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重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依照市场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增加特色教学实践环节、坚持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模式。引企入校,实行“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把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的结合点,使学生意识到素质对技能的提升的重要性,使企业更重视人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 校企合作;引企入校;高职教育;素质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只有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合作办学、合作教学建设、合作人才培养、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服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才能得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许多院校没能正确把握校企合作之本,只追求校企合作之名,且不务校企合作之实,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育人质量。
目前校企合作主要以“订单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但是忽视了人才技能培养与人的整体素质提升的统一性,所以培养的可能是某种“专才”可能会出现方向性问题。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才,高职教育是要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主动积极与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只要学生在企业顶岗了,在企业实习了,就自认为是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只要仔细反思一下:学生实习专业是否对口?实习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实习时间安排是否恰当科学?实习组织是否严密有序?实习是否有利于“全人”的培养?若要深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许多的校企合作只能说是学校为企业及时提供了所需的短期劳动力,而不能说是校企合作育人。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追求“校企合作”本身,未真正落实坚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忽略了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二、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重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是“才”。“人”与“才”的结合点是素质。如果没有完整的人格和素质,人才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就技能而技能”,而应当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技能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难题,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人才培养如果背离了这个目的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明确育人是校企合作的宗旨。高职教育为什么要与企业合作,这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特点所决定的,这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育人为学校之本,合作中,高职院校要坚持以育人为合作的根本宗旨。离开这一宗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在既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侧重对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过程,培养方式方法进行革新,着力解决好“怎样育人”的问题。[1]
三、校企合作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要紧密合作,合作企业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在校企合作内容实施上,高职院校可在如下几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
(一)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投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学校和企业从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到培养具体方式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制定,共同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主要特征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技术研发,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学生参加定量的生产实践。这样既能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又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合作教学建设。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与职教课程专家一起共同开发建设课程,编制教材;采用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方式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企业也可以共享学校的实训资源;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兼互聘,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的“双
”型教师队伍。
(三)合作人才培养。学校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将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的技术标准及工作过程引入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执教,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学校学习和到企业实践交替或结合进行,企业参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四)合作就业。通过订单培养或建立就业基地等方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公司制”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使用为利益平衡点,以引企入校建立校内分公司为主要途径,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真实企业的教学环境,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符合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特点和规律,同时,也能为企业在使用人才、研发经营等方面带来效益,从而实现双赢局面。[2]
(五)合作研发: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革新,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共同发展。加强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的交流。
(六)是合作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有条件的还可合作面向社会开展社会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推广工作。
四、结语
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学校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状况的过程。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要相一致,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依托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同时把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素质对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使企业更重视人的素质培养。
总之,校企合作作为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二者合作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崔海军,刘荣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9-22
[2]沈时仁,校企合作高职商贸类“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职教通讯[j]2011(12):72-75
作者简介:曾繁敏,女,(1965-),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
樊桂兰,女,(1978-),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馆员
课题来源:2012校企合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rs-2012-3038)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