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工作面瓦斯赋存及涌出规律,通过对几种通风方式的比较,选择y型通风方式,配合沿空留巷来解决首采工作面的瓦斯问题,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
关键词:瓦斯控制 y型通风方式 首采工作面
0 引言
10414工作面为南ⅱ采区首采工作面,其主采煤层为10煤层,煤层倾角0~8°,平均4°;厚度1.3~3.97m,平均厚度2.74m,属中厚~厚煤层,以中厚煤层为主。10414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机、风巷掘进过程中曾发生瓦斯动力现象。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通风方式,最大限度地排放瓦斯,是该工作面能否按时投入生产的关键因素。
1 瓦斯概况
10414工作面回采的10煤层瓦斯涌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本煤层涌出,二是邻近层涌出。10煤层有2层邻近层,分别为7煤层、8煤层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计算公式:
q=qb+ql
qb=kwkdkzks(m/m0)wh
ql=∑(mi /m0)bikswi
式中:q——开采层瓦斯涌出量,m3/t;qb——开采层本煤层瓦斯涌出量,m3/t;ql——临近层瓦斯涌出量,m3/t;kw——围岩瓦斯涌出系数,一般为1.2;kd——丢煤损失系数,kd=100/(100-c),1.25; c——损失率,20%;kz——掘进巷道瓦斯预排系数,kz=(l-2h)/l; l——工作面长度;h——掘进预排宽度;ks——瓦斯涌出程度系数,一般0.8(运到地表的煤中残存瓦斯量占煤层瓦斯含量的20%); m——开采层厚度,m;m0——回采高度,m;wh——本煤层瓦斯含量,m3/t;mi——邻近层厚度,m;wi——邻近层瓦斯含量,m3/t; bi——邻近煤层瓦斯涌出程度系数。
10414工作面煤层瓦斯涌出量各计算值如下:kw=1.2、kd=1.25、 kz=0.8、ks=0.8、m/m0=1、wh=8、qb=7.68m3/t。
10414工作面总的瓦斯涌出量计算如下:
工作面总的瓦斯涌出量=(本煤层瓦斯涌出量+邻近层瓦斯涌出量)×不均衡系数=(7.68+2.10)×1.3m3/t=12.71m3/t
预抽煤层瓦斯残余瓦斯含量较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日产量按3000~7000t/d设计,根据日产量计算出各工作面相对瓦斯涌出量和绝对瓦斯涌出量。
10414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因此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解决瓦斯超限问题十分重要。
2 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
2.1 u型通风方式 10414综采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机巷为进风道兼进料,风巷则为回风道兼出煤。
u型通风方式是煤炭资源开采中回采工作面应用最广泛的通风方式,具有通风系统简单、矿井建设工程量少等优点;但由于我矿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具有高瓦斯、高地压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若采用该通风方式对于10414综采工作面来说瓦斯积聚防治能力较差,虽然通过采取各种上隅角瓦斯积聚防治措施,可以减轻上隅角的瓦斯积聚。但是,由于采空区涌出的大部分瓦斯都在这里积聚,同时这里风速较低,风量不够,仍容易在工作面上隅角聚积瓦斯,严重限制和危害工作面生产能力的提高,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2 风巷沿空留巷 y型通风方式 10414综采工作面机、风巷同时进风,风巷沿空留巷、另外再增加一条专用回风道用于回风。
该方式体现在瓦斯治理,采煤工作面接替上的优势,具体有以下优点:预留巷道,使相邻区段连续开采,缓解采掘接替;真正实现无煤柱开采,提高回采率,实现连续开采;实现无煤柱开采,无应力集中区,被保护层得以彻底保护;沿空留巷位于采动卸压区,支护容易,便于维护;从根本上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在留巷内对相邻区段本煤层瓦斯长期抽放,对本工作面老空区瓦斯抽放,对相邻煤层长期抽放;瓦斯治理与工作面回采同期进行。缺点是:预留巷道充填体支护,成本较大;煤层及顶底板较软时,留巷维护工程量较大;留巷用单体配合铰接顶梁走向挑棚加强支护,支护强度大,可靠性高,但单体占用量大,时间长;充填作业时,粉尘大。
从长远来看,为了更有效的治理瓦斯问题,保证矿井长期、安全、高效的生产,y型通风方式更有利于10414综采工作面。
3 总结
首采面10414工作面具备实现沿空留巷的自然条件。采用沿空留巷将提高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缓解接替紧张,实现连续开采,实现本煤层煤与瓦斯共采,在抽采本工作面采空区瓦斯的同时抽采相邻煤层瓦斯及卸压瓦斯,消除瓦斯隐患,为安全开采创造条件。10414工作面临近钻孔瓦斯参数,煤层赋存条件,有利于y型通风系统的建立,10414工作面实行沿空留巷回采,建立y型通风系统,在瓦斯治理,工作面接替方面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国枢.通风安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7.
[2]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8.
[3]吴世跃,郭勇义.y型通风方式治理高产综采面瓦斯的研究[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21(3):205-207.
[4]沈谦.y型通风在13129采面瓦斯治理中的成功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2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