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与管理措施;方法:总结我社区筛查出的16例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与管理经验;结果护理与管理前患者的病情改善率为25.00%(4/16),护理与管理后的病情改善率为56.25%(9/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与管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康复护理;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066-01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较大的社会性问题,精神病患者患病的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复发可能性。所以,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质量,以防病情的反复发作,现对我社区筛查出的16例精神病患者通过护理与管理取得的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的16例均为我社区筛查出的精神病患者, 男9例,女7例,年龄17~76岁,平均40.3±4.1岁。通过对所有患者的病理情况、生存质量水平等进行基线测量,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1.2康复护理与管理措施: (1)药物治疗:在整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药物治疗,它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作为社区医生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在规定时间去精神病患者家进行家访活动,与此同时给予药物的发放。在药物治疗之前,必须要向患者家属讲明药物治疗作用的效果,使他们认识到药物治疗的好处,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患者才能良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叮嘱家属监督患者的及时的服药,对患者藏药的现象给予及时的纠正。同时,社区要安排专门人员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定期进行家访活动,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情况,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药物的一些副作用,同时叮嘱家属和患者不要随意对用药量进行更改,更不能随便的停止服药[1]。如果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形,要将患者及时的送到医院就诊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情绪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防疾病的复发。(2)心理治疗: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逐渐的树立患者的自尊自爱意识,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社区医疗机构设立心理治疗部门,安排心理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和咨询,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人发病的原因,逐渐树立起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积极的鼓励患者与病魔做斗争。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可以让患者参与简单的劳动中,使患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3)工疗、行为治疗措施。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那些病症不是很严重并具备劳动能力的病患,可以在其家属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劳动如养花或简单的家务劳动。此外,在整个社区中还可以建立工疗站,通过集体的培训改善患者的病症。(4)家庭护理措施:在家庭生活中,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其家属的帮助下改善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规律以及读一些具有愉悦身心的读物等,帮助病人恢复。患者家属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掌握一定的技术,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院要针对不同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并建立康复记录。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护理与管理前患者的病情改善率为25.00%(4/16),护理与管理后的病情改善率为56.25%(9/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将社区作为整个精神病患者治疗的基础工作点,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的培训,积极的寻找有利于精神病患者恢复的力量,为患者的康复创造各种条件。同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定期的康复治疗,减少患者身边的不利因素,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在病情的治疗过程中的恢复情况不仅与患者所使用的药物有关,其他相关人员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态度也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有着一定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以及各个医院的调查资料表明[2],现在社会中医院的专业化治疗措施不能满足医院中所有精神病患者的需求。所以必须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设置专门的管理和护理机构,该机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社区参与的
时,相关专业人员还要与患者亲密接触,及时的了解患者的病况,在患者病情恶化时进行及时的治疗。
总之,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管理和护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精神病患者康复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症,同时能够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提倡在各个医院中设置管理和护理精神病患者的专门措施。
参考文献
[1]白杨,王军.家庭随访精神分裂症180例临床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42.
[2]刘晋新,蔡德祥,郭姗丹.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开展与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