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的建立与重视和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重视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国家、政府、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老年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与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c 91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2002706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1]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82年联合国维也纳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维也纳行动计划》对老龄化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5%。[3]按照联合国的规定,我国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2010年11月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且每年以800万人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4]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类的历史;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人类的明天。重视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国家、政府、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是要努力使所有的老年人在生活上得到保障、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尊重和关爱,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社会。[5]
一、 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
评价指标生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不同学科对生活质量有不同的定义。“生活质量”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j.k.calbrith于1958年提出的。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研究组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都与生活状况的体验有关。[6]我国学者周长城认为“生活质量就是环境提供给人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7]。
中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邬沧萍认为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在物质生活、身心健康、精神文化生活三个层面上对老年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评价相结合而做出的综合评价,生活质量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生命质量(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自身素质、享有的权益和权利、生活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及自然环境)。[8]
物质生活是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身心健康是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精神文化生活是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境界和需求层次。笔者尝试从以上三个层次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
首先,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程度有赖于良好的生活环境。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从满足需求的角度把人类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5个层次。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转向高一级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标志人类的进步和文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brundlant)在2002年马德里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指出:“就是在一些世界最发达的国家里,由于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人口、不同民族,预期寿命能相差到40岁之多”[9],“健康好坏的许多决定因素是在卫生体系之外的,如知识水平、清洁的环境、各种完善的服务、公平的社会、享有充分权力、良好的政府和人们对自己生活事务能行使自主权等”[9]。保持身心健康,享有较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必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来保证。生活环境常常不一定是生活质量的直接表现,但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和支持体系,特别像社会政策、家庭伦理、代际关系、社区环境等对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指老年人对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身心健康、享有的权利和权益以及家庭生活、社区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客观状况和主观感受所作的总体评价。老年人群体有许多特殊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方面都会老化和弱化,因此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的呵护;
老年人对生活环境、公共卫生和保健事业、医疗护理服务、生活照顾服务等方面有更大的需求,因此社会安全、社会风气、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对老年人而言至关重要;老年人对文娱体育健身和休闲旅游的需求也有特殊性;老年人的婚姻关系、代际关系、人际关系的需求都有群体自身的特点。
再次,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两者缺一不可。主观感受是指老年人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它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多重影响;环境、社区、邻里、家庭、收入等等都决定着生活质量,但这些客观指标不能充分揭示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在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时,首先要对老年人的生活做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在每个领域中再结合客观指标进行分别的主观满意度评价。主要内容有八个方面。1.老年人经济生活质量指标老年人经济生活质量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来评价。收入是指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及其来源;支出是指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经济收入的高低及其来源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感。拥有较高而稳定的经济收入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直接体现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而且比经济收入更能综合反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与消费结构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质量往往伴随着消费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变化而提高。2.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指标身体健康状况是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及心理状态。人们习惯把长寿作为健康的标志,实际上长寿不等于健康。在老年期和高龄期,由于个体衰老速度的差异,各种器官功能受损程度不同,个体健康状况差别很大,同样的寿命,质量会有很大差别。仅仅延长生命而不增加生活质量是没有意义的,健康、快乐、长寿才是追求的目标。同时,缩短老年人生命最后阶段的痛苦期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高龄老人对延长寿命并不十分关心,而更关心与自己的健康相关联的生活质量。健康长寿的预测因子包括保持良好的预防疾病的行为,乐观豁达的心态,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以及社会、家庭的关爱与支持等。[10]美国学者mcginnis的研究结果还显示,个人生活方式对死亡的影响占40%,改变个人行为方式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1]在老年期,那些具有上进心、参加健身锻炼、饮食平衡、良好心态的老年人具有较好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且老年人只要坚持这种良好行为,躯体功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3.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质量指标老年人退休后丧失了以前承担的社会角色,随着与社会生活的逐步疏远,收入降低,生活单调闭塞,必然引起老年人心理的强烈不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素质会逐渐弱化,表现出进取心差、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症状。这些心理状况比病痛更加折磨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便会导致老年性痴呆症等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质量也就成为整个老年人生活质量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娱乐生活质量不仅反映在文化教育水平、文化娱乐方面,还体现在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参与率、文化娱乐设施拥有率及对文化娱乐现状的满意度上。所以,可以从文盲率、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值及文化娱乐活动参与率、文化娱乐设施拥有率以及文化娱乐满意度等方面对生活质量进行测评。[12]4.老年人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指标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老年人对住房和居住环境利用得更多,居住环境状况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较青壮年更为强烈。居住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家居设施及周围环境。住房条件,可以从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房间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家居设施,主要从各种基础设施(包括自来水、煤气或天然气、厨房、厕所、洗澡设备、电话电视和其它电器等)的普及率方面考虑;周围环境可以从周围设施满足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应该就老年人对住房情况的满意度及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度等主观指标进行测评。5.老年人婚姻家庭生活质量指标老年人的婚姻与家庭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依托,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婚姻与家庭的状况如何,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老年夫妻亲密无间的和谐婚姻关系,
使老年人的身心得到调适,增进生命活力,减少生活、精神上的各种困扰,为老年人晚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离婚、分居和丧偶的老年人缺乏配偶的体贴、帮助和慰藉,晚年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婚姻状况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该从各种婚姻状况构成尤其是丧偶率方面进行测评。当然,同时还要辅之婚姻状况满意度这一主观指标。我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和空巢家庭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因此,老年家庭空巢率、独居率应该作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以考虑。6.老年人社会参与生活质量指标社会参与是“老有所为”的实现形式,其主要的两种方式是“再就业”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老年人多数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下来,闲居在家中,适当的社会参与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增进老年人的成就感,提高老年人自强自立自助的能力和生活满意度,进而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率以及社会参与满意度等也应在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体系中予以考虑。7.老年人接受照料生活质量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老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需要社会、家庭和社区的照顾和关怀。老年人照料包括四个方面: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尊重、提倡和鼓励老年人自立自助,充分发挥老年人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以家庭支助为基础,家庭的养老资源是老年人能够得到的最直接、最便利、最可靠的资源;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实践证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是最好的养老方式,社区对于保障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为实现健康的、积极的和成功的老龄化社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并不都是能够得到完全满足的,这就需要一个老年人的评定指标——接受照料满意度。8.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生活质量指标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决定其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相对降低,需要得到赡养、照料与帮助。社会生活和经济体制转轨使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一些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为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受到削弱,有的家庭把老人当成包袱和累赘。一些负有赡养义务的子女不愿意赡养老年人,干涉老年人婚姻,挤占老年人住房,甚至虐待、遗弃老年人,侵害老年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满意度以及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侵犯情况成为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老年人感到生活质量最差的莫过于受歧视、受虐待、受侵权,最宽慰的是受到尊重、有平等机会和自由选择的权利。老年人特别企盼对有关自己的事情拥有决定权、自主权。作为弱势群体,老年人对自身权力、自由选择、平等机会的追求是其他群体常常感受不到的。[13]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
零点公司2005年在全国包括京沪穗在内的7个大中城市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2 225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入户访问[14],2010年快乐老人报推出《中国老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显示,当前中国老年人有六个鲜明的特点。[15]1.平静满足,乐观期待未来平静满足是老年人当前的主要情绪,有8成老年人表示自己目前平静满足或积极乐观。778%的受访者满足于现状,并且有6成的受访者对个人未来经济状况变化持乐观态度。在幸福感方面,784%的受访者感觉幸福或比较幸福。2.个人经济状况和社会安全感影响老年人对现状的满足影响老年人总体生活满意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经济状况和社会安全感评价。个人经济状况评价和社会安全感评价分别是影响微观指数和宏观指数的首要因素,但是受访者对这两个因素的评价则比较低。3.大城市养老资源较充足,中小城市适于居住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老年人对于生活的宏观和微观满意度高一些。数据显示,大城市拥有更充足的养老资源,表现为老年人对社会保障、家庭生活满意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满意度高于中小城市;大城市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强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老年人对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物价变动承受能力的评价更高。成都、沈阳、西安、武汉的老年人态度则更积极,在居住环境上中小城市也表现得更好一些。数据显示,成都是最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城市,在居住环境、消费信心、生活便利性、社会安全感等
方面的表现甚至超过北京、上海等城市。这说明在关注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由于城市规模、性质等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问题。4.老年人“重子女、轻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性角色弱化在老龄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家庭代际重心已经发生转移,现代尽孝已经逐渐向社会意义转变。老年人和家人的交流频率不高,并且大部分老年人(915%)都或多或少会对子女给予经济支持,而且其中有四分之一(251%)的受访者认为压力较大。尽管如此,老年人对于子女孝顺程度的评价却比较高,略高于比较满意。说明老年人“重子女,轻自己”,对子女的压力比较理解,甘愿为子女牺牲。在对家庭付出的同时,老年人考虑问题也是围绕子女转。表现在对待养老问题、再婚问题上多会为子女考虑。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于第三方赡养老人的方式表示理解,在再婚问题上三成表示反对,其中三分之一是担心会给子女丢脸而反对再婚。老年人的家庭权威性角色弱化,主要表现在家庭话语权方面,能够征求老人意见并听取意见的晚辈仅占4成左右。同时也有数据说明老年人的家庭权威角色正在向社会性的角色转变,836%的老年人表示受周围人尊重的程度较高,同时他们对于社会的尊老爱老风气也比较肯定,分值超过3分(5分满分),接近于比较满意。5.自我养老信心不足,抑制型消费为主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死工资”,自我供养能力低,在经济上一般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通常依赖思想较为严重,缺乏自我养老意识,多数把希望寄托在社会或是家庭上。调查显示,对于受访者来说,在生活上目前帮助最大的是家人(564%),未来最应依靠的人也是家人(655%)。除了家人和自己以外,也有136%的人认为最应该依靠政府。经济上的信心不足,除了表现为对家人和政府的依赖,还决定了老年人的消费观仍然是抑制型消费为主,表现在34%的受访者基本上只买生活必需品。6.关注社会事务,但多为被动参与;生活内容单一,存在数字鸿沟数据显示,老年人除了对保障以及安全问题比较关注以外,对于下岗就业、环保、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也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说明在一线城市老年人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都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比较单一,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的状况比较严重。表现在85%的老年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看电视,618%的老年人的生活中家务劳动成为主要内容。说明老年人的休闲生活过分依赖媒体,被动接受多,对文化娱乐活动和公益活动参与得较少;也说明他们还缺乏休闲的心理准备和休闲技巧的储备,还不会享受闲暇。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比较明显,表现在老年人的家庭现代化设备的拥有率和使用率都比较低。除了电视以外,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的拥有率都不高,最高的手机拥有率是40%左右,但是会使用的比例不高。[6]
占人口10%的老年人群无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零点公司的调查可以发现老年人的生活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在肯定老年人的积极乐观心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给老年人创造更好的途径融入社会生活,提升老年人人际关系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从而推动老龄群体以及社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实现积极老龄化。
三、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对策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根本在于加强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又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从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为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奠定基础。我国现行的城市保障制度已显落后,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扩大覆盖面,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对已退休人员实行养老补偿办法,解决好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淡化国家行政干预作用。国家应实行“逐步转向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在继续鼓励老年人自养、家庭赡养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着手兴办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农村老年服务。2.加强对老年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老年人身体及精神发病率很高,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是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
措施。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专门的老年病研究与防治机构,大力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营养摄入,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疾病发展,降低常见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农村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扩大统筹范围,加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建立健全二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不断加大卫生下乡、卫生扶贫的力度,坚持全程健康教育和管理。3.大力发展社区助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老年人社区建设和服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但距老年人的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各地应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任务。2002年国家民政部、教育部、国家体改委等4个部委联合发文,提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本世纪初基本建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85%以上的街道兴办一所社区服务中心,一所老年公寓(托老所),一所残疾人救托所和一所以上的托幼机构。开展老年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创建以政府扶持、非政府机构承办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既要避免完全由政府包办,又要避免完全推向市场的倾向。同时,要建立一支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主、志愿服务者为辅的队伍,将老年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开展起来。4.关心和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既表现在物质上,更表现在精神上、感情上。老年人对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感情上的安慰,尤其是得到儿女们的体贴和关怀。所以,弘扬中华民族养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当前仍有现实意义。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养老的模式还是以家庭和社区结合为主。社区应针对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协会等老年社团组织,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健身和文化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活动场所,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敬老、爱老、助老的环境,政府部门要制定敬老优待政策,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年人所在的社区要定期走访、慰问老年人,使他们感到社会在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社会隔离感。 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逐步完善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险、服务保障、权益保障等在内的老年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与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参与文献
[1]united nations.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m].new york: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0 revision.2001.
[2]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m].new york: 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1982.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国新办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4-28].http://www.xinhuanet.cn.
[5]洪国栋,牟新渝.国际老年人年的主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j].中国社会保险.1999(9):30-31.
[6]世界卫生组织.身体状况:体检的应用和解释[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1998.
[7]周长城.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7.
[8]邬沧萍,穆光宗.中国人口的状况与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68.
[9]刘渝琳.养老质量测评——中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
[10]曾毅.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eb/ol].[2009-08-19].http:∥www.cpirc.org.cn.
[11]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a)[m].fy2001 congressional justification,2005:78.
[12]rowe j w, kahn r l.successful aging[m].new york:pantheon books,2004:102.
[13]王树新,高杏华.评价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指标及
原则[j].老龄问题研究,2002(9):22-28.
[14]零点调查公司,中脉科技集团.2005年中脉老年生活质量指数报告[eb/ol].[2005-10-19].http:∥news.sina.com.cn.
[15]快乐老年报.中国老年生活状态调整报告.[eb/ol].[2010-05-14].http:∥laoren.com/zglndc/sh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