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诗中抒发个人情怀的部分作品加以分析, 从人生的感悟、 爱情的炽热、 友谊的真挚等三方面阐述了唐帝王在其诗作中体现的超然物外的洒脱、 刻骨铭心的恋情、 君臣之间的深情厚谊, 展示了九五之尊的唐帝王少为人知的真情流露。
关键词: 唐帝王诗; 人生感悟; 爱情; 友谊
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3-0097-04
唐帝王诗作为唐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如气势磅礴的帝王气象, 华丽柔媚的宫廷特色, 风云变幻的政治色彩等等, 都反映了唐帝王九五之尊的至高无上。但帝王也是人, 人的情思是有共性的, 超脱于宫廷与政治之外的唐帝王, 有时候也会暂时放下王者的尊严, 而写出抒发普通人情怀, 与帝王气象不大相干的诗篇, 像人生的感悟, 爱情的炽热, 友谊的真挚, 都会在唐帝王诗中闪现, 情之深, 意之切, 读来令人动容。
一、 超然物外的洒脱
当诗的兴奋点离开家国兴亡、 政治搏杀和种种世俗关怀, 同为自然之子, 唐帝王会对人生有超然的感悟: “对此留馀想, 超然离俗尘。”[1]13 “摅怀俗尘外, 高眺白云中。” [1]14 “寥廓烟云表, 超然物外心。” [1]22 努力获得澹乎若深渊之静、 超然乎尘垢之外的心境。
唐太宗《望终南山》诗曰: “重峦俯渭水, 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 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 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 无劳访九仙。” [1]7 红日初升, 烟雾浮动, 诗人伫望良久, 错将荫翳蔽日的松林看成拉开的夜幕、 重峦叠嶂看成没有缺口的整体, 进入一种幻境, 以此受到大自然的熏陶, 获得恬静的心情。这样, 也就无须求访众仙了。又有一首《初晴落景》诗曰: “晚霞聊自怡, 初晴弥可喜。日晃百花色, 风动千林翠。池鱼跃不同, 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 知予物外志。” [1]8 既道出类似陶渊明诗句“山气日夕佳”、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之意, 又隐含谢灵运“虑澹物自轻, 意惬理无违。寄言慑生客, 试用此道推”等诗句之意。中间四句摄取日光花色、 风声林影、 游鱼飞鸟等几组镜头, 与谢灵运“林壑敛暝色, 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 蒲稗相因依”、 “鸟鸣识夜栖, 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 殊响俱清越”等名句所造之境相高下。全诗表明, 在“初晴落景”图的诱导下, 诗人逸怀浩气而超然乎尘垢之外。
唐玄宗李隆基《春台望》中“初莺一一鸣红树, 归雁双双去绿洲。太液池中下黄鹤, 昆明水上映牵牛。” [1]29 黄莺在殷红的树梢啼叫, 成双成对的雁儿飞向青草萋萋的绿洲, 轻盈的仙鹤翩翩飞落一池春水中, 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牵牛花儿, 好一派姹紫嫣红的春日美景, 能够欣赏这一美景, 必得有一颗悠闲自在的心, 是一个帝王操劳国事的间隙, 身心投入自然的忘我情怀。
李隆基还有一首《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三阳丽景早芳辰, 四序佳园物候新。梅花百树障去路, 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 鱼没都由怯岸人。” [1]33 也是描写春日美景, 这回视野扩展到了郊外, 梅花百树, 垂柳千条, 最妙的是后两句, 鸟儿因风吹动了树叶而受到惊吓飞了起来, 鱼儿因岸上有了行人而害怕得沉入水中, 一惊一怯, 生动地活画出鸟和鱼的逼真神态, 似有庄子体味鱼之乐的人与自然合一的超然境界。
李隆基的另一首《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洛阳芳树映天津, 灞岸垂杨窣地新。
直为经过行处乐, 不知虚度两京春。
去年馀闰今春早, 曙色和风着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 光辉并在长安道。
自从关路入秦川, 争道何人不戏鞭。
公子途中妨蹴鞠, 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 葱葱渐见新丰树。
远看骊岫入云霄, 预想汤池起烟雾。
烟雾氛氲水殿开, 暂拂香轮归去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 明年寒食更相陪。 [1]29
于行路途中, 芳树、 垂杨相伴下, 发出“直为经过行处乐, 不知虚度两京春”的人生感慨, 并不掩对“公子途中妨蹴鞠, 佳人马上废秋千”的百姓生活的向往, 更有着“暂拂香轮归去来”的潇洒自如, 完全没有帝王的派头, 简直就是一个想要归隐入道的方外之人。
二、 刻骨铭心的恋情
帝王后宫佳丽三千, 对男女之情似乎很淡薄, 但从唐帝王的诗作中却可以看出, 他们
有对真情的体验, 也有对恋人刻骨思念的表露, 如李隆基《题梅妃画真》:
忆昔娇妃在紫宸, 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 争奈娇波不顾人。 [1]41
梅妃江采苹性情婉丽, 能文善诗, 开元初年由高力士选入宫中, 为玄宗所宠爱。后杨贵妃得宠, 梅妃被逼迁上阳宫, 玄宗时常想念她, 曾命赐一斛珠, 梅妃不受, 并谢以诗词《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描, 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1]64 词意凄婉, 玄宗命乐府谱入管弦, 名为“一斛珠”。可见玄宗和梅妃的感情深厚。后安禄山兵变, 梅妃死于乱中。据无名氏《梅妃传》: “有宦者进其画真, 上言似甚, 但不活耳。诗题于上。” [2]658 诗中前两句写了梅妃昔日在后宫时的情景, 写江采苹不施浓妆, 有自然之美。第三句写画像与梅妃的神态是多么的相像, 最后一句转折, 深深叹息: 怎奈那娇艳的目光不再看我了。那种睹画思人, 恨不能再想见的真情令人感动。
相比之下,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更为细致缠绵, 流传下来的有一首《幸蜀回居南内梦中见妃子于蓬山太真院作诗遗之使焚于马嵬坡下》: “风急云惊雨不成, 觉来仙梦甚分明。当时苦恨银屏影, 遮隔仙姬只听声。” [3]368 日有所思才会夜有所梦, 玄宗对贵妃思念万分, 但苦于生死永隔不得相见, 只有在梦中相会, 可相思之情未及诉说已经惊醒, 梦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遗憾的是在梦中也只是看到杨贵妃银屏遮挡的身影, 隔着众多仙女听到贵妃的声音而已。 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1]59
《如意娘》是一首闺怨诗。这首诗写得真切感人, 所抒发的心中积郁和深情厚意, 真是达到了缠绵徘恻、 凄人肝脾的程度。诗中所说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 不仅心绪不宁, 甚至引起视觉模糊, 竟把红色看成绿色。“看朱”典故出自梁王僧仁《夜愁示诸宾》中, “谁知心眼乱, 看朱忽成碧”。神思纷乱如此, 玉体又如何呢?接着便写出了消瘦得憔悴萎靡, 困顿难支。即使这样, 爱情的火焰仍在心中燃烧, 所以思念的泪水都浸透了身穿的红裙, 箱子里被泪水染得斑斑点点的裙子可以作证。苦思悲深真可谓“柔情衷肠一寸断, 装满怨情千万缕”。通过此诗我们看到作为女皇的武则天也曾有过爱情的渴求, 相思的痛苦和忧郁的情怀。诗歌离不开性情, 应该是诗人的人格、 品性、 才调、 志趣、 情感等的反映; 但由于受南朝性情渐隐, 声色大开的影响, 唐初作品难睹性情; 而《如意娘》一首却表露了作者自己的情感、 经历、 个性, 抒写的完全是个人情怀, 因爱情而意乱情迷, 为相思而伤心憔悴, 将爱情的表白、 情感的煎熬表现得鲜明而强烈, 这在初唐文学中是不多见的。
还有唐高宗的《七夕宴悬圃二首》:
羽盖飞天汉, 凤驾越层峦。
俱叹三秋阻, 共叙一宵欢。
璜亏夜月落, 靥碎晓星残。
谁能重操杼, 纤手濯清澜。
霓裳转云路, 凤驾俨天潢。
亏星凋夜靥, 残月落朝璜。
促欢今夕促, 长离别后长。
轻梭聊驻织, 掩泪独悲伤。 [1]21
诗中以民间牛郎织女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传说为题材, 对两个相爱的恋人一年难得一次的聚会深表同情和感叹, “俱叹三秋阻, 共叙一宵欢” , “促欢今夕促, 长离别后长”, 以人王帝主之尊贵身份能体验男女间的离愁别恨实属不易, 这可能也与唐高宗李治英雄气少、 儿女情长的性格有关系。诗的结尾竟至“轻梭聊驻织, 掩泪独悲伤”, 从女方的角度写出了恋人离散后的伤感, 诗的风格哀婉动人, 令人不敢相信是出自拥有后宫三千粉黛的皇帝之手。
三、 君臣之间的深情厚谊
唐代君臣唱和诗有很多, 帝王诗中也不乏这样的诗篇, 多是应酬之作, 平淡乏味, 但也有个别融入帝王真实感情的作品却写得感人至深, 如以下两首:
望送魏征葬 李世民
阊阖总金鞍, 上林移玉辇。
野郊怆新别, 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 愁云随盖转。
哀笳时断续, 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 浪浪泪空泫。
无复昔时人, 芳春共谁遣。 [1]13
吊白居易 唐宣宗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
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1]49
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之谊可谓千古卓绝, 太宗以魏征为正己之镜, 对他的意见多虚心采纳; 而魏征也因为太宗如此信任, 而屡屡犯颜直谏, 前后陈谏二百余事。魏征死后, 唐太宗感慨地说: “以铜为鉴, 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 内防已过。今魏征逝, 一鉴亡矣!” [4]3880 太宗伤心不已, 罢朝五日, 表示哀悼, 并在凌烟阁观绘制画像, 赋诗缅怀。诗中写太宗亲自为之送葬, 只觉日月无光, 愁云惨淡, 不禁泪下如雨, 知己不在, 美好的春光又有谁来共享?此种真情流露怎不让人动容!诗人的悲哀之情同“日”、 “云”、 “笳”、 “旌”交织在一起, 并分别用“惨”、 “愁”、 “哀”、 “悲”来修饰, 这就更加重了物象的感情色彩, 然后从这些物象中渗透出诗人对死者的沉痛悼念, 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末尾更以情作结, 显得情致幽远绵长。
与太宗、 魏征的知己之交不同, 宣宗和白居易是慕名之神交。宣宗很能破除陈规选拔人才, 他即位不久, 便宣召白居易进京为相。他仰慕贤才, 思贤若渴, 为国筹思已久, 可是迟了, 此时大诗人白居易已谢世数月了。白居易为宪宗所用却有始无终, 后得敬宗看重又以年老被弃。如果白居易晚生二十年, 得遇宣宗, 岂不能遂其兼济天下之志, 何至于醉卧香山独善终老。宣宗十分伤感, 深以自己未能与声名已满行人耳的诗人一面为憾, 只能读着他的诗篇, 听着他的诗名, 黯然落泪。而这首吊唁之作又写得很灵动巧妙, 尤其中间两联, 对仗工整, 缀以白居易的名“居易”和字“乐天”及两首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将这位唐代伟大诗人的品格和成就生动展现, 结尾“一度思卿一怆然”也同太宗的《望送魏征葬》一样, 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深深思念和痛悼之情。
另外, 唐太宗的《饯中书侍郎来济》也满溢着真情, 尤其最后两句“深悲黄鹤孤舟远, 独叹青山别路长。聊将分袂沾巾泪, 还用持添离席觞” [1]18, 悲叹侍郎即将登舟远走, 路远不知何时再相见, 不禁泪沾衣襟, 只有再斟满一杯离别的酒, 再送上一程。这样动人的场景, 这样真挚的感情, 丝毫没有帝王高高在上的威严, 尽含着与常人之间一样的深厚友谊之情, 读之令人动情。
唐太宗还有一首《赐萧瑀》也很有名: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1]19
诗中既赞扬了萧瑀作为臣子的忠贞不二, 又非常亲近地勉励其要宽以待人, 关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臣下萧瑀是何等的了解, 对其忠贞的评价与其说是一个皇帝对臣子的品评, 还不如说是作为一个知己对他人格的认可; 对他的仁义期望更是一个知心的密友的一针见血的忠告。二人超出君臣身份的真挚友情尽现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
唐玄宗也有一首很感人的送臣子告老还乡的诗《送贺知章归四明》:
遗荣期入道, 辞老竟抽簪。 , 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 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 群僚怅别深。 [1]31
贺知章少年时期就以文词知名于世, 李亨为太子时, 迁太子宾客, 授秘书监, 这时期, 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获得了相当高的地位, 成为深受玄宗爱重的文臣之一。天宝二年(公元734年)底, 八十四岁高龄的贺知章身染重病, 从梦境中顿悟, 产生了返乡入道的念头, 接着上表给玄宗, 提出了这个请求。经过反复考虑, 玄宗批准了老诗人的申请。贺知章提出把自己的越州旧宅改为庙宇, 请玄宗赐名“千秋观”, 作为返里后的栖息之所, 玄宗点头答应; 他还要求把周宫湖改为放生池, 玄宗便赐他镜湖、 剡川一曲。不仅如此, 考虑到他回乡后的生活问题, 玄宗还特意把他的儿子贺曾子由点设郎提拔为会稽郡司马, 以便照顾侍养年迈的父亲。 [5]102贺知章返乡之日, 玄宗下诏在长安城东门外搭起帐篷, 举办了盛大的送别酒筵, 席上玄宗赋诗送别, “岂不惜贤达, 其如高尚心”, 体现出玄宗对贺知章选择的尊重, 这份情已超出了君臣之义, 是一种尊敬与爱戴下的深厚友谊。
帝王给人的印象总是高高在上, 威仪天下, 但当我们通过他们的诗作, 拨开他们头上的帝王光环,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和普通人一样的真情流露。唐帝王统治的时代正是诗歌的巅峰时期,
由于唐帝王特殊的地位, 他们这些寄托了真情的作品对于当时诗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唐太宗、 唐玄宗和武则天, 影响了一代诗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清)彭定求, 沈三曾, 杨中讷. 全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2] 无名氏. 梅妃传[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 王重民, 孙望, 童养年辑录?全唐诗外编[m].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4] (宋)欧阳修.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5] 武原. 帝王诗词名作漫话[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imperial aura personal feelings: a study of tang emperor poetry
peng xialing
(school of music and media,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ang emperor poems expressing personal feelings from the aspects of life, warms love, and sincere friendship.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oems reflect the emperors'' natural, true, and deep love for their lovers, and the profou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emperors and court officials.
keywords: tang emperors poems; life; love; friend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