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域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现象,这一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方能促进县域金融乃至我国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本文以县域金融萎缩问题为切入点,阐述和分析了县域金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若干干解决对策。
关键词:县域金融;萎缩;二元经济结构;金融监管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它因素导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县域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与大中城市居民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导致县域金融也出现萎缩状态,对县域和全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我国县域金融萎缩的表现
(一)县域金融机构萎缩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进军城镇,退出乡村,各大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逐步转向大中城市,撤并了3万多家县级及县级以下机构网点,导致县域金融几乎呈现出“真空”状态,在某些县城只有几个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并且这些机构通常只开设存款业务,不发放贷款,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只能从信用合作社获得较为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明显较少,结构也不够合理,致使很多农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县域银行信贷权限萎缩
银行为了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控制资金规避风险,控制了贷款的实施审批权限,更多的向省级分行集中信贷资金的运营、决策管理权,施行集权集中制信贷模式。这样的政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的县级银行分支机构失去了贷款的审批权,而是只负责贷款申请的上报、调查以及回收等非实质性的工作。
(三)县域信贷资金投入萎缩
“抓大放小”战略让众多金融机构更加倾向于城市市场,但是县域业务不得不继续维持,只不过县域金融机构更多地在县域推广存款业务,而缩减贷款业务,这使得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几乎都成了“吸存银行”,本应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用合作社也同商业银行一样成为了县域资金外流的渠道。县域资金的外流,使得用于县域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缺乏了资金的保障,更加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虽然县域金融需求与城镇相比呈较小的态势,但是和需求比起来,县域金融供给的缺口更大,连目前的金融需求也满足不了。县域资金的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投入的减少,大型国有银行对小规模借贷者的不够重视以及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共同导致了县域金融萎缩的结果,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县域金融萎缩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不科学
我国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一直以来对以农村为主体的县域金融采取的都是抑制政策,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体系背景下,真正能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利的融资功能并不完善,县域资金外流,金融风险也随着资金外流而淡化,于是县域金融监管的概念和意识也逐渐被忽视。县域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薄弱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势必会越来越明显,而长期被忽视的县域金融监管问题也已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乃至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实行垂直管理体系,但是县域内一般没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派出机构,所谓“天高皇帝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此外在市级金融监管工作中,各个机构划分责任、协调监管,能够得到上级机构以及国家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但是在县域金融机构中,监管力量的薄弱和有效监管协调机制的缺失,却造成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共存的后果。首先县域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少,通常只有3-4人,检查权力上收,业务骨干经常被调到上级部门协助工作,对县域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名无实;此外“一行三会”未能在县域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缺乏整体性的监管政策框架,各自职责划分不明确,监管信息难以共享,县域金融监管不完善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是
个很大的风险隐患。
(二)二元经济金融结构体制的存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二元结构除了城乡经济间存在,在金融领域也客观存在这种结构。一方面,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大中型银行依然以为国有企业服务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位于县域或者乡村地区的企业贷款只能通过信用社或者走民间借贷的路子,更使得金融领域的二元结构愈发明显。
(三)社会信用度降低,金融环境差
社会信用度低,金融环境差是导致县域金融萎缩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地方信用环境不佳、逃废债务现象严重,使得银行考虑风险控制和严格的内部约束机制,不敢贸然放贷。
三、改善我国县域金融萎缩的对策探讨
(一)健全县域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要整合现有的金融监管机构,形成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主导,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大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同时辅之以存款信用担保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体系。分离中国人民银行的部分监管职能,把这一部分职能加入组建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营造出整体的效果,职责划分明确,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的金融监管体系。
同时要逐渐完善县域金融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县一级的金融管理委员会,逐步建立银行业的分层管理制度,让地方政府参与到地方金融改革的决策之中,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赋予其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一定的管理职能,构建起县监管委员会、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统一协调的监管制度。
(二)改变二元经济金融结构
改变县域金融萎缩的根本途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通过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环境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要突出法制的优先地位。出台社会信用法律,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信用行为。着力优化金融案件的司法环境,建立突破地方行政干预的诉讼管辖机制,金融债权案件的受理突破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实行异地立案审理,不断提高金融案件的立案率、执行率。改善维护金融债权的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曼,李芬儒.关注和融入中小企业成长[j].金融研究,2005,(6).
[2]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陈宏.我国农户借贷需求特点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州学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