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要求,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下面,就如何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丰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有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文章叫《丑小鸭》。在教授这一课前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同时告诉学生《安徒生童话》中有许多非常好看的童话,希望学生有机会看一看。这样就会有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这本书。如果老师给学生留下“每人讲一个好听的童话故事”的家庭作业,相信学生肯定会阅读更多的童话书籍。此外,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只有学会阅读的技巧,学以致用,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
首先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在阅读时做笔记,有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积累材料,有利于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次是要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既然是课外阅读,那就要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
最好是确定一个时间段,可以是30分钟,也可以是1个小时。每天坚持阅读,时间虽短,但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必然能够收到益处。
第三是将精读和略读有效结合起来。精读可以提高对文章的认识深度,略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二者缺一不可。
三、精选有益读物,提高阅读广度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好书,能够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读一本好书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的。一本坏书,对于小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课外阅读质量就会不高。因此,在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必须指导学生多读一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的书籍。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诸如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科学幻想、历史人物故事等书籍,引导学生阅读。
如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寓言故事》;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
四、丰富交流活动,巩固阅读效益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表达读书收
获或者感受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智力竞赛、猜谜语等;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可以定期在学生中间开展以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为主要内容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课外阅读效益的进一步巩固。
五、尊重学生人格,发展阅读个性
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阅读活动效益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因此在加强课外阅读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理解,要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让学生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总之,一本书就是一艘船,可以将学生带到老师和家长无法领达的地方。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读书兴趣,教会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