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之后,眺望窗外世界的同时,更要用心了解自我。本文将地方史与方言史结合在一起,为读者简明地呈现了高安方言的前世和今生,藉此唤起人们对于方言更多的了解、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高安方言 赣方言 方言史 方言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06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大约东经115°、北纬28.5°,市政府所在地筠阳街道解放路距省会南昌市仅52千米,历代为赣西北重镇。
据史书记载,高安在各朝各代的名称、行政范围及归属多有变化。秦汉以前,高安为百越之地。《吕氏春秋·恃君》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臣瓒注:“自交趾(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春秋战国时期,高安属于“吴头楚尾”。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高安属九江郡。到了汉朝,汉高祖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遂属淮南国豫章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高安建县,取名建成。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太平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除了“建成”和“高安”两个名称之外,高安还和“多聚”、“筠州”、“瑞州”等名字有着不解之缘。公元1993年12月8日,在中央政府批准下,高安撤县设市,由宜春地区(2000年5月改为宜春市)代管。
现在的高安方言,从广义上来讲,是指高安市境内的一切方言,包括流通在北部华林山风景区一带的客家话以及除此之外其它各区域的赣方言。从狭义上来讲,则仅指其中的赣语部分。
高安的语言史比较复杂。百越之时,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资料限制,我们对当时活跃在高安一带的越人语言知之甚少。把它置于整个越人之语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并以其它越人之语作为佐证,我们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它与北方汉语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称百越之一的长沙武陵蛮“语言侏离”,即语言怪异,难以理解。另据《说苑·善说》记载:“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坐船出游,船夫是位越人,用越歌来赞美他,子皙听不懂,只好请人帮他翻译成楚语。”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此外,《尚书大传》中还有百越之一的月裳国“以三象重九译而献白雉”给周成王的故事,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高安先为吴地,后为楚地,其语言文化受吴楚的影响都很大,居民所操的应该是一种亦吴、亦楚、亦越的“三不像”混合语。《越绝书·吴内传》记录了越王勾践向越民发布的“维甲令”,即战争动员令。“维甲令”向越民发布,说了一句汉语以后,怕一般的百越人听不懂,又用百越语说一次,是一个典型的混合语材料,也清楚反映了此时百越人们的语言面貌。
秦汉之后,高安方言口语和文字受北方汉语的影响都有所增加,尤其是文字方面,在封建王朝“书同文”的政策之下,已与中原无异。到了东汉末年、西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大乱,大量汉人经由江西南迁,北方方言对于包括高安在内的江西各地语言的影响就更大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改变了原有的人口构成比例,打破了吴语、楚语、越语相对平稳的混合及并用状态,直接导致了古越语的消亡以及新的以汉语为主体、古越语为底层的全新赣语的诞生。由于北方移民并非来自同一地方,其故土之间的汉语不尽相同,各自的南迁路线和迁徙时间也不一致,加上百越只是人们对于南方古越族的统称,其内部民族、语言、文化也不统一,因此北民南迁所带来的是一种多区域、多模式、多层次的多元融合。这也是赣方言同其它汉语方言,高安方言同其它赣方言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原因所在。
宋元明几代,江西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百姓打官腔”成了高安方言的一大特点。“旧年”、“日头”、“作践”、“休命”、“发气”、“静办”、“灵泛”、“伶俐”、“血糊淋剌”等明清文学作品中的词汇,几乎每个高安人,无论其受教育程度如何,都能够为你娓娓道来。以“旧年”为例,《西游记》第九三回中写道:旧年今日,弟子正明性月之时,忽闻一阵风响,就有悲怨之声。再来看“日头”,宋·杨万里《山村》诗之二:歇处何妨更歇些,宿头未到日头斜。“静办”则可以在名著《警世通言》第二十卷中找到踪迹:戚青却年纪大,便不中那庆奴意,却整月闹吵,没一
日静办,……。陈昌仪老师在《赣方言概要》中这样写道:“……随着(江西)文化教育的发展,知识分子的激增,宋元明官场上和文人中流行的文绉绉的雅语、避讳语也流入了民间,现在成了(江西)广大农村中老年文盲、半文盲的大白话。”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高安方言内部的统一趋势相当明显——北区、南区方言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华林话也日益向北区方言靠拢。而在整体上来看,高安方言的普通话化也已呈不可逆转之势。
鉴于此,高安方言的研究和保护亟待加强。方法有五:一是尽量到高安各乡镇去生活一段时间,实地了解各地方言的真实面貌;二是要多向中老年人请教,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相对于今天而言受外来强势方言或语种的冲击较小,因此方言中保存着更多原汁原味的东西;三是要多多回顾一下高安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是高安方言在舞台艺术领域的提炼和升华,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四是要多读一读明清时代的文学作品,因为任何有心人都不难在其中发现诸如“衣裳”、“天光”、“旧年”、“科头”、“着棋”、“斫柴”等让我们倍感亲切的方言词汇;五是要在研究高安方言本身的同时把目光投向高安的四邻,尽最大可能参阅这些地方的方言志,并与高安方言做一个对比。汉语各方言之间不存在hard and fast lines(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借鉴四邻的方言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了解高安方言。
参考文献:
[1]《高安市志》编纂委员会.高安市志[m].方志出版社.
[2]陈昌仪.赣方言概要[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童芳华,南昌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