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中一个基础的单元,是国民经济是否能够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县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各个不同省市的经济发展,甚至于还会对我国的经社会济带来直接的影响。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已经基本具备了较为良好的条件基础,但是对其实际执行的过程来看,这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足。本篇文章主要针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类型的划分以及调控的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现有69个县(市)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口3 792万,耕地面积700多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左右,土地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县域经济类型的划分
(一)县域经济的界定
县域经济主要是指小范围经济,一种当地的区域性经济。所谓区域经济是按适应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统一组织生产和交换的要求,以一定空间范围而存在的区域内国民经济综合体。按照区域经济级别划分为地区经济、省域经济、县域经济等。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多数是农业占相当重要地位的各种产业综合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形式。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1.农村性。中国县域经济本质上属农村经济范畴,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县域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75%。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发达,农业产业的经营活动又是分散的,且靠天吃饭的地区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经济波动性较大。从总体来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较低。
2.地域性。全国县域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范围及齐全的功能,并有一定的决策与调控权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县域的划分具有明显的历史、地理、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地域性。
3.层次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层次,本身包括县经济、乡镇经济和村经济三个层次。县经济是全县经济具有核心和导向作用,属于最高层次,乡镇经济是介于县域和村域之间的纽带层,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或基础层.即具有承上启下联结城乡的作用。对上县是微观经济层次,接受上级的宏观调控,对下又是中观经济层次,起宏观调控的作用。
4.综合性。中国县域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门类齐全、活动范围广,不仅包括工业、农业和建筑业,而且涉及财政、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不仅有生产经营企业,还包括经济与社会管理机构,因此县域经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影响
(一)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滞后
黑龙江省各县(市、区)虽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优势主导产业中没有较为强大的龙头企业支撑,无法带动主导产业的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全省7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只有3亿元,占全国重点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的一半还不到。这种情况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经济相对落后
从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经营的案例来看,其经济的发展实都显示出了县域经济发展对其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并且实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受到来自计划经济的直接影响以及体制障碍等因素所带来的制度阻碍。所以,黑龙江省的民营经济和其他发达区域的省市相比较而言,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而这其中所存在的另外一方面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再加上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非工业企业,这也就出现了民营经济无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情况出现。
(三)县域地区人力资源匮乏
人才这一因素,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是极其重要的一项资源。要想县域经济体系在经济领域中能够达到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拥有一支实力强大、团结、配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就当前的黑龙江省来说,出现了大量人才流失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导致大量人才不看好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了人才的大量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又使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其结果更不利于人才的吸引,由此在县域地区经济与人才流失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黑龙
省县域经济发展调控路径
(一)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走主导稳基之路
各个不同区域的县应当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相关优势,来确立相应的主导产业,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来使得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加迅速,以此来达到民营企业经济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目的。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依据本县所具有的相关特色,来建立起本县的立县企业,通过全县的经济、人力的集中来扶持立县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型企业更应当加大企业发展的力度,促使工业企业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特色兴县之路
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中,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增长环节。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过程中,适当的放宽政策,使得市场发展更加灵活。同时,大力扶持实业企业的创办,扶持民营企业的改制,并且在当前既有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引进更多的企业进入到县内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极为完善的经济构成体系,使得经济发展能够全方位的循环发展。
(三)引进人才培养机制,走机制治县之路
认识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人才资源意识,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各级政府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给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
(四)加大新兴工业化,走工业强县之路
壮大龙头企业,增大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特别是俄罗斯)贸易;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向小而强发展;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中。
(五)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走资金保县之路
县域资金是保障县域经济稳固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完善财政转移的体制,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加快县乡财政体制的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大量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于。黑龙江省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时,就应当与时俱进,化挑战为机遇,使得县域经济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从而让黑龙江省的经济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进一步。此外,在大力开拓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还应当做好发展的指导工作,让整个县域经济体系能够把工业发展作为主导、农业经济作为基础,所有工作以城镇化的发展来展开,把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根本性目标,为小康社会的实现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占国,刘小宁等著.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 孙万松,孙启萌编著.园区经济与城市核心竞争力[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 王青云著.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商务印书馆,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