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考核模式选择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课程考核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内容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参与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明确应用型课程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内容体系、构建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参与等推进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模式创新。
关键词: 社会需求; 公共管理; 考核;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3-0064-03
research on reform of the graduate examination mode about public management
guo bin1,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assessment mode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to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y. at present, the graduate course assessment of the public management exist some questions such as inaccurate target, incomprehensive content, single examining ways and unenergetic student participation. taking the social demand as a starting point, we need innovate the graduate examination mode about public management through the clear goal, perfect course assessment content, diversified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thods,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social demand; public management; assessment; reform
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深入,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已成为高校新时期的重要使命。高校人才培养中,课程考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育考核模式的定位“从根本上影响着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立足社会需求,探讨有效的公共管理类本科教育考核模式,推进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考核模式的构成及其重要性
考核是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的评价与检验,“是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措施”。教育考核模式是由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方法所构成的考核系统。在考核模式中,考核目标是关键因素,在整个考核模式构建中居主导地位。考核目标主要回答“为何考核”的问题。考核目标决定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界定考核目标是课程考核的基础,也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其次,考核内容体现着“考什么”的问题。考核内容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具体检验。考核内容的选择在引导学生学业行为的同时,对学生能力训练和技能养成也有一定影响。因此,立足时代需求和学科特点,合理规划考核内容在教育考核模式构建中也十分重要。最后,考核方式体现了“怎么考”的问题。考核方式主要反映了在考核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教师与学生是课程考核中两大主体。只有理顺教师与学生关系,实现两者的合作与互动才能保证考核功能得以实现。
可以看出,考核模式的建构是包括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方法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其任务艰巨,但考虑到考核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构建有效的考核模式对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反馈与检验,课程考核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学业课程考核能够引导学生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发展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其他学科相比,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学科,它对本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强。因此,立足其自身特点,构建有效的课程考核模式尤为重要。只有构建反映其特点的考核模式才能体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特点,才能有效推动公共管理本科人才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当代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的期望。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其中,课程考核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设计可以使学生找出自身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适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考核模式的探讨对高校自身发展而言同样十分重要。
(三)有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当前,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构筑人才培养新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本科层次的教育,培养既有较为扎实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殷切希望。鉴于此,构建有效的课程考核模式,引导学生发展社会所需的综合技能,对于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管理类本科教育考核中的问题
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据《2009中国人才发展报告》预计,“到2020年,党政人才需求量保持在625万人左右,……社会工作人才需求量为285万人,……公共文化人才需求量为510万人”。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课程考核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考核目标定位不准确
考核目标是人才考核和培养的核心因素。在当前公共管理课程考核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不是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生相关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只是关注对基本知识的灌输,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的闭卷考试来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定或简单区分,导致课程考核过程中时常出现“目标置换”问题,即将课程考核作为教育培养的目的,而不是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正是由于很多高校缺乏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特点及其社会需求的充分分析,才导致了考核目标定位不准确,考试环节中基础理论考察的比例较大,而对社会所需的实践性操作性能力考察较少,使得学生快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大打折扣。
(二)考核内容不全面
当前不少高校在公共管理课程考核中重认知轻能力的现象比较突出。考核中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的考核,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相对缺乏,导致学生仍沿袭高中时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依靠考前突击复习,背“重点”以获得考试通过,势必造成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高分低能”。这不仅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相违背,也为公共管理类学生迅速融入社会,满足社会对其的期望带来了挑战。
(三)考核方式不灵活
目前,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中考核方式单一问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重期末考核而轻过程考核。不少教师注重期末的学业考试,轻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平时课堂表现方面的考核,不仅束缚了教与学双方主动性的发挥,也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重闭卷式考核而轻应用性考核。与应用性考核相对,闭卷式考核程序简化,从前期准备到后期评分,教师精力投入较少。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进行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据笔者了解,部分教师多年期末考题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正是由于这种固化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公共管理类学生所应具备实践操作和创新运用能力得不到重视与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考核中主体关系错位
课程考核固然反映的是教师检查和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然而,考核功能的发挥却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在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中,考核内容和方式受制于教师意志的影响较大,学生在考核中一般处于次要地位,始终在教师“教”与“考”的指挥棒下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实际上,“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认识和自信心的建立,然后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并内化到学生身心的结果。”因此,以学生为本位,在考核中强化学生参与,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的考核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三、公共管理类本科教育考核模式的构建
课程考核关乎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有效的课程考核模式至关重要。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塑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的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在于满足社会需求。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反思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和考核是其必然选择。笔者曾对我校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过访谈,其中要求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应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占到64%。可见,构建应用型为导向的考核模式成为新时期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然而,应用型的课程考核不等同于纯技能型考核,因为本科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仍然需要重视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考察,这是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重要区别。另外,应用型的考核也不是单纯培养研究型的学术型人才。因此,应用型课程考核的目标在于强调将“重基础与强应用”密切结合。这就要求在课程考核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的特点,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实践应用性能力的考察,避免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不足,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二)以综合能力为基础,构建全面的内容考核体系
培养具有“重基础与强应用”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应努力将课程考核与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避免将考试内容仅仅停留于对书本知识的考察。以笔者所教的行政管理课程为例,除了关注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根据中国公共管理实践,将正在发生与正在讨论的热点事件,如李连杰壹基金成功转型、广东乌坎事件等引入对学生的课程考察中。考查内容的扩展,不仅有助于推进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鼓励学生时刻关注公共管理实践,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学习兴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考评方法,构建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管理类课程改革需要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因为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与锻炼的。因此,在现有终结性考核的基础上,应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考核效果的最佳化。二是重视将笔试、口试和操作相结合。不同的考试方法,考察的能力点不同,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也有差异。相对而言,笔试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口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心理素质等方面;而操作考试则是对学生动手和运用能力的考察。因此,应根据公共管理类课程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学生。比如在社会调查方法课中,笔者将平时的学生课堂考核,期中的开卷考察,期末的调研问卷设计与调查相结合,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巩固和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
(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课程考核
考核的效果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在社会需求对学生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强化学生的参与是提高考核质量的关键。让学生完全参与到自己主宰的考核中,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应付”为“主动参与”成为课程考核革新的重要内容。笔者曾在相关课程中尝试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优秀学生不仅可以免期中考试,同时有资格与教师一起参与期中考试的命题以及成绩的评定。通过上述举措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正是由于考核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孟瑾,褚幼莉.课程考核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5,(11).
[2]刘朝亚,王润孝,支希哲.以优化课程考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3]高亮.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李秀彩.技术应用型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4).
[5]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