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民间故事《叶限》为切入点, 结合当代壮族的民间文学与民俗事象, 解读民间文学的“神人”、 “神物”等形象。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 “神人”与“神物”等形象是崇拜对象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神思”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感和想象力的艺术思维, 交融着民间信仰的神秘力量。它对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叶限》; 神人; 神物; 神思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3-0101-04
《叶限》在中国甚至世界民间故事史上, 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被《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篇所记载, 被认为是世界性“灰姑娘”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刘守华的《中国民间故事史》采纳了蓝鸿恩的观点, 认为它是一则唐代流行的壮族故事。还提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流传的《达稼达仑》, ①在形态上同《叶限》十分接近, 实为一脉相承。[1] 255有学者认为, 壮族地区流传的《达稼姑娘》[2]164-166与《笋姑娘》[2]182-187两篇作品的情节合起来, 相当《达稼达仑》[2] 406, 《达稼姑娘》、 《笋姑娘》与《达稼达仑》等作品可看作是《叶限》故事的新形态。
《叶限》中提到的“吴洞”所属的地方, 有学者说是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扶绥县。[1]254学者农学冠则引史学家白耀天考证, 认为“吴洞”在今崇左县“濑湍乡以南罗白乡以北地区”。 [3]故事所属的地点“吴洞”, 不管是扶绥县还是崇左县都属广西的左江流域。
《叶限》讲叶限养有一“赤鬐金目”之鱼, 这鱼与她心有灵犀, “鱼已长丈余”时, 被后母杀死。叶限得知时, 伤心不已。“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慰女曰: ‘尔无哭, 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 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 当随尔也。’女用其言, 金玑玉食, 随欲而具。”叶限参加洞节, 并因为“遗一只履”, 陀汗国购买了它, 后来, 叶限“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当上了陀汗国的“上妇”。 “王贪求, 祈于鱼骨, 宝玉无限, 逾年, 不复应。”②作品中 “神”的因素涉及到作品中的“神人”(被发粗衣之人)、 “神物”(善解人意的鱼与有求必应的鱼骨)、 “神思”(作品的出神入化、 沟通信仰的特性)。
民间文学是充满神性与灵性的口头艺术。神性的信仰蕴育着民间艺术的灵性之光, 民间艺术的灵性与神性信仰往往融汇贯通, 集中体现在口头艺术之中。由于信仰与艺术的混融, 使得民间文学作品耐人寻味。民间故事, 通常与民间的“神”有密切的联系, 若不理解其中的“神”及“神思”, 对民间作品的解读与欣赏就不能深入。
本文以《叶限》这著名的民间故事为切入点, 结合当代壮族活态的民间文学与民俗事象(主要以“吴洞”的可能所在地扶绥的壮族民间作品与民俗为例), 分析民间文学中的神人、 神物等因素。“神思”是指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灵感、 想象等特性, 它对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还结合民间信仰、 讲述者的艺术才华等因素去理解民间文学的“神思”内涵。
一、 民间文学的“神人”形象与神灵崇拜
“神人”指具有人的特征, 又具有神奇力量的神。壮族崇拜的神祇多种多样, 除了供奉其它民族传入的神灵(如观音、 菩萨、 玉皇大帝等), 还祭拜本民族创立的布洛陀(创世神)、 布伯(雷神)、 花婆(生殖神)、 莫一大王(民族英雄)等神祇。在遇到生老病死、 天灾人祸时, 民间信仰使民众心灵得到极大的慰藉与坚定的信仰支撑。民间文学中的主人公遇到了困难, 就让“神人”出场来予以帮助。
以扶绥县流传的壮族民间文学为例, 《岜来山》、 《楼梯山》、 《铜鼓山壁画的传说》、 《赶山鞭》、 《岜仙岩的传说》等作品中的“神人”仍延续着《叶限》中“被发粗衣, 从天而降”之人的形象。
《岜来山》[2]7-9是关于扶绥县某地花山崖壁画(岜来山)的传说。哥哥对弟弟(怜儿)不好, 嫂子更是心肠狠毒。一天, 怜儿上山砍柴时, 跌入一个大岩洞里, 醒来时得到一个老翁的帮助(老翁送他一个宝盆), 他过上了好日子。贪心的哥哥与嫂嫂知道后, 也上山去寻宝盆, 结果跌进了深潭, 变成两条斑鱼(壮语为“巴来”), 因此人们把这座山称为“岜来山”。 《楼梯山》[2]11-15讲左江边的一座高山有很多级石阶, 当地人称它为“楼梯山”。村庄里有一对相
为命的兄妹, 一天, 哥哥上山打柴, 从山上跌下来, 伤得不轻。妹妹为此要修一条石梯, 好让哥哥打柴不再受苦。她的行动得到了一群仙女的帮助, 因此, 梦想成真, 一条金光闪闪的石阶梯从山脚一直通到山顶。《铜鼓山壁画的传说》[2]20-25述说以前有一条妖蛇糟蹋铜鼓山下的村庄。村里某寡妇生下的一个玉珠里跳出一个童子, 人称之为珠子。珠子为降服妖蛇, 日夜苦练武艺。一天, 一个老爷爷出现在他面前, 把武艺授给他, 后来又得到七个仙人(其中一个即是老爷爷)的帮助, 最终把妖蛇杀死了。铜鼓山上敲锣打鼓的壁画, 就是当年仙人欢送珠子去智斗妖蛇, 为民除害的化身。《赶山鞭》[2]56-59讲忠州一带(今扶绥东门镇一带)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山。一个叫官多爷的猎人把一只果子狸打伤了, 追上去时, 果子狸变成了一个姑娘(山神的女儿), 她诉说自己父亲(山神)被玉帝压在大山下, 已饿得有气无力。官多爷好心相助, 山神回赠一条赶山鞭作为报答之恩。《岜仙岩的传说》[2]68-70与扶绥东门镇的岜仙洞有关。一个叫骆仁的后生为百姓行医, 由于他医德高尚, 在岜仙洞里住着的仙人想招他为仙婿。骆仁只恋人间不羡仙, 才失去了成仙的良机。
以上作品中都有一个“神人”给予人们帮助。《岜来山》的 “老翁”送给怜儿一个宝盆; 《楼梯山》里妹妹得到了“仙女”的帮助; 《铜鼓山壁画的传说》里, 珠子的高强武艺是“仙人”传授给他的; 《赶山鞭》的“山神”送给官多爷一条可赶山的赶山鞭; 《岜仙岩的传说》叙说“仙人”想招骆仁为仙婿。不管是“老翁”、 “仙女”、 “山神”还是“仙人”, 都是扶绥壮族民众所信仰的神灵。民间口头作品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紧密相关, 如对岜仙洞的朝拜活动, 在今天仍非常盛行。在2009年农历9月19日, 扶绥县东门镇岜仙观音诞日活动中, 有仙婆唱颂洞里的观音等神灵, 祈求平安幸福。此日还有山歌对唱等活动, 极为热闹。 笔者观看了《东门镇岜仙观音诞日活动》的网上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4s-y42ujjo/, 登陆时间: 2011年4月6日20:00), 并向朋友农时敏求证了有关内容。在观音诞日那天, 几个村的民众一起凑钱请仙婆为观音作法事, 并举行山歌对唱、 占卜等民俗活动。农时敏为扶绥县东门镇人, 1975年生,今在东莞理工学院工作。间文学的“神物”形象与动物崇拜
壮族民众不仅崇拜以人为主要特征的神灵, 而且盛行动物崇拜。“神物”是指具有动物特征的神灵。《叶限》里的神鱼(鱼骨)对叶限有求必应地予以帮助, 反映了壮族民众的鱼崇拜心理。中外很多民族曾崇拜鱼, 闻一多认为鱼是蕃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 鱼崇拜体现了人们生殖崇拜的观念。[4] 114 “一个有趣的事实, 是以鱼为象征的观念, 不限于中国人, 现在的许多野蛮民族 闻一多采用“野蛮民族”的说法是限于当时的学术环境, 现在随着文化相对论的观点的盛行, 学术界不再作如此的称谓。都有着同样的观念, 而古代埃及西部亚洲以及希腊等民族亦然。崇拜鱼神的风俗, 在西部亚洲, 尤其普遍, 他们以为鱼和神的生殖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今闪族人还以鱼为男性器官的象征, 他们常佩的厌胜物, 有一种用神鱼作装饰的波伊欧式的(boeotian)尖底瓶, 这神鱼便是他们媒神赫米斯(hermes)的象征” 。[4]115
壮族民间吃鱼生的习俗 据农时敏介绍, 其家乡人爱做鱼生吃, 尤其是在中秋节, 鱼生和月饼、 自制米粉是桌上必备品。可能是壮族古代鱼崇拜与生殖崇拜习俗的遗留。生食肉类与生殖崇拜的关系, 可从“吃人肉”的原始风俗说起。“在壮族先民的思维中, 肉团具有一定生殖力。于是, 他们出于增强自身生殖力、 使部落繁衍昌盛的愿望才衍生出吃女性(母亲)之肉的习俗, 后又在此基础上衍变为吃人肉的习俗。”[5]370壮族广泛流传的《东林郎的故事》反映了这古俗。“远古的时候, 壮族先民有人吃人的习俗, 即使是父母死了, 后辈也要把他们的尸体吃掉, 有时兄弟之间相杀死伤的, 也被大家吃掉。后来, 有一位名叫东林郎的, 自小心地善良, 孝顺爹娘。母亲死时, 他不忍吃母尸, 悲伤哭泣。”[6] 从万震的《南州异物志》的记载中可知, 这种吃人的古俗在三国时期还很盛行。它提到在广西贵港(古称乌浒), “有单迥辈者, 辄出击之, 利得人食之, 不贪其财货, 并以肉为肴俎, 以食长老。……春月方田, 尤好
出索人。贪得之, 以祭田神也。”[5]371廖明君认为这种野蛮的习俗“仍保存着远古食人习俗的核心——借助于人肉的生殖力来使老者延年益寿。”“春耕之时, 用人肉以祭田神, 也同样是企盼以人肉的生殖力使谷物丰收。[5]371
生吃人肉或以人肉祭祀可增强人或植物的生殖力, 由此推之, 生吃鱼肉自然也如此。只不过今天人们吃鱼生时, 对鱼的崇拜心理是不自觉的。
很多壮族民间文学作品都反映出对动物的崇拜心理, 如扶绥县的《金鸡山奇葩》、 《印天池的传说》、 《玉屏白鸡》、 《蟾蜍王》、 《三月三 龙拜山》和《还衣洞》等, 都有神奇的动物对主人公给予帮助。
《金鸡山奇葩》[2]52-55讲一个叫秋香的姑娘父母早亡, 她与义父一起为民治病。义父得了疮患, 临终前告知秋香, 金鸡山的金鸡洞里有只金鸡, 它的羽毛可给病人治病。秋香上山找金鸡洞和金鸡, 并为老百姓治好了毒疮, 但她与金鸡娘娘在一阵狂风之后变成了石头。《印天池的传说》[2]83-85叙述扶绥县东门镇板包村的一个村庄, 有几户人家要把山顶上的一个牛窝水挖成大池塘(即印天池), 玉帝受到感动, 让水仙女施法术使池水满盈盈。村民在池塘里养鱼, 用池水灌溉田地。一财主眼红了, 把印天池占为己有。一次, 财主坐船到池中, 船被鲤鱼精(由水仙女变成)掀翻, 财主和他的帮手被活活淹死。从此, 印天池又恢复了碧水蓝天的美景, 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玉屏白鸡》[2]109-111讲扶绥县昌平乡新弯村的渡口处, 有一座石山崖壁上还印着一只白鸡影像。相传以前玉屏村附近的人家受乌龙的干扰, 饱受洪水的灾难。守在王母娘娘身边的白鸡私自下凡为民降龙除害。乌龙被降服后, 龙王要王母娘娘捉拿白鸡。王母娘娘把白鸡封死在石崖洞中, 崖壁上现出白鸡的影子, 人们把这崖壁叫玉屏白鸡。《蟾蜍王》[2]149-153说一个壮家妇女生了一个蟾蜍儿(长大后人称蟾蜍王), 他十七岁时, 国家受外敌入侵, 皇帝贴榜招贤, 说谁能打退敌人, 就招他为附马。蟾蜍王去揭榜并打退了敌人。蟾蜍王得以和公主成亲, 并变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三月三 龙拜山》[2]167-169叙述壮乡有个叫黎体实的老汉养了一条小白花蛇, 蛇越长越大, 变成了一条青龙袅袅升空。老汉死后, 青龙紧贴老汉的脸给其吊丧, 将蛇皮变成了一付金灿灿的棺材给老汉入殓下葬。每年三月三, 天空都刮起龙卷风, 大青龙给老汉扫墓, 于是有了“三月三, 龙拜山”的说法。《还衣洞》[2]90-92里, 有个叫蔓妹的勒俏(壮语, 指女青年)在歌节快要到时, 没钱买新衣裳, 一只金猫儿把蔓妹带进一个山洞里, 她得到很多漂亮的衣服。她领来很多穷姐妹, 把新衣服穿上, 在歌节后又还回洞里。
《金鸡山奇葩》中的金鸡、 《印天池的传说》的鲤鱼精、 《玉屏白鸡》的白鸡、 《蟾蜍王》的蟾蜍、 《三月三 龙拜山》的蛇(青龙), 以及《还衣洞》的金猫, 都具神奇力量, 体现了壮族民众对动物的崇拜心理。直到今天, 壮族民众还对很多动物当作神物敬仰。如《金鸡山奇葩》中的金鸡被当作金鸡娘娘供奉。金鸡岩景区位于扶绥县城西北角1公里的笔架山腰, 属明代遗址。主洞面积40多平方米, 高4米、 内设有金鸡娘娘、 班氏夫人、 花公、 花婆、 花木兰等塑像。朝江的洞口左下方有清人邓宅镌书的“鸡岩帆影”, 左侧有伏波亭, 右侧有伏波将军塑像。沿江岸有103级石阶通往洞口。洞口四周林木掩映, 与清澈碧透的左江河构成一幅秀丽幽雅的画图。 来源于博雅旅游网, 网址:http://cn.bytravel.cn/art/fsj/fsjjy/, 登陆时间: 2011年4月6日20:03。笔者从网上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zndiwmja=.html, 登陆时间: 2011年4月6日20:08。看到, 近年春节期间有大批民众到那里游玩, 对金鸡娘娘的膜拜者当不在少数。 文学的“神思”
《叶限》尽管用文言记录, 但读来仍通俗易懂, 情节环环相扣。直到今天, 类似的故事还代代口耳相传。但要进一步理解民间作品, 除了理解作品中涉及的“神人”、 “神物”外, 还要理解 “神思”。“神思”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感和想象力的艺术思维, 交融着民间信仰的神秘力量。丰富的民俗与信仰内涵是民间作品中“神人”和“神物”存在的土壤, 讲述者的智慧是沟通信仰与艺术的重要途径。
① 据农时敏口述。
② 本人家乡在广西苍梧县, 爷爷名叫林创全
, 农民, 读过几年的蒙馆, 认得一些字。他博闻强记, 特别擅长在家人团圆时讲故事, 通过故事启发后人知书识礼, 在家族中德高望重。民间作品的神性与民间信仰有密切关系。在前面的分析中, 《叶限》等作品中的“神人”、 “神物”与壮族的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尽管民俗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看电视取代了听故事, 电器取暖取代在炉灶烤火聊天, 成群结队出外打工也替代了互助式农活劳作。但民间信仰因其不可取代性而长久存在。
当今扶绥县很多壮族民众仍怀有狂热的民间信仰, 如不惜花时间、 精力和钱财对仙婆加以追捧。笔者一朋友从广东开新车回家, 他的母亲请仙婆为新车做了一个晚上的巫术活动——如绕着新车唱颂祈祷, 祈求一路平安。一批信众也追捧到深夜。①
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学“神思”的基础, 但信众不都具有口头艺术创作与传承所具备的“神思”。大多信仰者偏执一词一事而不能融通。信仰者若从神的启迪中得到灵光, 并有意加以学习者便成为民间艺人。老一辈的壮族人大多可对歌, 很多人可临场发挥自如地讲故事, 《叶限》等民间文学即是壮族艺人传讲的民间口头艺术。
民间文学往往靠讲述者口传心授加以传播。以《玛纳斯》的传唱为例, 二十多万字的长诗, 只有少数人才能全部熟记与传唱。即使是比较短小的民间故事, 也只有少数民间艺人才能讲得绘声绘声, 让人难以忘怀。民间艺人被民间的神性之灵光所启迪, 他们痴迷民间文学, 视其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 从而对它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与传承。
《玛纳斯》的讲述者居素普?玛玛依能把23万字的史诗能够熟记, 他认为自己具有过人本领是因为得到了神的启谕。郎樱撰文说, “居素普?玛玛依在谈及自己获得演唱《玛纳斯》本领时, 依然坚持‘梦授说’。笔者1989年9月访问居素甫?玛玛依, 请他谈谈是如何学习演唱史诗《玛纳斯》的。他首先谈到其兄巴勒拜对他的严格要求与教导, 之后说道: ‘我13岁时, 有一天早晨睡着了, 并做了一个梦, 梦中出现五个人, 他们面朝前, 背对着我。我走到最后一个人跟前, 见他骑着光背马, 他告诉我, 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是英雄玛纳斯, 玛纳斯后面的是巴卡依老人, 巴卡依之后是阿勒曼别特英雄, 紧跟阿勒曼别特的是楚瓦克大将, 楚瓦克之后的那个人, 便是向我介绍情况的勇士阿吉巴依。他们没有说话, 很快就消逝了。我从梦中惊醒, 神色有些慌张。父母问我是否做了梦, 我便把梦中所见到的如实告诉了他们。妈妈对我说, 此梦不要告诉任何人, 40岁以前不要说出去。从做了那个梦后, 我看《玛纳斯》的手抄本, 看一遍就记住了。’”[7]
笔者的爷爷②堪称无冕的民间艺术家, 他常讲的故事不下50个, 是家族成员眼中杰出的民间故事家。他还是一个民间歌手, 70多岁时还思路敏捷, 在重大喜庆场合对唱山歌。笔者从小听爷爷讲故事, 深为其过人的记忆力与讲述能力所折服。爷爷对神灵充满尊敬之情, 把民间风俗的礼仪一一地向我们传承。他在讲神话(如洪水神话)与故事的方式一样, 都当作真实的内容向我们传授。笔者家乡讲平话, 语言与风俗(如对唱山歌, 传承歌仙刘三姐的故事)与壮族文化有很大的联系, 笔者爷爷过人的记忆力与讲述时的敏思可作为壮族民间故事传承人特点的一个佐证。
一些学者因强调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忽视了民间文学的个体性, 这限制了对民间文学独到审美的研究。
民间文学是民间崇拜习俗与民间智慧相结合的口头艺术。把《叶限》联系壮族活态的民间文学作品及当地民俗, 结合传承人创作与传承的“神思”进行解读, 能激发更多当代人对民间文学的理解与热爱。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 中国民间故事史[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 蒙俊忠、 左年秋编. 金鸡山奇葩——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扶绥县卷)[m].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7.
目前,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近千所, 占高校总数的90%以上, 在校工科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达到约370万人和50万人。中国已经成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大国, 但不是人才培养强国。根据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 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我国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 差距较大。创新性与工程性的缺位, 使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工程科技领域中具有创造力的工程人才特别是带头人的稀缺, 是目前制约我国实现工程科技创新以及未来领先于世界工程科技的最主要因素。2010年, 中国gdp已超日本跃居全球第二,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为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2010年6月23日, 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个国家重大项目, 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强、 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破冰之举, 全国共有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 第二批为133所高校。[1]我们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第一批试点单位, 基本培养方案是3+1模式(本科学士)或3+1+1+1模式(工程硕士), 即3年校内课程教育后, 一年企业学习阶段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或论文), 可选择本科毕业或继续读研究生, 研究生阶段1年基础课程后一年企业学习阶段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 定位于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一类人才, 即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明显高于工程师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主要问题为: 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 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 培养体系重论文, 轻设计, 少实践; 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重视程度不高和投入经费不足; 产学研合作不到位, 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3]本文从实践教学、 工程型师资、 高校教师技术职称聘任考核制度、 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培养几个方面就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是高等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关键环节, 也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通过工程实训、 工程设计、 工程实习等工程实践, 才能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对所掌握的知识才能有更真切、 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这样, 既巩固了理论知识, 又提升了动手能力,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同时, 也增强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是学生迈向社会不可缺少的锻炼机会, 通过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在工程领域的综合素质。
近20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 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反而被不同程度地削弱, 由于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 企业受生产管理、 安全, 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 接收高校实习生的热情不高, 没有意识到也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基本的工程训练这一培养工程师的重要环节被弱化, 使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没有形成良好的工程实践模式, 严重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4]
许多工科高校的本科培养计划中的实验课比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 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自主性、 设计性实验越来越难进行,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变弱。本科工程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 由于学校相关部门对毕业实习不够重视, 经费投入也严重不足, 指导教师只能凭自己的关系联系实习厂家, 厂家还要免费提供学生的食宿。长此以往, 也影响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实习的积极性, 4周的毕业实习往往被指导教师缩短成一天的认识实习, 走马观花了事, 严重违背了毕业实习的教学宗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也直言不讳地指出: “现在许多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减少了, 有的甚至没有了, 即使有一些学校组织的实习实践, 也大多是看一看、 观摩性的居多, 个别岗位动动手, 也是体验性的, 并不是实际工作‘真刀真枪’的, 学生们没有实践锻炼, 当然也就没有创新的来源。”[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出就是要有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 应制定凸显工程特色的本科教学计划, 确保包括实验、 设计、 实习等环节在内的实践教学至少占教学计划中的总学时数的1/3。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建设实践基地尤为重要, 这也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企共建的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 根据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 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基地的同时, 更应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即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6]因此, 要协调好高校与企业之间在追求目标上的差异, 发挥各自优势, 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 建立稳定、 长期、 可靠的企业实习基地。
企业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 以及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场地和机构, 企业也存在需要待解决的技术研发、 生产流程和工艺、 市场营销、 管理方面等诸多问题。[7]因此, 在企业所具有的上述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开展实践教学和进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学生的专业知识、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和综合素质才能得以快速提高。
为了保证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要建立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提高实施“卓越计划”的生均财政教育拨款标准, 同时, 高校也要加大经费投入, 确保实施该计划学生的培养需要, 并争取社会、 企业及校友的资助, 多渠道筹措资金。
二、 加强师资培养和完善教师职称聘任、 考核制度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高等工程教育, 而优质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关键在工科类大学教师。没有一支人才结构合理、 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无法实现。德国工程技术大学的教师在上岗前必须有5年左右的企业工作经历, 这是德国被视为当今世界工程师培养的成功典范的重要原因。[8]然而, 从我国工科类大学教师队伍来看, 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师多已退休, 作为教学主体的新生代高校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 即使是985重点高校的工科教师也是如此, 他们学历高、 理论基础深厚、 学术能力强, 但最缺乏的依旧是工程实践的知识、 经验和素养。[9]一项调查表明, 有44. 4%的青年教师认为他们的缺陷和困难是实践知识不足, 实际操作能力弱, 对企业的新技术、 新工艺流程接触较少, 在教学中理论讲解较多, 实际应用的范例较少, 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10]高校既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又普遍存在实验技术队伍薄弱和人才匮乏, 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以及工程类专业教师的考核与技术职称评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行“卓越计划”的症结所在。
工程技术是综合性、 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为适应专业教学需要, 突出工程教育特色, “卓越计划”明确要求要建设一支具有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 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 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拓宽了渠道。 [11]专职高校教师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此外, 在建立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 为了弥补在校专职工程型师资的不足, 通过校企合作, 在制定相应的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和薪酬制度前提下, 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兼职教师队伍, 来承担专业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和开设专题讲座, 或担任校外导师, 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对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年轻高校教师, 学校应安排他们去大型企业现场参观、 培训或挂职锻炼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和提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不足的企业兼职教师, 则可以选派到知名高校或国外大学进行学习深造。当然,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现行教育体制障碍和薪酬优势不明显的状况下, 大规模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学校工程课程主讲教师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立足点还应在本校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程类专业教师的考核与技术职称评聘制度, 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提高高校教师对卓越工程师教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对策之一。重科研轻教学, 唯学术化是目前工科高校技术职称评聘和教师考核存在的普遍现象, 对考核过于重视科研经费的价值导向导致不少教师特别是教授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课题申请和科研上,
对科研的重视尤其体现在职称评聘中。任何大学都会在理论上重视教学, 这是不争的事实, 也是在理论上无可争议的共识, 但这一共识在评审技术职称时却难以体现。[12]现在985工科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 申报副教授特别是教授岗位的竞争越趋激烈, 科研项目级别和经费数额、 sci影响因子及sci论文数量是职称评聘最重要的判定依据。教学与科研无疑是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体系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技术职称的评聘要着眼于教师的全面考核, 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13]职称评聘涉及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 适当提高本科教学及教学成果在教师考核以及技术职称评聘要求中权重, 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对卓越工程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培养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工程教育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 重知识传授、 轻实践能力培养, 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 课程体系陈旧, 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产学研合作培养不到位等问题。这些弊端阻碍了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师目标的实现, 严重制约着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工程人才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但由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 不少院校与企业在“院校面向企业, 企业依靠教育与科技”上未取得积极的共识, 大学没有很好地面向企业, 而企业也未真正把大学作为依靠对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缺少企业界的参与以及来自用户的导引。由于学校重知识、 轻能力培养的“封闭式”教育模式, 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产生偏差, 毕业生到企业不能马上上岗, 需要企业再培训。因此, 必须重视工程实践教育, 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则是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虽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与企业开展了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但不是针对培养工程人才的能力及素质, 而是更侧重于科技项目的研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主体是学生, 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 能力及素质为目的, 以教育为核心, 仅限于教育领域特有的培养模式。[2]为此, 学校和企业应紧密合作, 把工程人才培养作为共同的责任, 共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 [1]就能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辅佐作用, 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 共建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使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高校掌握了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前沿信息, 有一流的科研人才, 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和实力, 可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技术不能迅速产业化的问题, 实现互惠互利, 达到共赢。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与产业界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 在市场竞争中共谋发展的长期方针, 是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措施。
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独树一帜, 硕果累累。2009年, 华南理工大学三年级本科生罗锐邦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论文, 并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 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被誉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奇迹”和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14]能在《科学》和《自然》这样世界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是大多数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生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然而华南理工大学“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的本科生近3年时间却在《科学》和《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14篇论文, “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是华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次大胆创新。创新班学生从相关学院、 专业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中选拔。学生前五个学期在华工完成学业, 后三个学期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学业, 学校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专业培养要求, 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当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仅依靠学校一方面是不能解决合作进程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的, 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参与和帮助。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具有较强工程特色、 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给予大力的政
和资金扶持, 在科研项目, 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另外, 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将工程教育纳入企业的职责, 使企业将人才培养当作一种义务, 同时, 政府也可以给予企业每年一定数额的免税优惠或资金奖励,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程人才的培养。[15]而由政府牵头, 多方合作的工程教育模式也将成为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大特色。
四、 结语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richard morrow这样评价工程教育的重要性: 具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正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和核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 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 增强综合国力,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 对现行工程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和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有效解决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012-02-10)[2012-3-10]http: / /baike. baidu. com/view/3810178. htm.
[2] 李君. 我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职教学院, 2010.
[3] 中国工程院. 人才创造未来创新引领世界—关于工程科技人才的调查报告[n]. 光明日报, 2010-06-10(07).
[4] 宋佩维.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j]. 黑龙江教育, 2011(6): 4-8.
[5] 杨晨光, 张宝敏. 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n]. 中国教育报, 2010-10-30(02).
[6] 宋佩维.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7): 25-29.
[7]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2): 47-55.
[8] 尹立孟.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9): 163-164.
[9] 李继怀, 王力军. 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3): 140-141.
[10] 王贵成, 张明雷. “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 . 煤炭高等教育, 2010(3): 91-93.
[11] 张安富, 刘兴凤.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4): 56-59.
[12] 白新欢. 教师评价的导向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影响[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83-87.
[13] 辛钧. 提高教师对本科教学积极性的思考和对策[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172-174.
[14] 王迎军. 走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n]. 光明日报, 2012-01-04(16).
[15] 鱼曼曼.“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官产学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4): 64-65.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measurements
xin ju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ho have the ability and qualification of engineers as well as the excellent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re cried for to forge ahead along the path of new pattern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ur government is determined to put ‘a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into effect to bring up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which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hav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ith regards to 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system of our college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reformation and creation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system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is preliminarily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practice teaching, persons qualified to teach engineering, the system of assessment and recruit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s; practice teaching; teachers’abilit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