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永恒的追求,在和谐语境中,健康具有深厚的美学涵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需要形塑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以求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和谐语境;健康;美学涵义
中图分类号:b834.3;b834.4文献标识码:a
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的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每一个人的健康又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坚实而厚重的基础,它直接关涉到每个人实现自由发展的深度与实现全面发展的广度。健康应该体现为一种整体的和谐观念,不仅表现为躯体生理机能正常和精神状态完满,而且还应该表现为身心互资互促,个体与群体互惠互益,人与自然互动互利的和谐统一的美好图景。在和谐语境中健康是否具有美学涵义?是否需要形塑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以谋求健康,体悟人生,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的社会理想?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和谐语境中健康的美学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任何对象和任何主体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作用形成和进入审美关系”1。因此,审美现象是审美主体和对象的有机结合,没有脱离审美主体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纯粹的审美对象,那种“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2116;也没有脱离审美对象的所谓纯粹的审美主体,“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3126。美是在人类实践中所获得的客观的社会属性,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31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它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导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关注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等等,从而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不仅能实现自然界的人化,而且能实现一切器官感觉和情感的人化,即赋予了人的躯体生理机能和心理情绪以“美感”。健康具有美学涵义不是无条件的,唯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健康才具有了美的客观属性,才能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才不会仅仅“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287,伴随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3126。唯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健康的审美活动才能真正实现灵魂的解放,从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最终达到真正的“自由与无限”4。
二、和谐语境中健康的美学特征:超越动物性机体限制的多元化社会需要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57。和谐语境中的健康作为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类活动应该是超越了动物性机体限制的多元化的社会性需要,这是和谐语境中健康的美学特征。“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357。因此动物的需要是一种直接的受到生理机能限制的肉体性的单一的需要,动物为生存而获取的对象都是粗糙的原始形态自然资料,这种茹毛饮血型的生存方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动物处于一种近乎完好或美好的状态,但是诚如黑格尔所言:“动物用一套局限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它的同样局限的需要”5;当然,动物为了维持一种“健康”状态也会生产,比如为自己或幼仔营造巢穴,但是这种生产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258,因而是直接受到其肉体需要支配的,只生产自身的片面的生产。
人谋取健康的活动虽然也受到自己机体的限制,但是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因而人能借助多元化的手段来超越这种局限。人谋取健康的活动不仅能够直接取材于自然界,而且人能够进行多元化的生产,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满足自己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之后还能
足更高层次的发展健全的需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了人谋取躯体健康活动的多元化;“处章华,游云梦,听九韶”,“琴棋书画诗酒花”,体现了人谋取心理健康活动的多元化。“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58。这种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生产,谋求健康的活动就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美的活动,也正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本质规定。
三、和谐语境中健康的美学诉求:身心互资互促的良性共进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念局限于躯体生理机能方面,健康就是无病,即身体各个器官发育正常,身体没有任何疾病,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在正常变异范围之内。这种传统的健康观根源于机械唯物主义,法国人拉?美特利认为,“人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6。这种机械论导向的健康观导致了一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仅仅基于生物科学知识的了解而把一切疾病归结于器质性的生理原因,“将人体视为机器来了解,将疾病视为使机器的构造和功能出现缺陷的来源,治疗疾病有如将机器修复,纯科学导向的观念往往将身与心分开看待,容易忽视了人的整体性”7,时代的进步推动了健康观念的发展和丰富,健康不再仅仅是器质性的,而且还是心理性的,精神性的,社会性的。世界人权宣言把健康界定为躯体生理机能正常和精神状态完满,19世纪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的“疾病是社会和文化失调现象”的论断已经不断地为医学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一再地证实。人是一种有意义,需要意义的动物。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这种意义就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合法理由。因此健康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躯体生理机能正常这些器质性因素方面,当然,“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吃喝性等也是人的真正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255。工业社会竞争和生活节奏的加剧导致了劳动的异化,“这种谋生的劳动是完全偶然的和非本质的,而不论他提供的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不是他的个人享受,是不是他的天然禀赋和精神目的的实现”2175;分工的精细化则导致了人的才能的片面化和单一化。这种身心分离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引导的不是健康,而是恰恰相反,不仅人的精神、心灵得不到升华,而且异化的劳动使得人们“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255。和谐语境中的健康应该是基于躯体生理机能正常和精神状态完满之上的一种身心互资互促的良性共进状态,健康的精神状态能引导健康的物质生活方式,促进躯体生理机能的优化;健康的物质生活方式能为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器质性基础,从而能有效地净化心灵,提升个人修为和人生境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导引下,能实现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克服工业时代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诸多弊端,从而能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最终实现身心互资互促的良性共进状态,赋予健康以深厚的美学涵义。和谐语境中健康的美学场景:人与自然互动互利的和谐统一图景
人类谋取健康的活动离不开自然界,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具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256。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们享用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因此,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谋取健康的活动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图景之中的,因而人类能否获得健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健康,都取决于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把握方面所体现的智慧和高度。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审美形态是“中和”,如《礼记?中庸》所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谓“中和”,其实就是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要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即天人合一。人类谋取健康的活动必然引发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这种开发和利用应该是有节制的,保护性的,可持续的,“畋不掩群,不去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洪烈?主术篇》)
。然而,人类的贪欲是永无止境的,“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要机敏的而且总是精打细算地屈从于非人的,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出来的欲望”2120,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鱼之鲜者,洞庭之鳙,东海之鲕”(《吕氏春秋?本味》),“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荀子?王霸》),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是无节制的,掠夺性的。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是以一种人类道德意义上的乱伦关系隐喻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发而导致的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乱伦关系。毫无疑问,市场经济的无节制的放任自流的发展极大地诱发了人类的贪欲,整个社会的市场化使得“当自然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意志却还提出要求”8,对这种超出“自然的需要”的欲望的人为塑造和强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逻辑。但是“让市场脱嵌好比拉伸一条橡皮筋,在增加市场自治的同时也增加了张力的程度,随着进一步的拉伸,或者橡皮筋崩断——社会解体,或者经济回复到更嵌入的状态”9。人类对自然界的毫无节制的、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即便是出于获取健康的目的,但最终也会背离健康的宗旨,因为人与自然互动互利的和谐统一图景才是和谐语境中健康的美学场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唯有实现人与自然互动互利、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现健康的美学涵义。
五、和谐语境中健康的美学目的:个体与群体互惠互益的和谐发展之完美状态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0。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诚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人类谋取健康的活动是在群体性的社会中进行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换来获取维持个体健康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而健康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每个人的健康观念以及谋取健康的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产生影响,并相互感染、相互转化,当然这种感染与转化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因此,健康以及谋取健康的活动就不再仅仅表现为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应该体现为一种个体与群体互惠互益的和谐发展的整体性关系和追求。一方面,维护自身健康既是每个人神圣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为自身的健康是他人健康和社会群体健康的外部条件,维护自身健康的权利应该契合于维护他人健康和社会群体健康的义务之中;另一方面,“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间也存在着相互的健康义务,个体主体为了他人也是为了自己自身的健康而必须对社会良性运行而尽健康义务,同时,社会主体必须以自身的良性运行向每个人提供健康的基本保证”12。因为在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加快进行的当代社会,个人健康更多的取决于个人无法控制的诸多因素,比如基因、环境、气候、自然灾害、社会心理等等。基于此,里根总统的医学伦理问题研究委员会认为:健康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个人健康与社会就业、预防早死、增加机会等因素息息相关,社会和群体有道德义务保证每个人平等地普遍地谋求和维护健康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最终实现健康的美学目的,即个体与群体互惠互益的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
六、和谐语境中健康的美学方式:形塑一种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
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表现和确证的一种最具本真性的存在方式,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因为唯有在审美活动中人才能在最完整的意义上自由地实现自己,从而充分感悟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尊严和价值。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同样是一种超越性的、自由的存在方式,通过这种健康的审美活动人才能完全地再现人类的本真性,诚如马克思所言:“一个成人不能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固有的性格不是以其纯真性又活跃在儿童的天性中吗?”1029。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无限释放了人的欲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供给
面上为人的欲望的满足提供了充足而便利的手段,因而“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列子?杨朱》),但这种无限追逐欲望满足的活动最终导致以物累形、心为形役,一味地满足感官享受必然会导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身尽府种,筋骨沉滞,血脉淤塞”(《吕氏春秋?情欲》);一旦被欲望征服,则会“自发地让自然本能支配自己,内在主动性及其他的形体上的任何痕迹都一起在消逝着”,进而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呆滞游移的眼神,淫荡地张开的嘴唇,窒息断续的声音,短促微弱的呼吸,肢体的颤抖,整个有气无力的身体,都不过是动物性的表现”14260,并最终导致人向物的世界沉沦。审美的健康活动方式首先必须克己节欲,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是故“圣人修节以止欲”,“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吕氏春秋?情欲》),“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墨子?节用中》),“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如此方能“充虚继气,强股肱,使耳目聪明”(《墨子?节用中》),“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刻意》),然后“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吕氏春秋?情欲》)。须以提升道德修为和人生境界为根基,中国人在提升道德修为方面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富润屋,德润身”(《礼记?大学》)。现代医学证明,很多身体疾病都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相互生发、相互感染而引起的,因此身心互资互促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提升道德修为能促进身体生理机能协调运转,进而健康长寿,“安燕而气不惰”,“食欲、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荀子?修身》)。审美的健康活动需要在提升道德修为的基础上提升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序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15,提升人生境界就需要对人生实现真正的了解和觉醒,惟其如此,审美的健康活动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58,“所谓乐者,岂必处处京台、章华,游云梦、沙丘,耳听《九韶》、《六莹》,口味煎熬芬芳,驰骋夷道,钓射鹔鹴之谓乐乎。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淮南洪烈?原道训》)。所谓“人得其得者”,就是指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一种彻底的展现和确证,这同样也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七、原生态生存方式: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辨析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和确证,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必然具有生成性和超越性的特征;人的存在方式的多元化和个人本质力量的异质化决定了健康活动方式的差异性和开放性,这就使得健康活动方式因时空格局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鲜明特征。时下我国流行的所谓原生态生存方式被普遍认可为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个人身心健康的活动方式。在现代人的语境中,所谓原生态其实就是没有被“文明”污染,没有被人为雕琢与“蒙昧”的代名词,这隐含着文明人一种特有的傲慢与偏见。国人对原生态生存方式的追逐已成痴迷狂热之势,从原生态文化、原生态音乐、原生态建筑、原生态舞蹈到原生态饮食方式,似乎唯有原生态生存方式才可以获取和维持个人的身心健康,唯有原生态生存方式才是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这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首先,作为一种健康活动方式,这种原生态生存方式所隐喻的正是一种浪漫主义的乡愁情结,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这种精神意义上的返乡正是要返回到人类的本源,重新找到人类的本真状态,即荷尔德林所讲的“返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16;马克思关于“儿童的天真”的隐喻其实也反应了他固有的乡愁情结。毋庸置疑,国人对原生态生存方式的追逐绝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从学理上分析,恩格斯所说的“实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必然性和自由的对立”1719,即人的存在的二重化与二元分裂是这种追逐的人类学本体论依据。商品经济的泛滥和整个社会的市场
化使得孟子笔下的“赤子之心”退化为庄子笔下的“机心”,诚如庄子所言“哀莫大于心死”(《庄子?田子方》)。身处市场社会中的国人对原生态生存方式的追逐所彰显的是对市场社会的反动和自然本真的亲近,是重建差异化、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秩序的由衷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原生态的健康活动具有足够的美学涵义。
其次,我们认为,不应该否认国人对原生态生存方式追逐的合法性,但是也不宜过分强调这种生存方式的有限意义;不能仅止于对原生态生存方式作一种浪漫主义的、富于诗情的抽象的肯定,并进而简单地、盲目地将其视为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这种原生态的生存方式所崇尚的人的本真状态不是马克思所讲的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不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不是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而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原始蒙昧状态。但是通过机械的否定而退回到原始状态,这是对“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188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漠视。“如果我们的自由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么我们的自由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1734即使这种健康活动方式能有效提升个人的身心健康,但对整个文明和世界的抽象的否定,向原始状态简单的倒退,绝不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共产主义绝不是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2112113。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应该是基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部运动这一坚实的历史基础之上。
再次,浪漫主义审视自我、观照世界的维度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马克思把浪漫主义比喻为“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即对原始状态的超越历史的抽象的肯定。人类谋取健康的活动方式归根究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不是抽象的超越历史的,而是实践的立足现实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1812。健康活动方式能否具有美学涵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美学涵义取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与这一伟大实践展开的深度和广度。诚如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唯有现存的活着的当代人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角。“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的空虚化之中,也是可笑的”19。狂热地追逐这种原生态的健康活动方式既是富于浪漫主义情怀的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把自己本能上的发育不全完全相反地说成道德上的十全十美”20;也是把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处于生成状态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虚无化的表现。当然,马克思认为古希腊文明“就某个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029,但是他对古希腊文明的憧憬和向往绝不是一种原生态意义上的机械的重演,更不是对现存社会的简单的完全的否定,而是在发生着的、实践着的人类全部历史进程中,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基础上,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更高发展层次的复归,“是向人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3120,诚如马克思所言,人类应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1029。
“人命自重,有贵千金”。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于健康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说:“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28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赋予健康以深厚的美学涵义,伴随这一伟大实践的深入进行,和谐语境中健康的美学涵义必将成为人类的共识,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健康活动方式终究会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最自由的存在方式,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追求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的人类历史进程中,重温席勒的名言绝不是一种矫情,更不是一种多余:“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144。
注释:
1这是费孝通先生在1990年其80寿辰聚会上提出的十六字箴言。请参看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6e463be90975f46527d3e1dc.html。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8.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05.
[6]拉美特利.人是机器[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0.
[7]谢博生.医学执业的人文基础[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3(3):1115.
[8]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 李常山,译;东林,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3.
[9]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6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12]郑本明.论健康的道德涵义[j].武陵学刊,1995(2):3034.
[13]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m].杨辉,张拓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26.
[1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
[15]冯友兰.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98.
[16]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57.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