇的局部模型(loca]pattern),用“超语篇体裁(macro-genre)”说明由多个语篇体裁组成的语篇。martin & rose认为“在超语篇体裁中(比如书和章节),语篇体裁之间彼此存在着相互依赖、延伸、说明、或者投射的关系”。
(6)以martin和他的同事为主体的“悉尼学派”研究语篇体裁从一开始就与他们的“genre-based”教学实践分不开。“genre-based”教学法在澳大利亚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广泛使用,它指导学生自上而下学习写作,从语篇体裁、到语域、到语言结构、到词汇,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掌握识别、解释和使用语言技巧,学生成绩已经取得了比预
效果超出两倍及以上的成效。以martin为代表的悉尼学派注重语篇体裁理论在读写教学中的应用,而读写教学中的实践也促进了悉尼学派语篇体裁研究的发展
(7)martin以及他的同事也研究了语篇体裁与文化的示例关系。martin & rose研究故事语篇体裁以及跟故事语篇体裁类似的次语篇体裁(叙述、逸事、例示、观察、阐述等),通过个案分析深入研究语篇体裁的结构、语言以及所映射的文化。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故事语篇体裁中还包含新闻故事语篇体裁和观察语篇体裁,这也体现了martin研究语篇体裁的类型学思想和拓扑学思想。
martin的语篇体裁理论对其他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产生很大影响。ventolat和eggins对语篇体裁的认识和研究都是在martin语篇体裁理论基础上进行的。ventola同意martin的观点,把语篇体裁和语域分开,将语言系统分为三个层次:语篇体裁、语域和语言(形式),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结构形式和结构特征。她对hasan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价,认为hasan的gsp是线性的,在框架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她在对“提供服务语篇体裁”(service encounter genre)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流程图(nowcha)”概念,把语篇体裁表达为动态潜势,从中可以得到一个图式结构。eggins也认同martin对语篇体裁的定义,认为语篇体裁就是语篇的“文化目的”。根据这些定义,她认为语篇体裁可以分为文学语篇体裁、流行小说语篇体裁、流行非小说语篇体裁以及教育类语篇体裁。在日常生活中语篇体裁类型则更多:买卖东西(“交易类语篇体裁”)、定约会等等。eggins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识别语篇的语篇体裁:(1)特定语境族(cluster)或者语域配置的共现;(2)语篇的阶段性或者图式结构;(3)语篇的实现模式。
五、结语
从halliday创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直就是发展中的语言学。martin一直认为这种发展是“evolution”而不是“revolution”,注重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halliday与martin对语篇体裁看法上的差别表面上看是对“语篇体裁”和“语域”两个概念或者术语理解上的差别。实际上,主要还是halliday和martin的不同语境观和语域观的差别,也就是他们对语言系统不同的语境理论和语域模型看法上的差别。halliday在语境下研究语域以及语域变量,侧重对语篇内部小句结构的研究;martin则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基础上,注重语篇以及语篇后的理解和研究。他根据教学实际,结合hjelmslev的语符理论和bakhtin的话语语篇体裁以及意识形态的观念,拓展了halliday的语言系统、语境模型和语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