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对专业知识面有不切实际的要求、职业发展路径尴尬、陷入多重角色冲突、领导与管理班级权威不足、职责泛化等困境。我们认为,各高校应该采取拓展辅导员发展路径、注重辅导员素质提高、构建团队工作模式、明晰辅导员职责范围等措施来使辅导员走出工作的困境。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 困境 出路
[作者简介]何智明(1973- ),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系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研究。(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87-02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下发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辅导员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部分,早已突破了单纯政治辅导的范畴而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日常管理甚至学业辅导等于一身。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辅导员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辅导员工作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进一步增加,造成辅导员工作的诸多困境,这些困境阻碍着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与质量的持续提高,限制着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而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渐行渐远。因此,要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困境加以分析和研究,找到走出去的方法和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困境
(一)辅导员专业知识面面临着不切实际的要求
“角色综合化是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一个显著特征,每位辅导员不仅负责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要开展专业学习、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各种辅导,体现出承担任务的综合性。”①这种任务的综合性要求辅导员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就现有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背景来说,虽然近几年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一方面仍然只有少数辅导员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或与培养学生成才相关的专业;另一方面,每一个辅导员即使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综合性方面仍然具有很大欠缺。或者即使辅导员各方面都懂一点,但是在深度方面也可能不及自己的学生,事实上在专业知识方面也很难与学生对话。而对辅导员专业知识的这种综合性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不但超出了辅导员的能力范围,也与社会给予辅导员的政治社会地位不相匹配。
(二)职业发展路径的尴尬,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家化是理论界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普遍共识。但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种制度设计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明确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没有鼓励辅导员终生从事该项工作的意思。因而许多高校据此把新进的教师聘为辅导员,几年之后这些教师就成为专门的专业课教师,不再是学生辅导员;或者“辅而优则仕”,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是去做专门的行政管理干部,也不再做辅导员。这就很难培养辅导员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反而形成临时观念,造成队伍的不稳定和学生辅导工作的断裂,最终是没有人会把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同时致使辅导员工作因始终是一些新人在做而长期处于一种适应、摸索的过程中,很难培养出真正的辅导员专家。由此看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家化是难以实现的,辅导员工作的质量由此也就很难保证。
(三)陷入多重角色冲突,造成辅导员多重人格
“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协调者、服务者、知心朋友、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学生利益的维护者等角色,甚至还扮演着高等教育研究者的角色。”②扮演这些角色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同时这些角色之间还存在着多重冲突,例如,管理者角色与朋友角色之间的冲突、领导者角色与服务者角色之间的冲突、学校制度执行者角色与学生利益维护者角色之间的冲突等。而且这些角色往往还需要在处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时扮演,这就导致辅导员职业比演员困难得多,因为一个人不太可能在现实世界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即使角色扮演有时间上的先后,由于间隔时间有限,辅导员也很难在需要
时候进行角色转换,这往往会把一些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政处理推到难以转圜的地步。而且这种扮演多重角色的做法也会使辅导员形成多重人格,致使辅导员说话做事表里不一,前后有别,这不但影响辅导员自身修养和形象,而且严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质量。
(四)领导、管理班级权威不足,教育效果难以产生
教育需要权威,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权威性活动。”没有权威,教育是难以产生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的。而权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校从制度层面赋予辅导员的权威不足。高校正受到工具理性的冲击,功利主义泛滥,制度性权威的产生是与辅导员所掌握且能够给予学生的资源成正比的。然而就目前来说,辅导员处于高校的底层,并没有掌握什么学生需要的资源,而且很多辅导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仅有的资源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这就使得制度性权威很难产生。另一方面,就个人因素来说,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综合性,而辅导员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经历阅历所限,在面对自己所应扮演的多重角色时,应对不同专业问题或是一些程序性的日常事务的时候就显得能力非常局促。这样个人因素如辅导员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也不能够起到产生权威的作用。这就导致辅导员在班级的领导和管理中会遇到较大阻力,使教育效果难以产生。
(五)职责泛化,造成辅导员工作与生活无序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规定了高校辅导员八个方面的职责,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范围远远超出了规定的范围。事实上,高校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是交给辅导员去落实。这就是一些专家所做的形象比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泛化导致辅导员不分昼夜、不休节假日地被一些事务性工作缠身,不仅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达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四条中 “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等要求;而且使得辅导员的工作与生活都得不到系统化,长期处于无序状态。这样不仅阻碍辅导员自身专业发展,甚至还不利于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二、当前辅导员工作困境的出路
(一)拓展辅导员发展路径
目前辅导员职业发展制度设计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辅导员努力奋斗而达到不做辅导员的目的,另一方面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也会遭受诸多阻碍。例如,在职称评定上,虽说辅导员在制度层面是可以评定为讲师、副教授、教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就会遇到如所学专业与申请专业不对口,或者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或者其他有关科研成果达不到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辅导员除了发展为管理干部、专任教师而外,还应该把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落到实处,开通辅导员作为“辅导员”的终身职业发展路径,使其在辅导员岗位上就能够实现自我,让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而不是千方百计以自己的成功转岗来获得认可,来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可能去除辅导员工作的过渡性质,从而更大程度地保证队伍的稳定性,经过几年建设,才可能真正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
(二)注重辅导员素质提高
辅导员自身素质是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根本。因此,要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高素质的辅导员一方面比较容易获得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另一方面在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也会有较高效率。构建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规范辅导员入口,应该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来筛选和聘用辅导员。(2)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应该在目前高校辅导员轮训的基础上增加培训批次和培训规模,同时延长培训时间,使辅导员培训向纵深发展。(3)辅导员素质自我提高,辅导员应该主动抽出时间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同时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突破专业限制,加强理论素养的自我提高,把辅导员工作真正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三)构建团队工作模式,
进行角色分解,避免角色冲突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实行的辅导员单兵工作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同时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持续性。而团队工作模式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弊端。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是指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以团队的形式负责固定专业或年级学生的辅导工作,团队成员按照角色和职责对学生工作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而不是以某一个辅导员对应一个班或者几个班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的一切事务负责的工作模式。③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可以让辅导员在工作中分担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职责,从而分担角色压力。同时,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还可以对班级管理形成团体权威,而不像单个辅导员面对众多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显得势单力孤。同时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还可以根据辅导员的专长分配角色和职责,有利于辅导员在自己所擅长的专业上持续发展。
(四)明晰辅导员职责范围,避免辅导员被无关事务缠身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不明,或者说长期被学生寝室卫生等日常事务性工作所困扰,而造成他们与学生关系的“错位”,在学生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缺位”,在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越位”,④而使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这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因此各高校应该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让辅导员回到自己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学业辅导、职业指导等本质工作上来。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指导他们成功就业并持续职业发展,把他们真正培养成才。
辅导员工作面临诸多困境,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提高仅凭辅导员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需要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只有各高校真正重视,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狠抓辅导员队伍建设,注重辅导员素质提高,才能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坚定信念,从而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实现每一个人心中的“中国梦”。
[注释]
①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7):62.
②③何智明.构建高校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30):40,39.
④董春艳,孙忠伟,牛贞福.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