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务本质是财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财务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财务本质理论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它决定着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目标等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范畴。
关键词:财务本质财务活动财务分层
一、财务本质理论研究的演化评析
1、国外对财务本质的表述
西方学者对于财务本质的讨论众说纷纭,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5 种: ①企业财务是研究经营企业如何筹措和管理资金。②财务意指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筹集资本和运用资本的活动。③企业是一个现金流程的体系, 财务是关于现金流的管理。④财务实质上是一种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的过程。⑤财务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如何使一笔当前的定量现金转变为一笔未来的不定量现金的研究。
2、国内的财务本质理论及评析
(1)货币关系论
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理论,一般认为是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院f?吉雅琴科通讯院士倡导建立的(阎达五,1985)。他们将财务的本质概括为存在于社会主义企业、联合公司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活动中的货币关系体系。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观点几乎为“资金关系论”所湮没,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有学者坚持这种观点。聂萍(1998)认为, 货币是固定的起一般等价物用的特殊商品, 用来说明企业财务本质问题,失之过泛。
(2)资金关系论
这种观点认为:第一,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的内容是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如邢宗江、刘凤钦、顾志晟(1964)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独立方面,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工业财务。第二,要将财务现象与其本质方面区别开来。
(3)价值关系论
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关于财务本质的观点,耿汉斌、周新、高德义(1991)认为,价值运动是指价值的转移、形成、实现和分配过程。
(4)价值分配论
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财务本质新观点。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的本质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微观价值分配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王广明、刘贵生,1989)。此观点虽然反映社会主义特定体制下国营企业的某种特征,但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还存在缺陷(陆建桥,1994)。
(5)本金投入收益论
郭复初教授在1996年提出了这种观点,这种观点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变为“所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也规范了财务关系的范围(郭复初,1996)。这一观点很具创新,但它是在“国家财务理论”(郭复初,1991)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似乎偏重于站在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角度来考虑财务的本质,基本应归属于“所有者财务”的范畴。
(6)所有者——经营者财务论
20世纪90年代,“所有者财务论”、“出资者财务论”、“经营者财务论”相继提出,所有者财务是以所有者为主体,对所有者投出的本金(即资本金)和收益进行监督和调控,以实现本金最大增值为目标的一种分配活动(干胜道,1996)。在分析这两者的基础上,所有参与财务关系的利益主体都是财务主体,进而提出“参与者财务论”(张杰平等)。“出资者财务论”(谢志华,1997)与“所有者财务论”大同小异。
(7)财务职能论
这种观点主张用阐明财务职能的方法来解释财务的本质。如“财务就是核资、筹资和投资”(小克利夫顿、h?克雷普斯,中译本,1982),“财务=经济理论+会计资料+统计方法”(李正福,1988),其他类似观点有“财务就是企业筹资、投资和分配活动的总称”,或“财务就是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该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8)“财权流”财务论
财权流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描述(伍中信,1998)。梁栋(2004)在分析主流财务本质的观点上提出财务的本质是财权流和财务关系。
(9)资产(本)受托责任观财务论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本质是企业履行资产的受托责任(田全金,1999)。而杨谷芳(1998)则在两篇文章《对财务本质的新认识》和《试论财务本质和国有经济主体》提出财务本质是资本受托责任。
(10)“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选择制度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分析财务行为中的制度结构及其对公司财务效率的影响。“
(11)其他观点
刘开瑞(2000)提出
务本质是本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财务的外在表现是货币关系。吉全贵(1993)认为,企业的财务本质是企业资金和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聂萍(1998)认为,把财务本质概括为资本运动比资金运动更为丰富和完整。杨惠忠(2000)提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应该表述为企业财务活动及其发生的财务关系。
二、财务本质理论研究思考与发展趋势
财务的本质(性质)是回答财务“是什么”的问题,即财务管理的对象(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我国财务理论界一向主要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因此,财务的本质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对于以后关于财务本质理论的研究趋势,一方面表现为:我国财务本质理论的研究方向应该是重视人的因素。另一方面表现为:以公共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理论。
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利益相关理论”。这对我们认识财务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要求我们从内外部各利益主体的制衡中寻找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财务分层理论可演绎出:
一是债券人财务:包括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分析和资信评估制度;限制企业负债期限和债券资金的用途等等。
二是政府财务: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公共财物规则”以界定公司财务行为的边界、方式和后果。
三是分部财务:在一个实行授权制的层级企业中,分部或责任中心实际上构成内部相对的理财层次。
四是员工财务:除公司层面的财务决策控制权分享和收益分享制度外,财务公开制度、在员工个人层面上的合理化建议制度等,都是员工参与公司财务治理与管理的重要机制和方式,同时也体现了贯彻“人本主义”的全员理财和民主理财的基本思想。这种从“非财权”角度考虑的财务分层治理理论是对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及财务经理财务的进一步延伸,这种思想结合目前的“财务本质”理论对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全面、健康发展有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刘贵生. 财务本质论[j]. 财经理论与实践, 1994,(04) .
[2]唐与仕. 浅谈企业财务的本质[j]. 财政研究, 1987,(10) .
[3]杨守德. 也谈企业财务的本质[j]. 财政研究, 1988,(07) .
[4]伍中信. 财权流: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j]. 财政研究, 199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