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注重翻译的实用性与功能性,这为长期以来在我国翻译界主导的“信、达、雅”标准做了很好的修正和补充,为我国的翻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熟语翻译的影响研究,探讨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内涵及其具体应用。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性;忠实性;熟语
我国的翻译工作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久以来,在我国翻译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一种翻译对等原则,即强调原文的地位至高无上,译文中应尽量保存原文的风姿。不难看出,在这种思想下进行的翻译会很好的体现源语的内涵和意志,但是却会忽略接受者的要求,不利于对翻译目标语的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翻译的质量。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语言学家和翻译家。随着上个世纪末期,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被引入我国的翻译界,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一、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是莱思(katharina reiss)、 弗米尔(hans vermeer)、 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 莱思在 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 提出了将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 她认为理想的翻译是“目标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但是在实际翻译中, 并非所有译文的目的或功能都能够与原文对等相同。在这种情况下, 功能标准应优先于对等标准,即在评价一篇译文的好坏时,不应该仅仅从是否与原文对等方面考量,而是更应该注重其译文的功能性。每篇文章具有的功能是多样的, 但总有一种功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具体的翻译过程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在莱思研究的基础上,弗米尔又进一步提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功能目的论 ( skopostheory),即以文本目的 ( skopos)为翻译的第一准则。弗米尔认为翻译也是一种行为,而行为都有目的, 所以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功能目的论包含三大原则: 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及其方法; 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必须连贯且能让读者理解; 忠实性原则指译文应该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曼特瑞进一步扩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以行为理论作为基础,提出了“翻译行为”( translation action)的概念。她认为翻译是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是一种跨文化文本转换, 所以译者要注重翻译的行为过程、参与者的角色 (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收者)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 (时间、地点、媒介)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熟语翻译的影响
汉语中的“熟语”可译为英语中的“idiom”,可以包括短语、成语、俗语、谚语、格言、箴言、名言、警句、俚语、习语等。英、汉语言中的idiom 和熟语,特别是其中的proverb(谚语),是英、汉两种民族语言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高尔基曾经说过:“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所以,熟语的翻译好坏对于整个译文的翻译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必须认真的研究其译法。翻译时,既要符合原文的意思,又要使译文能够被接受者所理解,符合两种文化的文化特点,体现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从而满足功能目的要求并遵循忠诚的原则。
例如:当我们翻译汉语成语“望子成龙”时,北京外语学院编的《汉英成语词典》中给出了两条英译:一是意译,即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另一是直译,即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不难看出,意译的succeed in life 要远远好于直译的become a dragon,因为在中国人心中,“龙”是神圣的,代表着地位和权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往往被认为是邪恶的。所以,如果要实现让西方的读者接受的功能,而又能够忠诚于原文“成龙”即“成功”的涵义,就应该选择意译的译文。
再看另外一个成语“爱屋及乌”的翻译,这个成语,出于汉代伏胜的《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就是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有关
系的人或物。与这个成语对应的英文谚语却是“love me ,love my dog”。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一直是宠物,甚至是家庭的成员,所以,当形容与一个人关系密切的事物时,西方人会自然的想到狗而不是乌鸦。这样的对译,可以满足两种不同文化接受者的需求。
像上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more hands make light work.”译为“人多好办事”或者“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不译为 “多手使活轻”。
三、结语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为了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并能够理解接受的信息,在翻译中,译者应该注重在尊重并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满足翻译的交际功能,实现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黎敏. 浅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2]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仲伟合、钟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 1999?
作者简介:李明慧,讲师,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功能主义的文化翻译研究
项目编号:12512305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