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科技投入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全面系统研究了农业科技投入的问题,并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关系。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存在滞后反应,二者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为此,结合农业科技投入的现存问题,下一步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率,使二者形成互为促进的良好循环机制。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经济增长;动态关联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3-0054-06
一、引 言
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长期以来,受技术、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舒尔茨(1987)指出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是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动力。一般而言,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农业科技活动的一切投入的总和,当用于农业科技活动的资源投入形式都用货币资本来表现时,科技投入也可称为科技经费的总投入。早在1989年《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就将科技兴农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报告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8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着重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文件指出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就农业科技投入以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而言,已有一些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研究,关于农业科技投入的界定,王安国等[1]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按年度计算的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支出总和,包括其支出和使用的配置和效率情况。袁康来[2]、姚永康等[3]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科技实力的关键因素,通常可以用农业科技经费的投资强度来衡量。农业科技投入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及农业经济的增长。就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囿于数据的可得性,国内有关的文献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梁平,梁彭勇[4]等人的分析,他们运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而且其长期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仅使用var模型并不能得到客观的结果,所以本文以山东为例,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关系,探究了农业科技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并结合农业科技投入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的现存问题
(一)投入总体规模偏小,且资金分散
从1998年到2009年,山东省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总经费增长了近16倍之多,在总体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据财政部门统计,2009年,山东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31.9%,而在1998年这一比重仅为8.5%,10年间增长了约2.75倍。虽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大幅提高,但与其他行业比,这一规模仍相对较小,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还比较低。此外,山东每年所立项的农业科研项目数量大,涉及领域广,导致投资重点分散,单个项目所得支持的非常有限,无法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一些能够经济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没有及时得到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的价值没有完全得到体现。
(二)投入结构不合理,且投入产出效率低
目前,我国国内投入到基础研究和投入到应用研究的比重,平均水平为1.67:98.33,山东省为1.32:98.68,两者之间的比例和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农业科技活动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其属于创新性科技活动,对于基础研究投入的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农业科技储备和农业科技创新的
底蕴和储备不足。此外,农业科技投入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取得一定的农业科技成果,并通过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促进农业的发展。从山东省1998年以来农业科技的效益来看,资金投入的总体产出效率不高。1998年以来,山东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相应的成果却并没有较大增长。
(三)资金投向缺乏整体规划,且缺乏连续性
由于政府在农业科技资金投向的决策上随意性较大,主管部门没有制定一个总体的规划,在农业科技资金投向领域决策时也没有一个科学的依据,支持的目的性、导向性较差,决策时往往受到较大的人为因素影响。而且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科技成果的转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科技创新的过程往往伴有较大风险。因此,农业科技活动需要不断的投入才能取得重大的突破。但一直以来,由于政策和体制的原因,对一些大型的农业科技研究项目难以连续地、集中地加以投入和支持。特别是市、县政府和基层一些地区,为尽快发挥经济效益,在资金投入时往往更加倾向于那些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对那些周期长、风险大、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的项目则投入积极性不高。
(四)投入运行环节不连贯,且资金监管不力
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受到传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限制,使得农业科技活动的环节被割裂开来,导致科技研究和投入的主体分散、不到位。特别是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没有形成产业联盟和有机整体,造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相互脱节。这种运行机制虽然起到了分工相对明确的作用,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农业科技进步缓慢。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这一情况有所察觉,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改善,但目前虽然科研成果越来越多,而农业生产实践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状况仍然存在。此外,由于政府科技投入宏观调控能力不足,造成许多问题,比如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缺少有效的协作,各自为政,重复开发,科研、开发与市场脱节,不能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对资金的使用上明显缺乏有效监督,挤占挪用现象严重。
三、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分布滞后模型考察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关系。该模型首先通过阿尔蒙变换,利用有限多项式近似模型待估参数,即通过定义新变量,以减少解释变量的个数,并利用ols估计法估计参数。然后对模型中包含的变量进行单位整和协整检验,逐步回归,剔除明显不显著的变量,得到简化模型,将其写成误差修正模型形式,得到包含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变动影响的简单的模型。可以看出,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剔除其中与因变量无关联或是关联不大的自变量,减小了模型计算的误差值,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从而保证了模型的实际经济意义,更加全面、客观的描述经济现象;也可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对现期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描述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将经济活动的静态分析转化为动态分析。
(二)数据来源
农业科技投入包括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农业科研人员投入、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投入。鉴于数据的连续性和可得性,本文利用1995 - 2007年《山东统计年鉴》中的 农业科技机构经费投入指标替代农业科技投入,将其作为解释变量asi,这里的农业科技机构经费投入包括农、林、牧、渔等行业科研机构的政府拨款、非政府拨款收入和高等农业院校研究与开发经费收入等;以1995 - 2007年《山东统计年鉴》中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来间接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状况,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ap。由于本文考察的是asi 和ap 的动态关联关系,故其真实值和名义值影响不大,所以为消除异方差,本文将asi 与ap 进行了对数变换。
(三)动态关联实证分析
从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到实现农业经济产出需要较长的周期,也即一定时间的滞后,在分布滞后模型中,滞后期数一般都是根据r2、f、t、dw 统计检验准则和aic、sc 值最小准则来确定。
经过eviews5.0软件的反复模拟,可以确定多项分布滞后模型pdl(lnasi,3,1,2)中的滞后期为3,多项式次数取1,远端约束使大于滞后期后lnasi对lnap的作用为0。经过阿尔蒙变换后,估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各统计值均较为理想, 模型总体拟合优度较高。调整后的r2
高达97.24%,f统计值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dw检验值为2.1865,表明残差不存在自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