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新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状,以武汉市黄陂区雷段村为例,对其土地利用的适应性进行评价。选取一般农田、林果种植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要的用地研究对象,将坡度、坡向、现状用地、人工设施和土地利用这五个方面作为影响因子[1],并确定了相关因子的权重体系。通过单因子和多因子叠加进行分析,得出雷段村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议及制定生态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战略。
关键词:土地生态适宜性;层次分析;雷段村;用地规划
论文 联盟
1雷段村现状分析
1.1 雷段村现状用地分析
雷段村位于黄陂区前川街镇区东北方向,紧邻城区。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td/t 1014-2007)》中一类用地划分方式并结合雷段村现状,将用地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用地共10大类型。(如图1)
整个村域范围内,耕地占很大比重,为该村的农业发展和以后村镇的扩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其次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草地、林地、住宅用地及园地次之;工矿仓储用地规模很小;居住用地分布较为均匀。
1.2现状土地生态要素分析
生态因子基本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以及地形因子。由于雷段村地域范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气候以及土壤因子较为均质地分布,因此在此以地形因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高程、坡度和坡向是土地资源固有的三个重要环境因子,因此对这三个因子进行以下分析:(1)高程分析:村内最大标高为45.6m,最小标高为23.9m,高程差为21.7m。高程的区域分布较为均匀,由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呈递减趋势,东南角上有递增趋势。将高程特征与用地类型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居住用地分布在村内地势较高的地块,水域地势均较低(如图2)。(2)坡度分析:村内坡度最大为14度,地势较为平坦,整个村域范围都属于农耕地的适宜及较好地区(如图3)。(3)坡向分析:村内地形较为简单,坡向分布较为整齐规律,形成两条脊。将坡向特征与用地类型比较分析,可得:村内用地属性受坡向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依存关系(如图4)。
2评价因子及其评价标准的确定
2.1评价因子的确定
基于村内现有用地类型和自身产业发展 [2],我们选取一般农田、林果种植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要的用地研究对象,并选取坡度、坡向、现状用地、人工设施和土地利用这5个用地影响因子。
一般农田:农田的现状与其利用方式的匹配程度很高,即现有农田很可能被保留;由于村内地势因素,低洼处的农田易被水淹,所以农田对于用地的高度有一定的要求;基本农田应得到保护,因此规划用地分布对其利用有一定影响。
林果种植:村内坡度坡向变化较小,地形基本平坦,林果种植用地则可忽略这细微变化,种植用地现状与其利用方式有较大的匹配程度,另外,林地必须依据上位规划的要求。
居住:居住用地现状与其利用方式比较大的匹配程度,除此之外,居住对于坡度和坡向也有较高的要求。
结合雷段村自身特点以及相关用地的因子关联性,我们确定如下相关因子权重体系(表1)。
2.2评价标准的确定
根据一定的定级依据,将具有各相关因子特征的土地划分为相关功能的适宜地、可用地及不适宜用地(分别对应gis中3、2、1的赋值区域)。
2.2.1耕地(表2)
2.2.2林果种植用地(表3)
2.2.3居住用地(表4)
3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针对各个村的现状用地情况以及各自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就各村各类型用地进行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叠加分析:
3.1耕地用地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选取坡度、坡向、用地现状、人工设施以及上位规划中土地利用为评价因子,按3、2、1的评价标准,对村域内土地经行分析如图5所示。根据各项因子的权重关系进行叠加,得到下图一般农田的适应性分析图如图6所示。
村域范围内,耕地的适宜用地比重较大,且适应用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用地较为分散,且多为现状水域,予以农田建设排除,不适宜用地比重很小。
3.2林地用地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同理对林果种植用地进行单因子分析如图7并做相关叠加分析如图8。
村域范围内,林果种植区的适宜用地比重较大,且适应用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用地较为分散,且多为现状水域,予以农田建设排除,不适宜用地比重很小。
3.3居住用地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同理对林果种植用地进行单因子分析如图9并做相关叠加分析如图10。
居住用地的适宜用地多集中在地势较高的原自然湾,将新的居住用地安置在这些区域,工程的难度和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由于村内部的自然湾,会进行合并来整合居住用地,达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在实际操作中会结合村内交通和功能分布来选择合适的一部分适宜用地进行居民点的建设[3]。
4土地利用规划
在以上对各个村各功能用地的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叠加分析的研究基础上(图11),对每个村村域范围内土地进行最大值叠加,即可得到各个村各功能用地在村域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即可成为我们做土地利用规划的直接形象的指导材料(图12)。
水体系:整合现状凌乱分布的水域,形成由南至北的贯穿全村的带状水体系。窜起耕地、林地、工业用地、居住及仓储用地。
商服用地:雷段村作为城市后花园,休闲娱乐的功能必不可少,与之配套的商业服务必须充分考虑。
居住用地:集中布置居民点,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布置于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有利于出行。
工业用地:遵循上位规划的思想,并与本村林果种植产业自己的发展,将蔬果加工厂布置于村域东部,并与村级水系紧邻,发展生态工业。
参考文献:
[1] 杨子生,刘彦随,贺一梅.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探讨.资源科学,2007,11(29):120-127.
[2] 周建飞,曾光明,黄国和,李忠武,焦胜,唐琳.基于不确定性的城市扩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学报,2007,2(27):775-783.
[3] 董家华,包存宽,黄鹤,舒廷飞.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698-702.
[4] 代磊,汪诚文,刘仁志.宁波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北京:环境保护,2006,24:40-42.